书城心理别做内心不安的人:远离焦虑症,享受轻松人生
10028100000006

第6章 可怕的遗传现象:焦虑会遗传吗?

在焦虑症患者中,不少人天生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患者本身具有一些较易患上焦虑症的特质因素,而这样的易感性来源于遗传。

以惊恐障碍为例,有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一级亲属患有惊恐障碍,那么他的后代患上惊恐障碍的机会在人群中的基本患病率就会有所升高。但是尽管惊恐障碍与焦虑症遗传的发作有关,也并不代表就是问题的全部。焦虑症还会通过其他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相关研究者曾对一些美国家庭进行过调查,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上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会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研究人员还发现,患上焦虑症的家长会通过一些行为举止把焦虑症“传染”给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生病时过度紧张、对孩子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这些都是焦虑症的另一种“遗传方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杰罗姆·凯根,从1989年起就开始追踪研究婴儿的天生气质和焦虑是否有联系。现在,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在不久之前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对凯根的研究做出这样的评价:“这是心理学界第一次用严谨的跟踪研究,证明天生气质跟焦虑存在关联。”

1989年,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间实验室里放有婴儿椅,以及能够引起婴儿兴趣的新玩具、新气味、新声音等。当时已经60岁的凯根找来大约500个婴儿进入实验室研究,用录像机录下了这些婴儿对陌生事物的反应。

实验一开始的18个婴儿,看着研究人员在自己的面前晃动蘸了稀释酒精的棉签(新奇气味)等情境时,很老实地坐在婴儿椅上,安静地看着。但是到了第十九个婴儿的时候,情况有了变化。在45分钟的实验中,她对眼前的一切新事物表现出明显的痛苦反应:小手小脚不停地抖动,皱眉头,不断拱背,哭泣……

之后凯根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录像后,把500个婴儿进行了分类。他把对新事物反应强烈的“19号婴儿”的表现归为“强反应”,这种类型约占20%;把对新事物反应安静的婴儿们的表现归为“弱反应”,这种类型约占40%;还有一类是介于强弱反应之间的,约占40%。

凯根结合自己之前数十年的研究结果对这些婴儿的未来做出了预测,他认为绝大多数天生对新事物烦躁不安的婴儿(即“强反应”婴儿),长大后的性格更趋向于内向、害羞和焦虑。

1989年的实验,只是凯根要印证推测的开端,接下来发现的事情才是实验的主要目的。

研究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对这些婴儿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接受研究的婴儿中,一开始的“强反应”者在4岁时,内向的概率是“弱反应”者的4倍;“强反应”者7岁时,有一半都出现了焦虑的症状,但在“弱反应”者当中只有10%的人出现了类似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差距缩小了,到了孩子们15岁的时候,跟踪研究表明,2/3的“强反应”者的行为表现得很正常,他们成绩不错、参加聚会、跟人交友。

玛丽是当年500名婴儿中一员,她现在是哈佛大学学生,人际交往正常。她当年是“强反应”婴儿,在她一两岁时仍有“中等恐惧”,但是她并不觉得她是焦虑的:“我几乎从不破坏规则,这是天性,也不会因此而烦恼。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平时都是做完作业才会看电视。”她从小学跳芭蕾舞,并且跳得很棒,这让她找到了消除寂寞的途径和乐于学习的兴趣点。

面对这样的结果,仿佛是“强反应”者发生了变化。但是很快研究人员就发现,绝大部分行为正常的“强反应”者仍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的状况,他们表示:“我一听见上课铃就感到紧张。”“在考试前我甚至紧张得呕吐了。”“如果第二天要去郊游,我前一晚肯定会失眠。”……凯根说,这些人虽然并不喜欢焦虑,但是他们不得不接受自己是焦虑人群的事实。虽然人的外在面貌和行为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是内心情感却常常无法控制。这一类婴儿,可能一辈子都是焦虑者。

“19号婴儿”15岁的时候,被问到有关学校的问题时,她的声音变得低沉。她说她喜欢写作和弹钢琴……她说话时有明显的不安,不断地用手指卷着头发,还会时不时地用手摸耳朵,膝盖也在不停地轻摆。

当问到她最担忧什么时,她沉默了很久才回答:“我不知道。”这时她卷头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开始摸脸、膝盖,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

她又沉默了一会,才开口说:“当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而身边的人都知道时,我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感觉很不舒服;我老是想,到底是要这样做还是要那样做,我是不是别人的累赘;我担心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好;担心我长大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她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她说,她想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但是又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成功。

凯根说,这是“强反应”者的自然流露。“19号婴儿”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以后转变的可能性也很低。她正在大学念书,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她还是对自己的能力存在怀疑。她是一个倾向于“不笑”和“忧郁”的焦虑者,之前是,现在仍是。

研究结果证实,有一类人是天生就具有焦虑天性,长大后这一现象也不会有多大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研究在开始的时候,另外还有4个相互独立的小组参与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婴儿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遗传,15%~20%的婴儿对陌生环境会有强烈反应,这些婴儿长大后比起别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经过研究,凯根发现,人的焦虑天性虽然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相关的行为却不一定。“强反应”者不一定会把自己的焦虑心态表现在行动上,“两个人的焦虑水平一样,一个人有好工作,这会转移注意力,他可能干得好;另一个人刚失业,整天在家烦躁,焦虑可能很快变得势不可挡”。同样的道理,“强反应”婴儿后期的成长环境和自控能力,会影响他们的相关行动,这也就决定了他们长大后是表现出烦躁不安还是安安静静。

面对不可更改的遗传因素,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通过后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来改变孩子对焦虑的应对态度。只要是在健康有益的环境下成长,哪怕是那些天生有焦虑倾向的婴儿,也有可能避免成为真正的焦虑症患者。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拥有焦虑天性的孩子摆脱焦虑的困扰?是悉心呵护这些敏感的孩子,让他们远离烦恼事物的干扰;还是对孩子严格要求,教孩子正视他们所害怕的事物?关于这个问题,凯根和同事们也做了相关的研究。最后凯根说,无论如何,父母要做的就是教孩子自己跟“心魔”搏斗。

所以,如果你是天生的焦虑“体质”,那么也不用害怕,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改变目前的状况,让自己的心态“强壮”起来。只有将自己的心态锻炼好了,才能更好地调控好自己的焦虑。在出现烦躁情绪的时候,静下心来调整心态,然后毫无压力地面对所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