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众讲坛(第六辑)
10188800000001

第1章 刘秀的精神

□演讲人 魏新

□演讲时间 2011年4月24日

□演讲地点 山东省图书馆

大家好,谢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这么好的季节,大家不是去春游而是来到这里,说明大家都是特别爱读书的人。

昨天是4月23号,即“世界读书日”。它源自西班牙的一个特别美好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公主被恶龙关到了地牢里,后来来了一位勇士把这个公主救出去了,勇士送给公主一束鲜花,公主回赠给勇士一本书,后来4月23号这一天就被定为“世界读书日”。

顺便提一下,“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还是三位大作家的忌日,一位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另一位是莎士比亚,还有一位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们三人都是在4月23号这一天去世的。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刘秀的精神”。刘秀是汉光武帝,不是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的刘彻。汉朝分西汉和东汉,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之所以称西汉、东汉,是因为西汉的都城是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长安在西,洛阳在东,所以叫做西汉和东汉,从时间顺序上也叫前汉和后汉。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是他开国的历程不是顺理成章的,刘秀是在西汉王朝已经灭亡,已经被王莽“腰斩”的情况下,重新推翻了王莽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虽然刘秀有时候会说他家里是豪门、地主,其实刘秀年轻的时候,家里不是那么有钱,而且刘秀平时还种庄稼,也可以说是一个庄稼人,甚至他小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放牛娃。他是从一个放牛娃、一个庄稼汉,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天子的。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里面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里面提到的这些人,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但是这些皇帝在毛泽东看来都不行,秦皇、汉武(即秦始皇、汉武帝)。在毛泽东看来没什么文化,唐宗、宋祖(即唐太宗、宋太祖)的个人魅力、风采也差了一点儿,成吉思汗那更别提了,只识弯弓射大雕,他就相当于一个猎人。但是对光武帝刘秀,毛泽东却给予了非常高的评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这一连三个最,说明刘秀这个皇帝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也不光是毛泽东,王夫之对刘秀的评价也非常高,说刘秀“允冠百王”。

刘秀的名气好像还没有那些皇帝大,但为什么说他们都不如刘秀呢?因为但凡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皇帝,优点都非常突出,但是缺点也很突出。比如,汉高心黑、魏武残忍、唐宗好色、宋祖贪杯、明祖嗜杀,每个人都有缺点。但在刘秀身上这些缺点很少,几乎是没有。刘秀不太爱喝酒,跟一般的开国帝王不一样。一般开国帝王的酒量都很大,非常有豪情,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爱喝酒是大家都知道的,刘邦在起义之前当亭长的时候,没有钱也整天喝酒,到处赊账,后来当了皇帝以后,更是爱喝酒,而且有一次喝完酒之后,边唱边跳,留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风歌》。但是刘秀不是这样,据史书上记载,刘秀对酒没有什么兴趣。

另外,刘秀当了皇帝以后没有乱杀人,他的那些功臣没有一个被杀,而且给予这些功臣很高的待遇,他给他们爵位,让他们安享晚年,还互相结为亲戚。刘秀也不好色。开国皇帝,尤其是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一般来说在个人生活作风上不太检点,可能有雄韬大略的皇帝都是男性荷尔蒙比较旺的,比如《汉武故事》上说,汉武帝刘彻就是一个非常好色的皇帝,曾经专门建了一个宫殿,“发燕赵美女三千充之”,这个宫殿就改名“燕赵门”。另外,汉武帝对女人也是薄情寡义的,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叫“金屋藏娇”,说的是他与他的表姐陈阿娇的故事。汉武帝在小的时候就说,等他将来长大了,就把阿娇娶了,然后用金屋子把她藏起来。后来陈阿娇当了汉武帝的皇后,但最终还是被废,打入冷宫,命运是非常凄惨的。汉武帝的这些女人中,能够自始至终得到他宠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李夫人,这与最初发现李夫人的缘故有关系。李夫人的哥哥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叫李延年,是一个御用音乐家,李延年经常给汉武帝写歌、唱歌、表演,汉武帝对李延年非常欣赏。在一次酒会的时候,李延年唱了一首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歌,就是那首“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二顾倾人国”,中国历史歌曲如果有一个排行榜的话,这首歌应该是能排进前十名的。汉武帝当年听李延年唱完这首歌后睡不着觉,说这歌写得太好了,北方有一佳人,一顾倾城,二顾倾国,这该是什么样的佳人啊?他脑子里边老是有这么一个佳人在转悠。这时候,当时的平阳公主跟汉武帝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么一个佳人,你想想如果他妹妹不是这样的佳人,他能写出这样的歌吗?汉武帝于是就让李延年的妹妹进宫。李延年的妹妹是一个歌女,在当时的地位是很低的,但她在文艺表演上很有天赋,可以说浑身都是“文艺细胞”。汉武帝见后龙颜大悦,便将她娶到宫中,而且对她非常好。李夫人死后,汉武帝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伤悼李夫人赋》,汉武帝对李夫人算是比较专一的了。

比之汉武帝,光武帝刘秀在这个方面就非常检点,刘秀一共有过两个皇后,一个是阴丽华,还有一个是郭圣通,这两位皇后分别在位16年,这中间还有一个美人,基本上就三个女人。而且光武帝对他的结发妻阴丽华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因为刘秀年轻的时候就曾经说过非常喜欢阴丽华。他当时在新野县的时候,据《后汉书》载,“闻后美,心悦之”。后来他在长安,有一次看到长安大街上有一个车队驶过去,非常的豪华、排场,这个车队是当时执金吾的车队,执金吾相当于京师警备司令,而且分管着皇家仪仗队。刘秀那时候还年轻,看到这个车队之后很高兴,然后说:“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来他果然娶了阴丽华,而且对阴丽华的感情非常深。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后来在回忆起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想起他父母的这种感情,心里边也是非常感动的。

所以说一个皇帝,能够又有事业,又有家庭,又有妻子,又有爱情,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封建时代的皇帝一般都是薄情寡义的居多,像刘秀这样的很难得了。

刘秀对亲情也非常看重。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两个哥哥,刘秀与他们感情都非常深。举个例子,刘秀的二姐对刘秀非常好,刘秀年轻的时候,刚刚起兵,经验不足,有一次他们的部队在小长安郡,就是一个小城镇,遇到了王莽大军的伏击,史书上说“时天大雾”,刘秀他们的部队在大雾当中遇到了伏击,刘秀骑着马就跑,在跑的路上碰到了他妹妹,刘秀就让妹妹也上马,俩人骑着一匹马走。在跑的过程当中,他又看到了他的二姐带着三个孩子正在大雾中往前跑,刘秀就自己下马,然后让二姐上马带着孩子走。当时刘秀的二姐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牺牲精神的古代女性,她就说“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意思是:去吧,马就这么一匹,你们也救不了我们,你们就走吧,总比都死在这儿要好。在这种时候,追兵已经马上就要来了,一看实在是没办法,刘秀才带着自己的妹妹从大雾当中冲出去。“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刘秀的二姐就这么牺牲在了战场上。我们说刘秀一家人还是很讲亲情的。

刘秀还有一个大姐,刘秀对大姐的感情也非常深,而且还主动给他大姐介绍对象。皇帝给姐姐介绍对象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但是刘秀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他那时候虽然已经登基了,但是天下还大乱,在他忙着打仗的时候,他大姐夫去世了,大姐守寡了,刘秀心里边就不踏实,就想给大姐物色一个合适的人,就经常问大姐:“你看我朝中群臣哪个不错?”她大姐就说宋弘这个人不错。宋弘是当时刘秀的大司空,汉代的大司空是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之一。大司空相当于如今国家的水利部部长兼国土资源部部长,水土这块全归他管。宋弘这个人确实不错,一表人才。但是刘秀听了之后有点儿为难,因为他知道宋弘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比方说宋弘曾经推荐一个人做官,这个人不仅能力很强,而且琴弹得特别好,能够弹出很多别人弹不出来的音律,刘秀非常喜欢这个人,特别喜欢听他弹琴,没事儿就让他弹一段。宋弘听说这事之后非常生气,就把自己推荐的这个人叫过来,说:“你知道自己错了吗?”这个人心想没错啊?但是他很聪明、很明白事理,马上一想,自己是错了。过了不久,刘秀又在酒会上让这人弹琴,这个人就弹得既不靠谱也不着调,而且一边弹一边看宋弘。刘秀心想,琴怎么弹成这样?这是怎么搞的?这时候宋弘就出来说:“皇上,我错了。”刘秀说:“你怎么错了?”宋弘说:“是这样,这个人是我推荐他来做官的,本来是让他帮你处理政事的,他是一个治政的能臣,不是让他来给您弹琴的,老听弹琴没什么好处。”刘秀一听有道理,宋弘这个人还有眼界的。刘秀就听取了宋弘的建议,往后便不怎么听这个人弹琴了。刘秀听说大姐看上这么一个人,心里边觉得挺好,但是宋弘已经有妻子了。中国古代的人只有原配称为妻,其余的都称之为妾,而且古代人纳妾的名额也是有限制的,不是说都能纳。我们说古代人一夫多妻,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专门研究了一下,古代的大夫阶层,就是朝廷大员,可以一妻两妾,若你立了大功,这个名额可以扩大一下,可以有八个妾。一般的人如果有地位、有文化,可以一妻一妾。而普通老百姓,即庶民,只能一夫一妻。刘秀的大姐看上宋弘了,而宋弘有妻子,刘秀肯定不能让自己的大姐去给人家做妾,所以宋弘要是想同意这门亲事,就得休妻。这个事很为难,刘秀一想也挺难办的,我听个音乐他都管,休妻他能干吗?但是他又不愿意让大姐伤心,他就专门设了一个局,把宋弘招过来,并在宫殿后面设屏风,让大姐从屏风后面听着。他想了想,说:“爱卿啊,有一句谚语你听说过没有?叫‘贵易交、富易妻’,你觉得这个谚语有没有道理?”宋弘说:“这个谚语我没听过,我听说的是另外一个谚语,叫‘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一听,就知道这事成不了了。其实这也是刘秀为了不让大姐失望而采取的办法。

我给大家讲一个反例。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叫黄允,这个人是当时的名士,很有文化,而且知名度也非常高。于是就有人看上黄允了,想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黄允,这个人叫做袁隗,即袁绍的叔叔。袁家在当时家族势力是很强大的,“四世三公”,就是他们家里四代人都在朝廷中央处于三公的位置,袁隗是当时的大司徒。但是他没直接说,而是对外先放出点儿风,说他要是能有一个像黄允这样的侄女婿就好了。黄允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就兴奋起来了。但是黄允已有老婆,怎么办呢?黄允非常直接,回家就跟他老婆很高兴地说:“我们离婚吧,人家看上我了,我马上就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了。”他媳妇听后尽管非常失望,但是过去女性地位都非常低,在这样的事上做不了主,丈夫说休妻就休妻。她说:“我们分手没问题,咱们搞一个离婚仪式吧,把大家都请过来,咱们就离婚的消息给大家宣布一下,我也表示一下自己的离别之情,往后我就不是你们家的人了。”黄允一听,觉得挺好,反正怎么着都行,就搞了这么一个活动。结果在宴会上,黄允的老婆突然用手抓住黄允的袖子说:“离婚的事宣布完了,我还要宣布一个事。别看这个人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他有什么丑事、坏事,我给你们讲讲。”老婆一般都是最了解自己丈夫的人,在这么一个场合下,她把黄允的15件丑事说了一遍。具体是什么事,史料上没有写,但是我估计是讲黄允说亲戚坏话、背后暗算朋友,等等。说完之后黄允的老婆就走了。袁隗后来听说这件事后,别说把自个儿的侄女嫁给黄允了,还非要把黄允的腿打断不可。幸亏当时有个手下说:“这个人太脏,打断了他的腿脏了咱的手,咱们脏不起。”就这样,黄允才算是没断腿,溜出京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他跟宋弘比,那真是差距很大。

刘秀在读书上,在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上,也是非常值得一说的。因为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在马背上打天下,往往在平定天下之后,会采取一些“令人发指”的措施。他们不读《论语》《孟子》,所以说很多开国皇帝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都很差,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这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是非常大的。汉高祖刘邦虽然没有干过这种“坑儒”的事,但是他对知识分子很不尊重,拿着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在历史上都有记载。其实他们这些皇帝都挺傻的,我们看凡是对文化人好的皇帝,后来史书上都会把他往“好”里写,对待文化人不好的皇帝,史书上都会把他往“黑”里写。因为史书就是文化人写的。刘邦是汉朝的皇帝,司马迁的《史记》是在汉朝时写的,都把他往“不好”里写。其实刘秀很明白这一点,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刘秀是搜书敬儒。从王莽末年到刘秀统一全国,当时天下大乱,对于文化来说也是一场浩劫,《后汉书》上说“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对于当时来说,最重要的书就是经书与典文,经书指的是五经,典文指的是记载各种规章制度的书,这些经典都是经过了多少专家学者的研究,但是一代一代传到这儿找不着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遗失在民间。刘秀为了找到这些研究成果,每到一个地方,就去拜访当地重要的知识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藏书。他在全国转了一圈之后,回到首都洛阳时带回来的经书有2000多车。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就主动把自己家里的藏书拿出来给刘秀,东汉王朝书最多的时候有上万车,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些书在东汉末年的时候,都被董卓给毁了。董卓祸乱洛阳,带着皇帝迁都,临走的时候,把那些书都糟蹋了。书那时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竹简做的,还有一种是绢做的。竹简的书他们都用刀子给挑了,最可惜的就是那些用绢做的书,董卓一看绢是好东西,就把大部头书的绢都做成被子、窗帘什么的,小的全做成包。董卓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人说他好,这也跟他毁书有关系。当时的司徒王允把董卓毁剩下的书做了一番抢救性的整理,然后又运到长安,最后就剩下了70多车而且大部分都是做包剩下的边角料。后来长安又一直动乱,这些书基本上全没了。刘秀若九泉之下有知,肯定得蹦出来跟董卓玩命。

我们再说敬儒。刘秀不光是搜书,还对知识分子非常尊敬,所以那些知识分子才愿意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还有一些隐匿山林的名士,觉得刘秀这个皇帝不错,于是主动愿意出来为刘秀做事。例如,严光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也是大知识分子,他其实原来姓庄,后来由于避刘秀儿子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姓严。严光是浙江余姚人,与王阳明是老乡,与现在的余秋雨也是老乡。严光曾经与刘秀在长安一块上学,当时严光的成绩非常好,看不上刘秀。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想请严光出山,来辅佐自己,因为刘秀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有很多他当年在长安时的同学给他帮忙,而严光却一直没来,后来天下坐稳了,刘秀就想请严光出山。这时候刘秀就琢磨:咱都是老同学,我打天下的时候那么难,你不来帮我也就算了,现在你帮我来治理一下天下,我专门去请你,你看怎么样?谁知道严光听说这件事就隐居了,名字也改了。刘秀就找人画了严光的像,全国到处张贴,希望能找到他。后来,在齐国,有人发现有个男的穿着羊皮服装整天在河边钓鱼,跟画像挺像的,可能是严光。刘秀知道严光爱钓鱼,估计是他,就安排使者去请严光。使者一连去了三次,严光才来。到了洛阳之后,刘秀就把严光安排到高级客舍住着,专门派太官伺候。这时候,刘秀手下的大司徒愿意出面,当然这大司徒与严光有故交。大司徒就派了一个人去严光住的地方,送去一封书信。严光坐抱着腿看书,看得很入神,使者来了理也不理,直到他把这本书看完之后才说话,一说话就把侍者噎住了,他说:“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君房是大司徒的字,大司徒叫侯霸,字君房。严光的意思是侯君房这小子一直挺傻,现在当大司徒了,比过去好点了没有?这个使者也挺会说话,接着说:“位已鼎足,不痴也。”意思是这么大的官,不傻了。严光说:“卿言不痴,是非痴语也,天子征我,三乃来,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使者一想也有道理,说:“那好吧,不见就不见,我拿着信来了,你好歹也写封回信,我好回去禀报一下。”严光说:“手不能书。”使者一看也挺为难,严光说:“这么着吧,我说你记。”使者嫌他说得少,要求再多说几句。严光说:“买菜乎?求益也。”所以说看一个知识分子,不能光看他怎么说,得看他怎么做。大司徒马上把这个事汇报给刘秀,刘秀看完严光给他的回信,大笑说:“狂奴故态也。”意思是严光这个嚣张的老家伙本来就是这样。刘秀为什么会笑?我估计一是他觉得严光还这么可爱,二是他想幸好他没去,要不然不好下台。话虽这么说,刘秀还是当天就去亲自拜访严光了,结果刘秀到了严光的房间,严光睡觉了。刘秀进去之后摸着严光的肚皮,说:“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意思是:严子陵呀严子陵,你真的不愿意帮我吗?你到底这是为什么?过了半天,严光才睁开眼,说:“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就是说当年尧是功德无量的君主,他当时想请巢父去做官,巢父听完尧说的话就要去洗耳朵。意思是我一听你说当官的事就脏了我的耳朵,就得洗耳朵,你这是在对我进行侮辱。在这之后刘秀又找了严光很多次,二人经常在一起聊,不再聊做官的事了,就是老同学叙叙旧。刘秀还曾经问过严光,说:“你看我跟过去相比怎么样?”严光说:“陛下差增于往。”你比过去有点进步,但只是有进步而已。刘秀心想我读书这么下力气,肯定得有点进步。刘秀读书下力气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有这么一个记载:刘秀有一次读书,琢磨书里边的学问,琢磨得晕过去了,得了“昏眩病”。严光还这么说刘秀,说他确实有一点进步。史书上还记载,俩人有时候聊得特别晚,刘秀就不回去了,俩人一块住在一张床上,严光把自个的脚放在刘秀的肚皮上,床小天冷,就拿刘秀的肚皮当“热水袋”。刘秀也没什么意见。第二天,刘秀的太史非常慌张地去向刘秀汇报,说他夜观天象,“客星犯御坐甚急”,意思是说皇上你这个星座,昨天晚上被别的星座侵犯了,是不是有刺客?刘秀说:“没事,就是老同学把脚放我肚皮上了,估计就这事,不过你看星座倒是挺准的。”后来刘秀要封严光做官,严光坚辞不做,确实是属于真正的“天子呼来不上朝”,最后他隐居在浙江的富春山,继续钓鱼,一直活到80岁。在今天的富春山,还有一个叫做“严光钓鱼处”的地方。

我们通过刘秀对严光的这个态度就能看出,刘秀对待知识分子的这份尊敬不是装的,是很真诚的,所以严光才敢这样。刘秀为什么会这么尊重知识分子,这么喜欢知识呢?

第一,是因为刘秀本人很有文化,他年轻的时候上过学。刘秀在做庄稼汉种地的时候,提出要去长安上太学。太学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刘秀当时的上学条件是很艰苦的,马车也没得坐,只能与人合伙买一驴车。为了挣学费,这个驴车还要用来搞运输挣钱。另外,他在上学期间与人一块“买蜜合药”,买来蜂蜜用来调制药丸。还做过要账、写讼书的活。只有自己爱学习、爱读书的人,才知道书的可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话肯定是读书人说的。不读书的人怎知黄金屋在哪儿呢?颜如玉在哪儿呢?读书是能给人带来深层次快乐的。刘秀本人读书,他知道读书的乐趣,刘秀手下的很多功臣也都是读书人,都有儒者的风范。刘秀在位时学习气氛特别浓厚,刘秀每年在大年初一搞朝会,会让大臣们搞学术辩论,互相说经,而且是有奖有罚,辨不过别人的,自己桌子上的酒菜就都归别人。有一个叫戴平的人,官居侍中,在一次有奖辩论当中,连夺50多席,京师流传一句话叫“解经不穷戴侍中”。这难道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吗?

第二,刘秀之所以会这样,也是为了巩固政权。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发达其实是可以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尤其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历代帝王统治的法宝,儒家强调要按制度来做,按礼节来做。据史学家统计,王莽篡位的时候,为王莽歌功颂德的知识分子,全国有487572人,这是历史学家夏尊佑说的。这说明在西汉末年,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变了,所以王莽很轻易就篡位了。刘秀看到了这些,觉得要对知识分子好才行,刘秀对知识分子的高度尊重,就是为了能够得到知识分子群体对王朝、政权的支持,刘秀也确实做到了,包括他儿子汉明帝刘庄对自己的老师、对知识分子也都非常尊重。刘庄登基的时候,就搞了一场学术讲演,而且他还经常去太学参加学生的活动,参加学术方面的辩论。东汉之后是三国,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废汉献帝,是因为自己取而代之,来自知识分子的舆论压力会太大。王莽篡权是奋不顾身的,曹操则是一再斟酌的,正是因为社会风气变了,知识分子的这种待遇也变了。司马光就曾经说过,“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若有东汉之盛者也”。东汉后来的“党锢之祸”中,东汉的这些名士都表现得非常有气节。《世说新语》里写的魏晋一些名士,他们身上的气节都很高,这种气节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风骨。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刘秀的精神”,我觉得,刘秀身上有一系列的叫做“不”的精神。

第一个叫不张扬。史书上说刘秀“重慎畏事”,刘秀办什么事都小心谨慎,他这个性格跟他大哥相比反差非常大。刘秀的大哥叫刘縯,是性格非常豪爽的人,好结交朋友,家里边养着宾客,有点像《水浒传》中的柴进、《隋唐演义》中的单雄信。跟刘縯相比,刘秀就显得很低调。刘縯“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意思是刘縯经常笑话刘秀喜欢种地、干农活,就像汉高祖刘邦的哥哥一样。过去兄弟的排名为伯、仲、叔、季。刘邦的二哥叫刘仲,喜欢干农活,刘邦年轻的时候整天到处瞎混,刘邦的父亲就对他说:“你这样不行,你得跟你二哥学习,你看你二哥,是种庄稼的好把式,地越种越好,将来还要买更多的地。”后来刘邦得了天下之后,有一次喝了点酒,高兴地对自己的父亲说:“你看是我的地多,还是二哥的地多?”刘邦的父亲无言以对。刘秀的大哥拿刘邦的二哥作比喻揶揄他,他这个话有潜台词,就是说:我才是刘邦那样的人物,大风气兮云飞扬,你也就是当个农夫,娶个农妇,守着山泉,有点田地。但是最后刘秀成了刘邦那样的人物,刘縯却没有,因为刘縯太张扬了,招人嫉恨,起义的早期就被内部人给干掉了。刘秀是非常隐忍、非常低调的。《淮南子》上有一段话:“飞鸟之袭也伏其首,猛兽之捕也匿其爪。”刘秀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张扬并不代表他不关心,他也是到处打听哪个地方什么政策好,哪条政策得民心,哪个官当得不错,哪个地方有什么样的人。你想想他要不是到处打听的话,他怎么能知道阴丽华长得漂亮呢?

第二个就是不言弃、不放弃。刘秀从起义一直到当皇帝统一全国,这当中有很多次非常危难的时候,而且有很多时候换成别人早已经放弃了,但是刘秀却一直坚持了下来,从年轻到后来他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勤奋奋斗。大家要想更详细地了解刘秀,我认为可以去看一看《东汉开国》。

第三个是不着急。人一着急的时候就会慌张,一慌张就会犯错误,人在慌张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错的决断,而刘秀在那种危急的情况下,他的头脑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清醒。例如昆阳之战,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争,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战争史上七次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争当中,刘秀的兵力不到2万人,而王莽大军有42万人,号称百万,几乎是当时王莽政府兵力的总和,从全国招募了懂兵法的人72名,分到部队里边当参谋,而且还招募武士、猛士,猛士里边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叫巨无霸,身高一丈,相当于现在的2.31米,比姚明还高,这个人很厉害,说是枕着战鼓睡觉,几匹马也拉不动他。巨无霸不光是外形可怕,还训练了一批猛兽,有老虎、豹子、犀牛、大象。刘秀的部队在一个叫阳关的地方,跟王莽的先头部队交了交手,一看根本不是对手,就赶紧退回昆阳城。在刘秀往城里退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小事,路过一条河的时候,后面的敌军马上就要来了,刘秀他们却下马喝水,先喝了个饱,然后洗了洗脸,洗了洗胡子,一边洗,刘秀还一边跟将领开玩笑,说:“今天跑了这么一大圈,你们是不是也很累?”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大敌当前的优雅和从容,这种从容、不着急其实是非常难得的。有一次,也正是因为不着急,救了刘秀的命。当时刘秀还没有当皇帝,他带着几个使者去河北招抚,因为当时的政权是更始帝刘玄的,刘秀是这个政权下边的一个人,他被派带着人去河北招抚,那时候的天下是一盘散沙,刘秀一行几十个人到了河北之后,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危险。河北一夜之间出现一个王郎政权,皇帝是一个算命先生,自称是汉成帝的后代,其实汉成帝和赵飞燕并没有孩子。这个算命先生编了一个特别魔幻的故事,说他母亲是宫里的歌女,有一天,一阵黄风吹过来,他母亲就晕了,醒来后就有了他。当时他在河北大户的拥立下,在河北称了帝。刘秀来后,王郎政权到处搜捕他们,刘秀他们不敢进城,只能在城外走,而且也没吃的,有两次差点饿死。有一回,刘秀一看实在没办法,就说:“我带你们去吃饭,咱们进城去吃。”刘秀的手下想怎么能进城呢?刘秀说:“咱们不是使者吗?咱们穿的衣服也是使者的衣服,咱们就冒充是王郎的使者。”就这样他们就进了当时的一个城池饶阳,进去之后说他们是王郎这边的人。饶阳的官员很高兴,上边来人了得接待啊,便摆上了一桌酒菜。结果这酒菜一上来就出问题了。这伙人都饿了很多天了,突然看到这么一桌丰盛的酒菜,鸡鸭鱼肉全都有,你争我抢,原形毕露。这时候饶阳的官员就产生怀疑了,但也不好意思直接去问,于是就想了一个阴招,让人在外边敲鼓,一边敲鼓一边喊:邯郸的将军要来了,然后看刘秀他们什么反应。“光武乘车欲驰”,但就在要走的那一瞬间,刘秀做了一个非常冷静的决定,他从车上下来,又走进传舍(当时的政府招待所),坐好后对饶阳的官员说:“邯郸的将军不是要来了吗?太好了,让他们进来,我们都是老同事,我们一块聊聊,一块再吃点。”这一下邵阳的官员傻眼了。刘秀一看心里就有底了,更不走了。这一次,正是这种不着急的精神救了他们一命。

第四个是不胆怯。刘秀的不胆怯是一种大勇敢,不是匹夫之勇。以昆阳之战为例,当时王莽大军是42万人,刘秀在昆阳城中才2万人,一般人都不敢打,但刘秀坚持守着昆阳,守不住怎么办呢?他去搬救兵。他到昆阳附近的几个城市搬来了救兵,但一共不到1万人。王莽的42万大军把昆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刘秀搬来的救兵不到1万人,但他没有全用,刘秀就带着一千人,在距大军四五里的地方排兵布阵。两军刚一对阵,刘秀一马当先就冲到敌军里边去,一下子斩首数十骑。汉军也都跟着奋勇杀敌,斩首百千骑。大家都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意思是刘秀平常见到小股敌人都挺害怕,不大敢与人家打,今天大敌当前了,怎么这么勇敢呢?我们说刘秀的这个特点看起来很奇怪,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遇到小的敌人去玩命,那是匹夫之勇,大敌当前刘秀表现出来的勇敢才叫做大勇。就像有一种知识叫大智若愚;有一种境界叫大象无形;有一种勇敢,就像刘秀这样的勇敢,叫大勇若怯。能做到这样说明刘秀的内心是非常强大的。这件事说明,困难只要你不把它想象得那么厉害,有这种不胆怯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命中注定,但是我觉得命运恰恰是由各种各样的不一定组成的,人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各种各样的不一定变成一定,怎么个变法?就要像刘秀这样,有这种不张扬、不着急、不言弃、不胆怯的精神,这些都可以把命运的不一定变成一定。

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谢谢大家!

演讲人简介

魏新 出生于1978年。现为山东社科院特邀研究员、作家、学者。出版有长篇小说《动物学》《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命运教我变魔术》,历史随笔《水浒十一年》《东汉那些事儿》。近年来,魏新倾心于历史研究领域,尤其在光武帝刘秀和东汉史的研究上颇有建树。2009年10月,魏新受“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开始录制《东汉开国》,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

推荐书目

1.《东汉那些事儿(第一卷):布衣天子的崛起》,魏新著,华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

本书主要记载了西汉末年王莽专政,民不聊生,谶纬学空前发达,靠谶语当上皇帝的王莽,最后也毁在一句谶语上——“将来当天子的是一个叫刘秀的人”。放牛娃刘秀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还在长安求学,倒也没在意,因为天下叫“刘秀”的人肯定不止他一个。28岁的刘秀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他去县城卖谷子的路上,有人拦住他说:“兄弟,你就是未来咱们国家的皇帝。”这一次刘秀半信半疑。刘秀的大哥刘正愁造反没理,便乘机同刘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反。在刘带着刘秀打下半个天下的时候,一场内乱发生,刘死了。从放牛娃刘秀到皇帝刘秀,还有漫长的路,其实刘秀本人对当皇帝这件事也没有太大的欲望,只是命运的大手最终选择了他。

2.《东汉开国》,魏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书中主要描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波澜壮阔的开国历史与曲折跌宕的励志人生。毛泽东曾评论刘秀说,他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从庄稼汉到九五之尊,刘秀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他开创东汉王朝的历程,对今人有哪些启迪?刘秀的皇族身世究竟是真是假?为什么他会沦落为一名放牛娃、庄稼汉?这位连唐宗宋祖都非常佩服的一代帝王,有过怎样平凡的青春?28岁的刘秀为何会放弃平静的生活,骑牛上战场?这件事的导火索和一件神秘的事情密切相关。告诉刘秀事情的人,为何会被满门抄斩?在一场血战中,起义不久的刘秀差点全军覆没。刘秀的几十名亲人死在战场之上。仓皇逃跑的路上,刘秀遇到了二姐和她的三个孩子,为何见死不救?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本书都会为您揭晓。

3.《魏新讲水浒》,魏新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从1112年开始直到1122年,历时十年中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所谓历史,不过是循复;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神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很多自以为是神的人都是神经病。我们只记得武松是一名打虎的英雄,却忽略了他杀人时的凶残。武松就算有打死老虎的本事,也不具备打破世俗观念的勇气,他一生都没有爱情,还不如王矮虎,豁出去不要脸,最终抱得美人归。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4.《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具有深远意义。它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中国西汉时期,记载了从上古到西汉,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史记》有别于以往封建王朝的“正史”,有着鲜明的爱憎,它既包括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部分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史记》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记》的叙事简洁生动,系统清晰,文笔绚烂,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史记》的语言朴素简练、通俗流畅,既舒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历来被奉为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