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你人生的不是性格,而是情绪
10180000000003

第3章 我的情绪我做主:让坏情绪无处遁形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因为一些人口不择言或无礼之举而感到气愤,难免会因为一些人的污蔑、讥讽或背叛而感到痛苦和绝望。因为这些而影响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甚至做出自我伤害的事,这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凡事需要退一步,看淡一点,不要对那些不必要的人或事耿耿于怀,因为快乐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

家是温馨的港湾,不是坏情绪的传播站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上司不满,下属反戈,升职困难,客户难缠;丈夫(妻子)不解风情,孩子顽皮淘气,婆媳不和……常常会让人们感到焦头烂额,不免心中起火。如果火气在下班之前还不能消除,就会不可避免地把坏情绪的“气象图”带回家里:看到丈夫(老婆)懒散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无视你一脸的疲惫,你会觉得他(她)不够关心你;看到他(她)鞋东一只、西一只地散放着,你边收拾,边觉得委屈……于是,说话带刺,牢骚满腹,一来二去,争吵开始,伤了感情,问题升级,火气越来越大。

郭女士在一家商场做卖场经理,因为服务周到,细致认真,深受客户们的好评,因此也为商场赢得了很多回头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工作中无论何时都能对顾客报以亲切、和蔼微笑的人,在6岁女儿的眼里却是个“恶妈妈”。每天一到妈妈下班快到家时,女儿就会问奶奶:“妈妈是不是快回来了?”奶奶一说“是”,她就立刻会嘟囔一句:“不知道妈妈今天高不高兴,大家一定要小心。”

每每这时,奶奶又是心疼,又是无奈。按说郭女士也算是个好儿媳妇,就是脾气不好。奶奶觉得她工作辛苦,在外又要看客人们的“脸色”,所以心里的委屈只能带回家里发泄,这也很正常,因此自己倒也觉得能理解儿媳;就是觉得小孙女有点可怜,总是小心翼翼的,总怕惹妈妈生气,引起妈妈一顿“数落”。

起初郭女士的想法和奶奶一样,觉得自己回家里发泄一下很正常。但是时间长了,她感觉到家人逐渐对她“敬而远之”,就连宝贝女儿也不敢与她亲近,丈夫更是对她“避而不见”。久而久之,她觉得第二天上班之前还是很难摆脱坏情绪的困扰,而工作中是绝对不能表现出来的,因而她经常觉得气短、胸闷,甚至有些抑郁。

千万不要把坏情绪带回家,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长此以往,就会像郭女士一样,不仅自己被坏情绪困扰,就连家人也要跟着担惊受怕,整个家庭气氛异常紧张。家是温馨的港湾,一个充满着天伦之乐、团结和睦气氛的家庭会使每个家庭成员精神愉快。相反,如果一回到家里,就感到烦恼、不和谐,这对谁都没有益处。

仔细想想,家人其实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因为自己在外面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就说些不中听的话,或用动不动发脾气的方式对待家人,这是很不应该的。他们又没有错,为什么要他们成为你的“出气筒”呢?

当然,有气也要撒,有委屈也要释放,但关键是要掌握好分寸,尽量在进家门之前就把它消化掉。比如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独自凝望窗外,看看城市的一景一物、来来往往的人流,想想乖巧可爱的孩子、和蔼可亲的父母和公婆,还有和自己一样辛苦为家而忙碌的丈夫,是不是心里就会升腾起一丝感动?这时,你心里的不快和怨气就会消失,因为一个人如果总是纠结于坏情绪中,那么看什么都是灰色的,一旦你心里都是快乐、和谐的画面,坏情绪也就会被一扫而光。

苏顺顺从事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她从不把坏情绪带回家里。一次,我和她约好一同下班,结果没走几步,自行车胎被扎破了。无奈之下,她只得冒着酷暑推着车走了很久才找到一个修车点。

本来工作就很辛苦,又遇到这样的事情,换谁都会发两句牢骚的。但是她却没有,在回来的路上她也没有再和我开心地攀谈,我想她肯定是心情不好。等走进家属楼门前时,我看见她下车径直走向一棵小树,又双手擦一擦树叶,然后才进家门。

进门后,她脸上出现了笑容,儿子跑过来抱她,她就把儿子抱起来,又走过去亲切地和婆婆打了招呼。前后如此大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我问她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她笑着说:“我称那棵树为‘麻烦树’。我知道白天不可能没有麻烦和困难,但我知道,那些困难不属于我的家庭。所以每天傍晚回家,我会象征性地把问题挂在树上。”“更神奇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出门时,前一晚的问题似乎变少了。”她接着兴奋地说道。

其实,每一个理智、聪慧的人,都不会让坏心情影响自己,不会让坏心情干扰自己的生活。她们会找出各种办法缓解自己的坏心情:

进行自我心理治疗,这很重要,体察自己真实的感觉,找出产生坏心情的原因。

对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想明白为什么会出现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分析清楚原因。

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告诉自己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为了别人的错误而生气,那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进行自我告诫,告诫自己不要生气,告诫自己要心平气和,告诫自己要心情愉快,告诫自己不要伤害自己。

进行自我宽慰,去和爱人看场电影,去和朋友吃顿晚餐,或是自己去买一束花……

家人是你最亲密的相伴一生的人,有什么烦恼与他们诉说,做到及时沟通是有必要的;但诉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是一味地将他们当做“出气筒”或是“拳击袋”。

善待自己,何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不如意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面对这些,是选择用怒火点燃战争,还是选择用冷静解决问题,两者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面对矛盾与冲突时,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一天,有一个婆罗门突然闯进了佛陀的住处,原因是同族的人都到佛陀这儿来出家了,这让他非常生气。

婆罗门无理地对着佛陀大骂,而佛陀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等婆罗门稍微冷静一些的时候,佛陀才开口说道:“婆罗门,你家时常有客人来访吧,客人来的时候,你会款待他吗?”

“当然,你这样问是什么意思?”婆罗门不解地问。

“那假如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美味佳肴该如何处理呢?”

“客人不吃,当然是我自己吃了!”

佛陀笑了笑,又说道:“婆罗门,你今天说了我这么多坏话,如果我不接受它,那这些谩骂全都归你自己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也像你一样恶言相向,岂不是与你主客共餐,所以我不接受这佳肴。”

婆罗门听了佛陀的这番话,觉得很惭愧,于是出家佛陀门下,成为了阿罗汉。

对别人生气就像是请客吃饭,如果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这些饭菜还是你自己的,没有谁会来分担,最后全部都要自己来消化。有时候别人不一定犯了什么大错,只是不小心触及了你的利益,然后你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怒火发到对方身上。通情达理的人,也许还能理智地与之解释,若同样是肝火旺盛的人,想必一场口舌之战便难免了。

如今,很多人总是感叹活得太累了,似乎每一天都生活在疲惫中。然而,有一位古稀老人却悠闲地微笑着,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有这么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说完,她笑了笑,用手捋了捋额前的白发,满脸的从容。

道出“人生幸福三诀”的老人名叫张允和。她的丈夫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她的妹夫是大文豪沈从文。张允和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也颠沛流离,也曾死里逃生,而正是人生的苦难与艰辛让她有了这一份豁达与从容。

“不要拿别人的过失惩罚自己”,也许很多人会骄傲地说:“我从来不是这样的人。”其实,不用深究,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过自己。只要是愤怒过、生气过的人,不见得都是出于自己的过错吧?凡是与人斗过嘴、拳脚相向的人,并不见得都是见义勇为吧?如果不是,那都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甚至是用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所以,遇到了问题不要生气,因为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开动脑筋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受到欺骗也不要生气,应该去用理智战胜鲁莽,用智慧让欺骗者得到他该有的惩罚;被人误解也不要生气,可以解释清楚的就解释,解释不起作用,就交给时间和事实去证明;与人争辩事理也不要生气,一旦生气就证明自己已经败下阵来,真理不会因为谁大声就倒向谁,反而更容易让别人轻易洞察到你的弱点。

主持人朱军说过这样一句话:“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世界纷繁多变,你或许没有力量改变当前的环境,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其他人,但是你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你自己。你甚至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但至少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何必拿别人的过失惩罚自己呢?

盲从的后果,只会让心情大跌

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组成,失败或成功往往就是在一个决定之间。

有一个人在饭桌上因为点餐而举棋不定,正当苦恼于选择哪一道菜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就对服务员说和隔壁点一样的吧。谁知道等菜上来的时候懊恼不已,因为隔壁点了一道他最讨厌的菜,顿时心情大跌。

这只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件小事,从这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一个人的主见程度,盲从之后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

一艘游船上,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商人,正在举行一场多边贸易的洽谈会。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游船开始缓缓下沉。船长马上委派副船长去做好应急措施,让商人们都穿好救生衣,准备跳船。可是副船长费了半天的力气劝说,众人只是一片惊慌,就是不敢跳海,没办法,船长只能亲自来劝说。

没想到,众人听了他的话都纷纷弃船而去。副船长吃惊地询问船长是如何做到的,船长微微一笑:“非常简单,对于英国人,我说跳水是一项利于身体健康的运动;告诉法国人,这样做是非常时尚的一件事;对于德国的商人,我告诉他们必须服从这个命令;对于美国商人,我说你们都有保险,为什么不跳;最后到中国商人那里,我告诉他们,不跳船逃命,家里的父母谁来养。”

这个船长相当于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用最快、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执行。显然,只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船长之所以能成功地将船上不同国家的商人说服,是因为他灵活利用了经济学当中的一个词汇——差异化管理。各国商人所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用相同的方式解决将很难达到目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些商人都不会盲目地跟从,都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故事也许有些夸张,这个我们可以不去追究,但在现实生活中喜欢盲目跟从的还是大有人在。

盲目地去跟随他人,肯定会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空间,一味跟随他人的脚步,生活也不会有半点乐趣可言。

在求职面试过程中,人常常都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一味地揣测和附和考官的心态,总是想对方要的答案是什么,怎样才能将这道题回答得接近完美。

其实,面试你的人心里早有一把尺子,衡量你对做真正自己的尺度,是否能秉持自己的本性来工作,而不是在这里敷衍了事。因为工作当中,如果你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面貌,那么你得到的结果也一样是被炒鱿鱼。

坚持做最出色、最真实的自己,永远不要随波逐流,否定自己来承认他人的做法是最愚昧无知的。如果连你都怀疑自己了,那么还会有谁来肯定你呢?

一定要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成功者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但是如果生搬硬套的话却不一定适合你。给自己多一些信心,遇到事情,别人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是不能要别人做决定,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当初的设想总会与现实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你不能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自己,遇到事情首先要做的是思考而不是盲从。

对自己的价值都迷茫,你又如何能寻找到快乐

国学大师钱穆在其《人生十论》中说:“每个生命都是圆满的、纯真的,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如来藏’。‘如来藏’的意思是从娘胎里面所带来的觉悟性,但是世人却不知道这个觉悟性的可贵,一味地向外处去寻找,最终使自己长久地处于迷惘之中,不知所向。”

他的意思是说,每个人自身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只不过迷惘的人觉悟不到自己竟然如此富有而已,不知晓亲自动手去挖掘,反而一味地向别人乞讨。就好比我们在做学生的过程中,刚开始时需要老师去指引,老师一旦把方法教给你后,剩下的就要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去寻找答案了。如果你一味地指望老师的指导,不懂得去淡定地审视自己,主动地去开启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内心就一定是迷惘的。

有一位乞丐衣衫褴褛地在路边靠行乞生活了三十多年。

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就机械地举起他的行乞杯子,可怜兮兮地说:“行行好,给点儿钱吧。”

陌生人就说道:“我没有钱,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然后看看他的身后,便问道:“你坐着的箱子里是什么东西呢?”

乞丐回答说:“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坐在它的上面,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里面什么也没有。”

陌生人问道:“你没打开过箱子吗?为什么不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呢?”

乞丐这样回答道:“不用打开了,里面什么也没有!”陌生人坚持道:“打开看一看吧!”

乞丐这才试着慢慢地打开锁在箱子上的生锈的锁,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箱子里面装满了钱物。

乞丐行乞三十多年,因为没有停下来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乞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极为悲惨。如果他能用一点点的时间来审视自我,审视自己拥有的东西,也就不会迷惘地在人群中行乞了。

芸芸众生何尝不是如此,因为不懂得去审视自己,所以才让内心的迷惘遮掩了心智,从而使自己忘掉我们的本心、本性原来是如此的富足。然后,又让自己忙忙碌碌、糊里糊涂、穷困潦倒地奔波在人生的道路上。所以,我们要审视自身的本心、本性,发掘自身潜藏的无穷智慧。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人前去拜访自己以前的一位显贵朋友。

他的朋友看到他,极为怜悯他的潦倒,就热情地款待了他,他也极为高兴,喝得酩酊大醉,并在酒席上酣然睡去。但是不巧的是,这位朋友刚好有急事,需要出一次远门,眼看着自己的朋友醉得人事不省,就只好将一颗价值连城的珠宝放在他的衣服里,然后匆匆忙忙就离开了。

这个穷青年当时正在酣睡,所以压根不知道这件事。第二天,穷青年起来后找不到朋友,自己也起身离开了。

几年以后,这个穷青年依然一贫如洗,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后来,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他又遇到了自己那位富有的朋友。朋友看到他还是如此潦倒不堪,衣衫褴褛,禁不住含泪叹道:“你怎么这么可怜呢?你的衣服中有一颗昂贵的宝珠,为什么还一直流落街头?”

穷青年听了异常惊讶。朋友便让他从身上翻找,果然在衣服里面找到了那颗缝在夹层里的宝珠。从此以后,他结束了流浪的日子,置了田,买了房,过上了富有而且快乐的生活。

在这里,“衣珠”象征人本心、本性的智慧,而富有朋友则象征人的生命。众生被迷惘的心智遮蔽,以至于从不去体察自己,认识自己,最终会使自己更为迷惘,会使灵魂更为悲惨。就如佛家所云:“衣珠历历分明,只管伶俜飘荡。”因愚昧而忘却了自己原本珍贵的“衣珠”是人生极大的迷惘,它使原本自足的人生产生了众多的缺憾。我们只有认识到生命中原本具有的“衣珠”,勇于开启自己的智慧,主动体察自身,才能使生命结束迷惘,获得圆满自足。

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发掘自身的潜能,并有勇气和魄力去把它激发出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连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感到迷茫,你又将如何在生活当中去寻找快乐呢?

别人那么多,你又能讨好的了几人

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人——他绝对是众人眼中的老好人,每个人说起他来都是点头称赞,对待家人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对待自己的朋友也是真诚相待,哪怕他对待一个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他从不会因为自己所受的辛苦和委屈而有任何的抱怨。

这种人似乎很完美,因为他有这么一颗善良无私的心。但是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对他人过分友善的行为可能是一种病态。工作中,我们肯定有去讨好某个人的时候,特别是在领导面前,行为举止也大多会在意领导的眼光,办公室里常常会上演在老板面前点头哈腰的一幕。

但是那种一味地只想着去取悦他人的人,也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这种人似乎总是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不相信自己,他们不能承受生活带给自己的压力和失败,而且讨好他人的时间一长,就会越发地感到自己被孤立。就像巴巴内尔在他的《揭开友善的面具》一书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工作中讨好他人的手段肯定是需要的,因为一个人能力超群并不代表这个人就一定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你的能力比他人强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好员工,一个优秀的工作人员。老板会赏识你的工作能力,但是会不会器重你,还要综合其他因素,比如你的人格魅力。

小王家里很有钱,大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她自身条件其实很优越,但是因为从小就对出口贸易感兴趣,所以她寻觅了很久,终于找到了这家公司。

刚进公司时,小王表现得异常热情,对每个同事非常有礼貌。出于对他们的尊重,所以小王每次有什么问题要请教的时候,总会热忱地称对方为“老师”,因为她觉得这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但是同事们对这个称呼都觉得非常别扭。

有一天,小王为了答谢多日来同事们对她工作上的帮助,决定请他们吃饭。同事们都以为就是普通的饭馆之类,没想到居然是一家五星级的大饭店,这让同事们都面面相觑,惊讶得不行。结账的时候,服务员给了小王一张接近三千元的账单,小王二话不说直接付钱,在座的同事觉得这顿饭太贵,都不好意思了。

出了饭店时间还早,小王又说请大家去KTV唱歌,但是同事们听了都连连摆手,以各种借口推辞离开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王每天都会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每次送的东西都不便宜。同事们自然也不好意思一直收她的礼物,也不好拒绝,于是只能又买了东西还礼。渐渐地,小王的这个举动让周围的人越来越反感,后来到了只要小王说要买什么东西大家都直接拒绝了她,而且还和她保持一定的距离。

遭到周围人冷落的小王心里十分纳闷,她对每个人都这么好,为什么大家会对她这种态度呢?

其实,小王不知道,工作中重要的不是如何去讨好他人,而是怎样去提高自己。如果你只知道盲目地去讨好周围的人,你反而会失去周围人对你的尊重。

如果你想得到周围每个人的认可,让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费尽心思博得他人喜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与快乐来取悦别人,这种努力是徒劳的。成为老好人的你,并不会被他人惦记你的好。这种友善无私的好,实际上是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对拒绝、敌意等消极情绪的畏惧,反面折射出了你的自卑与自责。不做老好人,你才能活得自我。

在小玲的认知中,说“不”,是一种不好的言行。在上学期间,小玲就从来不拒绝同学的要求。帮同学带早餐,一带就是整个学期。教室的扫帚、拖把似乎成了小玲的专属物,只要地板脏了,无论是轮到哪个同学值日,同学一起哄,小玲便面带笑容拿起工具。有时也会感到累,也有不想动的时候,只是当同学们一个劲地夸奖自己,或者埋怨自己怎么变懒了,小玲便会立刻拿起卫生工具,投入到劳作中。只是,当小玲自己需要他人帮忙时,虽然她不会轻易开口求助于人,但还是会遭到拒绝。这时的小玲会很难过,却总能替他人的拒绝找到借口。

大学毕业后,小玲在一家公司工作。小玲仍旧成为了同事心目中的“老好人”。只要同事有需要,小玲便随叫随到。有时由于自己正在工作中,抽不出身来帮助同事,之后还得笑脸道歉。为同事沏一杯茶,倒一杯咖啡,跑个腿拿些材料,成为了小玲的专属“兼职”。只是,当小玲偶尔做得没能完全符合同事的心意时,面对他们的抱怨,小玲也会觉得委屈。可是当下次同事再让她帮忙时,小玲还是会答应,亦更加小心翼翼。

小玲有时也会觉得不情愿,但她担心自己的拒绝会伤害同事间的感情,而且自己所做的事真的只是小事。小玲的人缘很好,公司里的人都喜欢她,小玲也很享受这种感觉。小玲帮助别人,并没有想要有所回报。她心甘情愿地帮助他人,他人心安理得地接受小玲的帮助。

因为搬家去了另一个城市,小玲辞去了工作。而当小玲惦记着同事打电话给他们时,他们只是不停地抱怨小玲走了,没有人再帮他们端茶送水、跑腿了。直到这时,小玲才开始有所醒悟。自己从来无法对别人说“不”,成为了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却失去了自我。

当你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大好人,不要为此感到庆幸,而是该自我警醒,是否自己已成为了老好人的“牺牲品”?远离老好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你去讨好这个人的时候,也就证明了你不如这个人。与其这样不情愿地讨好别人,不如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强大自身上。

讨好他人也需要灵活使用,不是对谁都一味地奉承,你将自己的尊严都丢弃了,还指望谁会来尊重你呢?这些人只会觉得你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一个只会卑躬屈膝没有自我的人。所以,讨好他人一定要慎重。

不要让别人,来掌握我们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因为一些人口不择言或无礼之举而感到气愤,难免会因为一些人的污蔑、讥讽或背叛而感到痛苦和绝望。因为这些而影响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甚至做出自我伤害的事,这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凡事需要退一步,看淡一点,不要对那些不必要的人或事耿耿于怀,因为快乐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人怎么这样,简直气死我了。”“这件事太让人堵心了,还让不让人活了。”产生如此强烈的不悦情绪,多半是因为别人做了让你不顺心的事。有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暗地里气得要命,要么干脆和对方大吵一架,要么哭哭啼啼万念俱灰,要么借酒消愁,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解气”。

做了错事,的确应该受到惩罚。可如果错在对方,为什么是你来替人受过呢?无论是伤心还是郁闷,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还有人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为别人的过错买单,这实在是糊涂之举。

王丽丽本来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在公司上班时,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后来,两个人成为情侣。男孩帅气而且博学,让王丽丽深深地痴迷。

后来,男孩打算去其他城市发展,并希望王丽丽能够陪他一起。王丽丽的家人非常反对。他们对男孩并不放心,更何况一个女孩只身一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一旦有了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对爱情的不舍使王丽丽做出了艰难决定。她辞掉了工作,不惜和家人断绝关系,最终陪着男孩一起走了。

到了新环境,王丽丽一时无法适应,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每天在家里为男孩料理家务。随着时间流逝,两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感情也渐渐变得疏远起来。直到有一次,在男孩手机里发现了他与其他女孩暖昧的聊天记录,王丽丽的世界刹那间崩塌了。

哭喊过,吵过闹过,央求过,威胁过,两个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此时,王丽丽已经万念俱灰,没有收入,也没脸再回家面对父母,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无依无靠。

绝望的王丽丽走向了绝路,幸好被路过河边的几位好心人救了下来。至今,她仍然没有从感情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王丽丽轻生的举动是否能改变现实,能让男孩回心转意或是受到应有的惩罚吗?答案是不能。当我们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愤怒或流泪时,我们摧毁的是自己的情绪,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如果因此做出一些冲动的事,还有可能受到法律的惩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自我牺牲毫无价值,因为这不可能换来对方的忏悔和改过自新。犯错之人总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但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你来替人受过。

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寻烦恼罢了。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注定不会成为我们的爱人和知己,他们只是我们人生中不必去在意的匆匆过客。对于一些不值得的人,我们没必要对他们的劣迹太过计较,更不要和我们自己过不去。我们不能把别人变成自己希望中的模样,但我们却可以好好地爱自己。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不是靠别人恩赐和施舍的。如果别人犯了错,冒犯了你,你完全可以从容淡定地一笑了之。

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去住所附近的一个摊位买报纸。他总是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你好”“谢谢”之类的话随时挂在嘴边。不知道是因为自身涵养问题,还是生活着实不顺心,摊主从没有给过他积极的回应,总是很无礼地默不作声,或是将报纸随便扔到他手里。

有一次,一位朋友陪着他去买报纸,亲眼见证了摊主失礼的表现。于是愤愤不平地说:“这个人态度很差,是不是。”

“他每天都是如此,我已经习惯了。”他平静地回答道。

“那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我恨不得给他一拳。”

他微笑着说:“我为什么要让他来决定我的行为呢?”

许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大都因为情绪总是被别人所左右。一个真正懂得快乐的人是不会让别人来掌控自己生活的,更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要把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生活中需要关注的美好事物实在太多,偶尔碰到烦恼的人或事就应该绕道而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不要把宝贵的时光都浪费在对别人的埋怨和痛恨中,更不要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狼狈不堪。我们要好好爱自己,全心全意地去经营自己的生活,至于那些不重要的人,就随他们去吧!

遭遇不公时,学会平淡地看待

生活中,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公平合理是天经地义的准则之一,经常听许多人抱怨“这是不公平的”或者“我没有得到这些,你也没有理由得到”。事事都想追求公平合理,当稍有不合理的事情发生时,心中就会产生矛盾,就会愤愤不平,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内心也无法平静下来。应该说,追求公平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或者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内心就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就需要注意了。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我们所谓的绝对公平,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非理性的想法。

一位青年,经常怀才不遇,有一天他跑去向一位大师寻求帮助,这位青年向大师哭诉道:“这个世道简直太不公平,想求得一份职业无外乎这两种做法:要么拿着自己的文凭学历到前面见一个陌生人,要么就带着礼物钱财到后面见自己的老熟人。”

大师听了,面带微笑,缓缓地说:“公平?何为公平呢?你可否写下这两个字容我一观?”青年十分迷惑,但是还是在纸上写下了“公平”两个字交给大师。

大师呵呵笑着接过纸张,并且让青年看着这两个字说道:“公字写完需四画,平字却用了五画,这‘公平’二字本身就不公平,何来‘公平’可言呢?”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你要寻找的公平就如同寻找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宝物一样,永远也不可能找得到,因为这个世界本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例如,鲨鱼吃小鱼,对小鱼来说是不公平的;小鱼吃小虾,对小虾来说是不公平的;小虾吃浮游生物……只要你看看大自然一个个的食物链就可以知道,处于顶端的是食肉类的猛兽,处于底部的都是毫无侵略性的植物或者微生物,对于那些注定要被吃掉的生物,你能用公平或者不公平来评价吗?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侵害都是不公平的。在生活中,有的人天生长得漂亮、聪明、健壮,而有的人天生就残疾,你说这公平吗?在当今的世界中,发达国家的人会因为进食过量而去减肥,而一些落后国家的人们因为灾荒饥饿而死,这公平吗?

一些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素以标榜“公平”著称,但是在一些潜规则的作用下,“公平”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毕竟所有的比赛规则都是人定的,并且也是由人来执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等,并且人都有私心,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段人的意识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所以,想要追求绝对的公平只是人们的幻想,并不实际。

公平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的目标,但是总会出现许多不公平的事情,这并非是人类的一种悲哀,而是世界本有的一种状态,一种真实的情况。其实,我们每天生活在不公平之中,每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对待,如果你一味地追求百分之百的公平,只会导致个人心理上的失衡,使自己变得焦躁不安,烦恼不已。与其在焦躁、烦恼中度过,不如及早认清现实,放下过多的计较,使自己快乐起来。

同时,当你在满腹牢骚地抱怨“不公”的时候,你是否反问过自己:“自己真是最好的吗?”“自己真做得够完美吗?”如果你肯时刻这样想,就可以平衡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一位青年,觉得自己非常的优秀,但是却一直无人识得他的才华,因而不能一展抱负,所以他为了自己一直不被器重而愁苦不堪。

有一天,他大声地质问智者:“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我并不比那些当官的差,可偏偏为什么我不能得到重用?”

这位智者并无回答,而是随手捡起了手边一颗普通的石头,一抬手扔到了乱石堆里面去了。

智者说:“你试着把我刚才扔掉的那颗石子找出来。”秀才就翻遍了所有的乱石堆,却没有找到。这时候,智者又向乱石堆里扔了一块金子。结果,这一次,秀才很快就找出了那块金子。

智者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那位秀才顿时醒悟了:当前的自己还只不过是一颗石子而已,如果自己真是一块金灿灿的金子,就没有理由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这样,在不公平面前只是一味地抱怨。殊不知,很多时候,原因全出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在埋怨的时候,首先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问题是否出在自己的身上。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放下过多的计较,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这些不公,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历经坎坷,遇到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刚开始人们的内心也不平衡,然而,一路走过来,才知道世间根本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所以,对于那些不公平的事情,人们要学会淡然对待。

只要是为自己做的,就要毫无怨言

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这样励志的语言相信我们已经听过了很多很多。其实,在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心态之后,自身的气场也会变得强大起来。比如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只是抱着应付差事的想法去做,就会给人一种懒散、不积极的感觉;而我们看到很多的老板或者成功人士,他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表现出的总是一种积极,而且他们似乎没有任何怨言。同是做一份工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主要原因就是,老板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想着这是为自己而做,这是自己的事情;而某些员工就不同,他关心的可能只是把分内的工作做完,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待遇,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所以我们看到,那些老板或者成功人士的气场总是要比员工的气场强大。

李晓萍是一个平凡的姑娘,但有着不平凡的身世。她出生在农村,在自己刚出生时,母亲由于难产离开了人世,之后她与父亲及有智力障碍的哥哥相依为命。在她15岁的时候,由于一场车祸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从此家里就只有她和哥哥两个人了。

为了照顾哥哥的生活,她一个人做两份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省吃俭用,但始终面带笑容,没有丝毫怨言。

有一个老板知道她的身世后,被这种无以言表的气场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问李晓萍:“你每天的工作都这么累,生活的压力还这么大,难道你就没有一点怨言吗?”

李晓萍微笑着对自己的老板说:“我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我自己,哥哥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觉得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谈不上什么怨言不怨言。”

是的,如果把每一件事都看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在做的时候还会有什么怨言呢?

在这个案例中,李晓萍面对强大的生活压力,她没有妥协,也没有放弃,让她毫无怨言地坚持下来的,就是她把照顾哥哥看成自己的事情。因为李晓萍没有怨言的坚持向老板展示出一个很不一样的气场,所以才会打动老板。

人生总是要经历波折后才能登上高峰。但是有时候,可能经历了很多的低谷也不一定会踏入辉煌,这时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怨言。要知道,没有人能够预料会发生什么。对于那些内心强大的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并非只是一件事情是否成功,他们会认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为自己而做,就毫无怨言。所以,他们总是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正是这个平和的心态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

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总是要有自己的目标,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顺利实现目标。梦想总归是梦想,放在现实中很容易大打折扣。不管失败还是成功,在这个时候,你是否注意到,那些没有怨言的人总是彰显出一种不可战胜的气场?因为他们明白,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为自己而做,怨言也就随之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个人强大气场的养成。

有一个学问颇深的学者有一天在外面散步,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警察。可是这个警察愁眉苦脸的,好像没有一点活力,于是这位学者就问这位警察:

“警察先生,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呢?”

警察说:“我每天这么辛苦地在这里指挥交通,可是只能得到50元的报酬,这样的工作真是让我受不了。”

这时走过来一个拿着清洁工具的清洁工。学者看到这个清洁工一脸的笑容,顿时觉得自己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便问这位清洁工:

“你一天能挣多少钱呢?”

“一天20元。”清洁工回答。

“你一天才拿20元,为什么每天还这么高兴呢?”学者奇怪地问。

“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而且做得好的话,我还可以拿更多的奖金,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都是为了我自己,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清洁工回答道。

警察听到后鄙视地说道:“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做这份工作。”

学者说:“你错了,他做的工作是快乐的,因为他没有怨言,所以脸上的笑容足以吸引很多人。而你总是认为自己在为别人工作,你的心里产生了太多的抱怨,脸上没有了笑容,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其实案例中所说的吸引力就是一个人的气场,气场强大的人对于任何人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警察由于没有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因此产生了很多的抱怨,也就没有了气场。试想一下,一个微笑的人和一个满脸怨气的人站在你面前,你更愿意和谁接触呢?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愿意和具有甜美微笑的人打交道,这就是气场的魅力。

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这句话看似轻巧,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呢?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是否总是带着抱怨和怒气去做呢?我们是否真正能够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这样的事情,究竟是为了谁?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总是让人丧气,而一个真实的目的却总是让我们充满力量。

不要怀疑自己,你能战胜内心的负面情绪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可能”的,也没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开始谁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李宁”广告词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即使我们真的碰到了“不可能”,也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大多拥有负面情绪的人心里却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是少数人的专利。并且敏感的人总爱把自己归为那大多数人中。

仔细思考一下,你也在其中之列,你也这么认为吗?

如果真是这样,你的内心已经被负面情绪占据,你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实现,“不可能”便成了你为各种障碍所找到的“合理”解释,结果导致内心孱弱无力,即使你真有能力也可能不行。

难道真如我们所认为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吗?事实上,是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我们成功。成王败寇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思想大师爱默生说得好:“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

决心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结果。

的确,不管在怎样的境况下,愿意相信自己“能”,始终相信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认定自己是赢家、从来都不怀疑自己的人,他们在不经意间给自己注入一针强心剂,最终,让心愿得偿。

在1954年之前,人人都认为4分钟跑完6英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英国选手罗杰·巴尼斯特却将这一纪录作古,这个“不可能”的魔咒是怎么被他打破的呢?就是因为他总是默默地对自己说:“是的,我能”!

瑞典人根德尔·哈格曾经在1945年跑出4分01秒04的“极限”成绩,此后8年没人能够打破这一纪录。在这沉寂的8年中,就读于牛津医学院的罗杰·巴尼斯特发誓要突破4分钟极限。尽管遭到了别人“不可能”的否定,但巴尼斯特却时常这样告诉自己:“是的,我能!”他独自坚持训练着,风雨无阻。

终于在1954年5月6日,巴尼斯特打破了关于“极限”这个概念。当他打破这一纪录时,现场的解说员这样说道:“世界纪录诞生了,3分59秒04,巴尼斯特创造了人类壮举,成为了人类突破自身极限的永恒象征。”

那一晚上,巴尼斯特出现在伦敦电视台。对于自己的成就,他很淡然地说:“人类的精神就是永不服输的精神,我深信自己能够打破这个纪录,并不断地这样暗示自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极为强烈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这个‘不可能’。”

因为始终相信自己,经常用“是的,我能”提醒自己,罗杰,巴尼斯特不畏惧困难,艰苦训练,最终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欣赏。人生如此,该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惬意。

“意焦”这个词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意焦”的意思就是注意的焦点。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多放在“可能”上,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而不是“找借口”,进而取得成功。

瑞恩·希里杰克是加拿大一个普通的男孩,一天,这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听老师讲述了非洲的生活状况:因为贫穷,大多数非洲的孩子没有玩具,他们的童年是在缺少食品和洁净的饮水中度过的,更有甚者因为长期饮用不洁净的水而死去……一放学,他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对妈妈说:“70加元就能帮非洲人打一口井,妈妈,您能给我70加元吗?”

“不,瑞恩,70块钱太多了。”妈妈告诉他“我们家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妈妈期待瑞恩会慢慢淡忘这件事,但他每天睡觉前都祈祷能让非洲人喝上洁净的水。无奈之下,妈妈让瑞恩在承担正常家务之外自己挣钱,吸两小时地毯挣两加元,帮家里擦玻璃赚两加元,帮邻居捡暴风雪后落下的树枝……

4个月后,瑞恩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相关慈善机构,然而对方告诉他: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妈妈叹了口气,对瑞恩说:“靠干家务怎能赚那么多钱呢,孩子,你已经尽力了,但你真的不能改变什么。”

“不,我能,”瑞恩态度坚决地说道,“只要每个人都做出努力,就能够改变世界。”瑞恩思虑再三,决定找同学们帮忙,他在讲桌上放了一只水罐,让大家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零钱放进去,他还请求妈妈给家人和朋友发了电子邮件,很快便有人回信了:“我很感动,我想捐一些钱帮助瑞恩。”不久后,瑞恩的故事就被刊登在了肯普特维尔的《前进报》上,题目就叫《瑞恩的井》。

就这样,瑞恩的事迹在加拿大广为传颂,受瑞恩的影响,人们纷纷加入到“为非洲孩子挖一口水井”的活动中。5年过去了,这个梦想竟成为千百人的一项事业,因此,在缺水最严重的非洲乌干达地区,超过半数的人已经能喝上洁净的水了,为此,媒体称这个普通的男孩儿瑞恩为“加拿大的灵魂”。

因此,在做事情之前,我们一定要把“不可能”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抛弃,利用“是的,我能!”的暗示,反复激发自己的信心,将意焦集中在“可能”上,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尽了一切办法、穷尽了一切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是的,我能!”不是自信心爆棚的表现,更不是不切合实际的盲目乐观,这是一种激励自我战胜困难的表现,从而保证自己以高昂的斗志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

你想战胜内心的负面情绪吗?你想拥有强大的内力吗?你想取得辉煌的成就吗?那就在心里多念几次“是的,我能!”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如此你会发现,你也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成功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