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诠解
10190000000010

第10章 大学诠解 传之 释修身齐家

【提要】

此章为“传”文的第八章,解释“修身”、“齐家”二条目。

所谓修身是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养身心,德才兼备是其理想结果,其中修德是修身的主要任务。儒家自孔子始就十分重视修身,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及至《大学》问世,则把修身作为儒家人生道德修养的“八目”之一。在“八目”中,修身是关键和过渡环节。作者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方面说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以修身为目标,同时修身又是对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加以验证和总结。另一方面说明修身是接下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人内在意念的外在表现。

至于如何修身,作者认为修身要注意自身的情感,即心的问题,它容易使人走向极端。作者认为由于心的不正,众人容易产生诸多偏颇的做法,如“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等“五辟”。朱熹认为:“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这种偏颇的做法,往往不正确、不全面,需要谨慎地审察而加以纠正,从而达到不偏不倚的中正状态。所以,修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如果不能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则不能齐家。

对文中“辟”字也有不同理解。郑玄认为:“譬,犹喻也。言适彼而以心度之,曰吾何以亲爱此人,非以其有德美与?吾何以敖惰此人,非以其志行薄与?反以喻己,则身修与否可自知也。”以此理解文意,则要求对看到的“五辟”进行反省,使自己能够避免不良的做法,学习好的做法。

文中引用谚语,指出影响齐家的两个主要心理现象:溺爱与贪欲。朱熹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要克服这两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整治好自己的家,还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1]其所亲爱而辟[2]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3]而辟焉,之其所敖惰[4]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5]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6]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7]。”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1]之:即“于”,对于。朱熹注:“之,犹于也。”

[2]辟:通僻,有偏向,偏面。朱熹注:“辟,犹偏也。”

[3]哀矜(jīn):同情,怜悯。

[4]敖惰:傲慢怠惰。敖:傲慢、骄傲。惰:不敬。

[5]美:善,好。

[6]莫:表示否定。不:无,没有。

[7]硕:大。

【解读】

所谓整治好家庭和家族在于要先修养自身,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近喜爱的人过于偏爱,对于自己轻视厌恶的人过于偏恨,对于自己敬重的人过于敬畏,对于自己同情的人过于怜悯,对于自己傲慢怠惰的人过于怠慢。因此,喜爱某人又看到他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因此有句谚语说:“溺爱孩子的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贪婪的人不知道自己田里禾苗长得壮硕。”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整治家庭和家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