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10172200000007

第7章 自序

记得2006年,我和徐维东博士、郑燕预约一起前往万语文化的行车途中,我们聊起了一个十分偶然的想法,我说:“如果要写作出版点什么,或许有一些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可以写。”我当时先尝试讲了一个温尼科特的故事,“在伦敦郊区的一条路上,一个老头正骑着自行车超速飞驰,由于车速很快,引起路边一位警察的注意。于是警察拦下了这老头,对他进行了教育,多少有点儿说他为老不尊的意思,还说他这样一把年龄不应该如此骑快车给大家作坏榜样。老头有点儿像因为调皮捣蛋而被批评的孩子。这老头即是心理治疗大师里最喜欢玩的一位——温尼科特……”徐维东当即来了兴趣。于是,我们决定了《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的出版,就这么简单。

身为作者,在写作《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时我的核心愿望,是能够通过写作这些心理咨询师前辈的故事,传递出精神分析,乃至自体心理学、聚焦取向心理疗法等所宗旨的要害。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曾经提出,对来访者的工作来自分析师的内省过程,即体验贴近、体验远离过程,这将影响分析师对来访者深入体验和诠释的工作反应。所以,我在本书的故事写作中,试图提供自体心理学和聚焦取向心理疗法等体验贴近之教学,包括故事本身所包含的感受性资源所激活的体验贴近,以及之后所伴随的对体验贴近的感受性沉淀及加工的认知理性理解——体验远离的过程,所以你也会看到每段故事之后都会出现的理解性诠释和点评。我渐渐意识到,司马迁在《史记》、希罗多德在《历史》等杰出历史作品中已经开始了此项工作。

而我个人以为,哲学、精神分析、聚焦等这一切心灵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是基于人类的反身性意识的发展。四万年前的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洞穴中发现的自我手印的壁画痕迹,标志着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伟大进步。

我谈的反身性,即Reflexivity。它是有多学科和多种定义与基础的。我所认为的反身性,很大部分来自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以及受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交往行为理论的启发,还有佛学禅修的影响。我坚持认为,精神分析或者聚焦,乃至心理咨询深度发展的获得,即反身性意识的获得,即使不是唯一,也至少是核心之一——反身是来访者开始提高自我意识的关键。

对于反身性,可以利用文化人类学进行比喻性讲解。第一步,当你进入一个异文化的处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后,然后再去看你在原来生活社会所习惯的规则和体验,你会获得新的、不同的精神视野。在异文化长时间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会重新开启你对生活的一种全新的系统性视野。不过,反身性还不止于此。我们通过一个故事加以理解。如果一个殖民者本身带着“黑人是低等的”这种维多利亚时期的西方社会标准在非洲社会生活了很久之后,也与黑种人交了朋友,并能够开始真正倾听黑人的生活和历史,当他多年之后再回到西方社会时,他不但对于西方社会的理念会有动摇和变化,而且对黑人世界会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同情。接下来,他会反身到自身文化的立场,去感受和反思自己曾经的文化标准是否是可以被质疑的,或者是带有某种偏见的,这是第二步。第三步,他开始从这种偏见看到自己文化特性的优势和劣势,并且能够同时因循着这种逻辑同步看到黑人社会的优势和劣势。这形成了一种可以反复折射性的思考,使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立场。这时候,他对于自己文化和对象文化的全面性会有一种具有弹性的、互相参照的看法。这时候的他,既立身于世界之中,也立身于超越自我立场的更广阔的视野。第四步,他如果因此再去思考这两种或者多种文化中这些理念的历史、文化形成,从文化人类学进入到更大的历史人类学的范畴去理解文化,那么他会发现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也是很不同的。这样,他的生活就变得不再是现在的时代的短暂切片,而是具有了立体的、纵向时间感的交互参照。这时候,他就能从更大的开放性视野中去反身自己的人生和作为人生基础的历史和时代。我们的意识疆域因此得以扩展。

所以,我和朋友交谈时,我将之命名为“反身四见”——见众生、见自己、见历史、见生命。最后,心理咨询其实还有一个秘诀,就是需要把来访者与咨询师都放在反身的位置上,从多元的复杂性系统的交错中去理解生命的过程,并且协助来访者获得对自身的反身性认识。即便最终的境界还是会因为不确定因素有高有低,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启发点。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在2008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在2012年由万千心理出版了第二版,而如今2018年,又将由开森心理全新修订出版,这是我在2006、2007年写作时所料想不及的。开森心理的郭小森老师和我提出了再版建议时,我惊讶了一下,没有想到这本小书会有机会第三次面世。所以,我十分高兴地修订了此书。

以此书向我们心理咨询的前辈致敬。

徐钧

201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