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改变教养方式,熊孩子变乖
10268200000003

第3章 正确教养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孩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就要了解孩子;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而病除。

渴望被爱型:不要吝啬,大声告诉孩子“我爱你”

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所以他们渴望被爱,渴望来自家庭的温暖,一旦实现不了就会叛逆,甚至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

我有个朋友,是少管所的心理医生。他所在的少管所里,共有1200多个孩子,都是未成年,大多十三四岁,有的十六七岁。其中,男孩占90%以上,单亲家庭的孩子占80%以上。

朋友说,每个孩子进来后他都会亲自对其进行心理辅导,5~10次不等。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低着头,以至于他起初都记不住孩子的脸。他知道,这些孩子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没有自信,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不敢用眼睛跟人交流。经过多次心理疏导后,孩子们才终于敢把头抬起来。

“你知道这些孩子第一句话往往说什么吗?”朋友看了我一眼,接着说,“他们说的几乎大同小异。‘老师,为什么你不是我妈?’‘老师,怎么我妈不像你一样?’‘老师,为什么我的父母不爱我?小时候,我爸妈不停地吵架。我怎么样做,他们才不离婚?他们离婚了,都不爱我了……’听着这些话,我心里会一阵一阵泛酸,虽然他们犯了错,但能全都怪他们吗?”

确实,很多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爱,希望被父母疼着、宠着,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实现不了,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叛逆,最后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前段时间,有领导要下来检查,李海一直都在加班,早出晚归,累得回家都不想说话。有时候,女儿找他说话,他也是训斥几句,将女儿轰走。

这天晚上,已经连续加班五天的李海一进家门,就瘫坐在了沙发上,精疲力竭的样子。休息了一会儿,他便打开电视,调到了综艺频道。他听到一个搞笑的段子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女儿来到李海身边,怯生生地说:“爸爸,你终于笑了。爸爸不生气了吧?”听了女儿的这句话,李海愣住了。自己明明没有生气,女儿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细想之下他恍然大悟,原来她把自己的疲惫、不想说话理解成了生气,按照她的逻辑:“爸爸今天回家怎么不说话也不笑,是不是生气了?会不会是因为我不乖?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慈父形象瞬间崩塌。李海明白了中间的利害关系,立刻换上一张笑脸。

吃完饭,女儿很想玩小汽车,用征求的眼神看着李海。李海笑着向孩子点点头。女儿高兴地把小汽车放在地上,玩得很开心。从此以后,不论工作多忙,不论是否疲惫,李海只要一进家门,都会露出一张笑脸给女儿,同时给她一个爱的抱抱,用行动告诉女儿“我非常爱你”。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慢慢有了自主意识,也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言语色彩,父母有一点不好的情绪,他们都会感知到,并将父母的情绪变化跟自己的不乖联系在一起。所以,父母要尽量将积极乐观的那一面展现给孩子,告诉他们:“我是爱你的!”

渴望被信任型:信任是一种快乐,被信任是一种幸福

父母的信任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孩子很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如果父母不能理解这一点,只是一味地唠叨、指责,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同时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逆反,越来越不听话。

去年的一天,一位朋友跟我说起了这样一件事:

这天,女儿回家后说想要一部手机,因为班里的同学都有手机。想到女儿也大了,有手机的确会方便一些,朋友便答应了。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因手机而耽误学习,女儿欣然答应。

可是,渐渐地,她发现女儿有了手机后,就不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了,而且她总悄悄地在自己屋里接打电话。她在和什么人交往?女儿是不是早恋了?抱着这样的心态,她趁女儿不在家时偷看了女儿的通话记录和短信,对“可疑”短信进行筛选,并给对方回拨过去,问对方是谁,告诉对方不要给女儿打电话或发短信,以免影响了学习。

朋友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之后再没有人给女儿发短信了。可是,就在她为自己的及时干预感到欣慰时,女儿重重地把手机摔到了她身上,生气地说:“你调查我!同学都因为这件事笑话我,你高兴了?从现在开始,我不用它了,看你用什么调查我!”

每位父母都希望得到孩子的信任,可是很少有人会想,我们是否信任自己的孩子。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凭直觉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觉得孩子一定贪玩了;看到孩子和异性同学聊天,就认定孩子早恋……

孩子的内心非常敏感,最怕父母不信任自己,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他们更会因为父母的不信任而对父母失望,从而变得郁郁寡欢。父母只有相信孩子,对孩子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少犯错误,使他们身心平衡,健康成长。

周末,一个朋友给我打了10个电话,我因为开会把电话设为静音所以没有接着。

会议结束后,我给她回过去,电话立刻被接起,朋友说:“大专家,你可算是接电话了,鹏鹏早恋了,怎么办?这孩子平时都挺懂事,你说这都快高考了,突然早恋了!”

听着朋友着急的语气,我决定先安抚一下她:“我是看着鹏鹏长大的,孩子很懂事,放心吧,他有分寸。你打算怎么办?”

“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我不能看他在高考之前出幺蛾子,万一高考考不好怎么办!”

“你打电话就是为了告诉我你要采取强硬措施?”我笑着问。

朋友沉默了一会儿,说:“也不是,孩子读了这么多年书,现在可是最关键的时候。我想采取强硬措施,但是怕影响孩子心情。”

怎么办?我突然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于是便讲给她听:

肖奈爱上了学校的校花,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去追求她,追到手之后,肖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校花身上,成绩下滑很快,从年级第五下滑到年级一百多名。父母感到很担心,决定和儿子谈一谈。

一天晚上,肖奈很晚才回家,父亲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他说,一位女同学生病了,他去照顾同学了。父亲问,你喜欢那个女同学?肖奈诧异地看着自己的父亲。父亲并没有理会肖奈诧异的表情,而是让他坐在沙发上,看着他的眼睛问:“你想娶她吗?”肖奈想了想,郑重地点点头。

父亲接着说:“儿子有担当,我很高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结婚得有房子、车,还需要给她准备漂亮的婚纱和钻戒。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你现在能买得起吗?”

肖奈惊讶地望着父亲。父亲继续说:“我知道,现在你除了周末打工赚些零花钱外,没有多少积蓄。如果你现在不上学而选择出去打工,赚的钱也不会很多,要攒够可以娶这位漂亮姑娘的钱,我觉得你需要努力20年。”

“20年?太久了吧?”肖奈沮丧地说。

“如果你想尽快娶到这位漂亮的姑娘,那你必须努力读书,获得一个高的学历,找到一份赚大钱的工作,这样你就能尽快得到结婚所需要的一切,不是吗?”父亲引导着说。

肖奈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之后,肖奈学习很有劲头,再没有因为“恋爱”耽误学习。

听完这个故事,朋友说了声“谢谢”就挂了电话。

几天之后,朋友又打电话给我,说自己按照故事里的方法和儿子认真地谈了谈,儿子也保证不会影响学习,朋友也愿意相信他。

青春期的孩子,有些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认知和解决,父母的作用就是给他们以指导和启发。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去做的事,只会适得其反。

一天晚上,我正在厨房里洗碗,妞妞过来给我帮忙。她一边洗一边对我说:“妈,明天是周末,我给你做早饭吧,这样你就能多睡会了。”我一愣,暖意从心底慢慢升起,看着女儿说:“好呀。”

第二天早上,我睡到自然醒。正要去厨房做饭,突然发现一碗喷香的米粉已经摆在饭桌上了。妞妞一边招呼我过去尝尝她的手艺,一边问我味道如何。我尝了一口,感觉味道还真不错,挺像那么一回事,我疑惑地看着她,暗想,这真的是她自己做的?

妞妞似乎觉察到了我的心思,说:“你不相信是我做的呀?其实,每天早上都是你给我做早饭,我也经常看你在怎么做,慢慢我就记住了。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尝试,今天趁着周末,我终于能给妈妈做顿饭吃了。”

妞妞自豪地说着,看她那么自信的样子,我也觉得很骄傲,便摸着她的头说:“要不午饭给你爸也露一手?让他也尝尝你的手艺?”妞妞欣然接受。

中午丈夫回来,我把早上的事情告诉他,他听完一愣,还以为我们母女俩逗他玩呢。后来,见女儿一副认真的模样,他便点着头应允下来。

妞妞挽起衣袖,就在厨房忙活开了。洗、切、炒,不一会儿,还真做出了一顿午饭。虽然菜很简单,卖相也差了点,但是味道真是不错,不咸不淡,对于没有做饭经验的妞妞来说,她的表现让我跟丈夫大感意外。

我相信许多父母跟我一样,当年龄不大又从没有煮饭经历的孩子在你面前煞有介事地要为你做一顿饭时,都会很吃惊。可是,吃惊之后呢?你会做什么?也许有的父母会说:“算了吧,还是我来做,你爸快回来了,别耽误了吃饭。”或者是“你做的饭能吃吗?我怕你把饭菜做糊了,浪费。”……这些质疑的话带给孩子的是不被信任的感觉,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或者对他们的未来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提出做饭的要求,我们何不痛快地答应,让他们试一下?如果实在不放心,你可以在旁边指导,或者告诉他们,饭菜没熟不怕,还可以回锅,一旦做糊了,可就彻底没得吃了。总之,多给孩子一份信任,你就可能出其不意地收获一份回报。

渴望被平等对待型:孩子渴望的平等,父母能读懂几分

威廉·哥德法勃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与孩子交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权威式地恫吓,只会引起孩子的不满;相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交流,才有可能达到沟通目的。

外甥女今年5岁,胖乎乎的,很可爱。一天晚上,表妹在沙发上看家庭伦理剧,小外甥女写完作业吵着要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表妹说:“要看也行,但必须把中午你剩的那半碗米饭吃掉。”表妹还惦记着午饭时闺女没吃完的那碗米饭。

外甥女听了很气愤,带着哭腔吼了一句:“我又不饿,为什么非要让我吃饭?”

表妹从小就任性,为人母之后也没变多少,这时她也提高了嗓门:“不管你饿不饿,反正不把饭吃完,就别想看电视。”

外甥女气哭了,跑回书房,而表妹最终也没让步。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为了让孩子吃饭,想尽一切办法,但结果总是引起孩子的不满。想想看,如果是自己,本来就不饿,又怎么能吃下更多的东西呢?

孩子长大后,开始有了平等的概念,如果父母的做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为了维护自尊心,选择激烈的方式对抗,这时父母就更难办了。

没有一个父母不想和孩子好好交流,但是更多时候,任凭父母怎么说,孩子都看似不太配合。其实,不是孩子不懂事,只是父母用错了方法。和孩子沟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需要你放下权威的架子,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们。

妞妞小时候也很调皮,一次,她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不小心丢到邻居家的窗台上,把人家的玻璃给打碎了。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后,妞妞有点心虚,赶忙回家告诉了我。我带着她,给邻居道歉,并做了补偿,事情顺利解决。

回到家中,妞妞坐在沙发上低头不语,估计是害怕我骂她。我在她旁边坐下,只说了三句话:“知道自己做错了?下次还这么淘气吗?以后玩游戏一定要注意,好吧?”妞妞自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默默地点点头。

还有一次,妞妞放学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给我跟她爸爸打电话说明原因,我担心得不得了。

这时候,大多数父母可能会选择孩子回家后数落他们一顿,可是我没有。妞妞一进家门,我帮她把书包卸下来,并揉揉她冰凉的小脸:“今天回来得有些晚,是老师拖堂了吗?我做了很多你喜欢吃的菜,现在都凉了……从六点开始,我到阳台看了好几次,都没看到你。”

妞妞听我这么说,赶紧向我道歉,说放学陪同学去买东西忘了时间,所以回来晚了。我微笑着对她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我非常相信你,可是我也担心你。你也听说过小朋友被坏人抓走的消息,所以,如果以后再有什么事需要耽搁的话,就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一下,好不好?”

“好!”女儿大声保证。

孩子越小,经历的事情少,父母没有提前告知,他们犯错很正常。如果妞妞一回家我就劈头盖脸地一顿批评,她一定会觉得十分委屈,而我也会越发生气,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要的。

不顾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他们,当他们的想法与自己的愿望相冲突时,父母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大多数父母即使感到奇怪,也不会在乎,还是会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情况下,孩子当然会不高兴。多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才会接受你!

渴望被尊重型:孩子眼中的“灰色”却被父母当成“赞歌”

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学会尊重,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隐私……只有当父母学会了尊重孩子,才会受到孩子的尊重。

小茜对小动物很感兴趣,尤其喜欢研究它们的运动轨迹、生活习性等。为了观察小动物,小茜经常会将衣服弄脏。小茜爸爸很生气,勒令她以后不要出去玩,还给她报了钢琴班,认为这既可以减少孩子去外面的频率,又可以培养特长,一举两得。

起初小茜总是趁着父母不注意悄悄跑到小区公园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次,她把一只蜻蜓带回家,爸爸知道后大怒,训斥了她,并一脚踩死了那只蜻蜓。小茜当时就被吓住了,眼泪一直无声地流。自此之后,她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原来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一下子就变得沉默寡言。小茜爸爸感到束手无策,到处找人寻求解决办法。

不可否认,小茜爸爸的行为是错误的,他对小茜的兴趣爱好强制干涉,使她对自己的爱好失去全面的认识,甚至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从而丧失自信。

忽视孩子的兴趣,硬让他们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当他们的忍耐达到一个限度之后,势必会产生抗拒心理。例如,有些孩子原本对舞蹈没兴趣,被父母逼着每天练跳舞,不仅无法提高舞蹈水平,还会让孩子变得无所谓、自卑、自闭等。

彤彤是我初中同学李相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作,梦想能成为一个大作家。而且她非常有想法,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天马行空的念头。李相便鼓励她把自己每天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眼看就要升高三了,李相觉得彤彤如果还是每天花时间码字的话,定然会影响到学习。

平时,李相也经常叮嘱彤彤:“你现在还是学生,要以学习为主,码字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学校的功课。”彤彤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但做时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开家长会,知道女儿的成绩一落千丈,李相很生气。回到家里,看到彤彤专注地在电脑跟前噼里啪啦地码字,李相的怒气奇迹般地全部消失了。

彤彤见妈妈回来了,来到她身边,低着头说:“妈,这次考试我成绩下降了很多。”

李相看着女儿内疚的样子,不忍苛责:“我能看看你写的东西吗?”

彤彤从电脑里把文档找出来。李相一页一页地看,不得不承认,女儿确实写得很好,可是目前来说,高考更重要。“你的稿子写得真棒!”

“真的吗?”女儿眼前一亮,笑着问。

“以你现在的水平来看,已经很不错了。我相信你以后会写得更好。但还有一年就高考了,先把高考这一关过了,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你写作的能力,对吗?”

彤彤听了妈妈的话,认真地点了点头,并保证先努力考上一个好大学。在之后的日子里,彤彤虽然偶尔在电脑上敲敲打打,但是不会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但是,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怎么过、怎么走是孩子自己的事,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逼他们去做不喜欢的事,只能让他们不堪重负,变得消沉。

一个周末,妞妞约同学小希来家里一起做作业。两个孩子写完作业后就开始在书房聊天。当时我在客厅里看书,自然听到了她们的谈话。

小希问妞妞:“你妈翻看你的日记吗?”

“不看!我的日记本密码锁就是摆设,从来都用不着。”

“我真羡慕你。上星期我发现我妈妈偷看我的日记了。那天上学,走到半路我突然想起来忘带作业本了,急忙回家去拿。刚刚一进门,我妈就从我的房间出来了。我回屋拿作业本的时候发现抽屉被打开了,日记本摆在桌子上。我生气地问我妈:‘你怎么能随便翻我的抽屉,看我的日记呢?’我妈居然说:‘当妈的看看女儿的东西,有什么错?’我听她这么说,非常生气……”

相信不少父母和孩子在“隐私”问题上都产生过摩擦。孩子的日记本,父母希望能够窥探一二;打到家中的电话,父母更是能问则问、能听则听……甚至还美其名曰“我是关心你”“我不是怕你被别人骗么”……

随着孩子年龄渐长,他们的知识、阅历、情感会逐渐完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也会不断增强,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无所顾忌地对父母敞开心扉。为此,很多父母会感到莫名的失落,于是无所顾忌地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地带”,甚至私拆孩子的信件、监听孩子接打电话、偷看日记等,结果引得孩子不满。要知道,每个人都有隐私,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更希望获得父母的尊重。

渴望被赏识型:我们怎么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赏识是教育的真谛,父母对孩子的赏识,能带给孩子无限的信心和动力。

学校开家长会,会前,所有的父母都坐在一起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家长们互相认识后开始说自己家的孩子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调皮不听话”“不懂事”……直到班主任进来,我都没有听到他们夸自己孩子一句。

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4岁时还不会说话,许多人怀疑他是个“低能儿”。可是,父亲却觉得小爱因斯坦非常聪明,对他非常有信心,并为他买了积木,教他搭房子。他每搭一层,父亲便会表扬他一次。

爱因斯坦上学后,表现平庸,老师对他父亲说:“你儿子将一事无成。”老师和同学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灰心丧气,不愿去学校。父亲不停地鼓励他:“你的表现之所以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跟他们不一样。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你这方面比别人差,也就意味着,另一方面比别人要强。”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重新振作起来。

年龄小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很容易被他们当成自己真实的样子。适当运用赏识教育,孩子就会对未来有积极的期待,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并努力创造价值。所以,身为父母,一定要充分肯定孩子,用大拇指称赞他们,而不是用食指指责他们。

诗诗小时候因为一场高烧造成小脑萎缩,上学比较晚。同班同学中,她年龄最大,学习成绩是最差的,于是同学们都叫她傻瓜,这让她非常自卑。

一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用“相信”造句。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句子都不错,老师不住地点头赞许。她看诗诗低着头,一直不参与,便鼓励道:“下面请诗诗给大家造一个句子,好吗?”

诗诗站起来,想了想,小声地说:“我相信石头会开花。”她一说完,全班同学都笑了。语文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大声说:“这个句子造得很好!”顿了顿继续说,“我也相信石头会开花。”之后便用慈爱的目光看着诗诗。

“老师,您也相信?”同学们不解地望着老师,因为他们都觉得这句话是错误的。

一个月后,语文老师把一块长着鲜艳花朵的火山岩带到教室,同学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从此,再也没有人说诗诗傻了。

长大后,诗诗成了一位童话作家,写了许多精彩的童话故事。

生活在欣赏里,孩子就会产生自信;反之,生活在批评中,慢慢就学会了指责;生活在敌意里,就学会了斗争。这也警醒父母,消极和否定的因素只会毁了孩子,只有爱和赏识才会创造奇迹!

我们小区里的一位男士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于是他经常打儿子,不承想儿子变得更加叛逆。有一天见到我,他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方式,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夸他。回到家,他就对正在吃饭的儿子说:“儿子你真棒!”儿子吓了一跳:“爸,我今天就抄了抄别人的作业,没干其他坏事,想打你就直接打吧!”

事后,他给我打电话,沮丧地跟我说了事情的经过,最后表示,儿子根本不相信他的赞扬。我告诉他,赞美的话要发自内心才会见效。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优点,父母只有真正从内心去挖掘、去赏识,他们都可以做到让父母自豪。如果父母不是发自内心,即便说出赞美的话,孩子也感受不到你的真诚。

渴望友谊型:离开玩伴的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存在隐患

孩子与大人一样,都渴望友谊,都渴望和同龄人交往。父母一味地制止,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会交际,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米豆今年9岁,正在上小学三年级。

一天晚上,米豆妈接到儿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米豆很聪明,一教就会。但是不喜欢和同学玩,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下课也总是默默地坐在课桌前做作业或者是发呆。虽然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交际方面显得比较不合群。”

米豆放学回家,妈妈问:“你在学校和同学们处得怎么样?”

米豆说:“还行。”

“有最好的朋友吗?”

“没有,我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

“为什么?”

“没为什么,反正就是不喜欢。”

听了儿子的回答,米豆妈做了自我反思。米豆妈的控制欲比较强,在儿子很小时,总担心他会磕着碰着,便不允许他出去玩,儿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窗外的小朋友玩耍打闹。虽然米豆妈也有些不忍,但为了儿子的安全,她最终还是狠心让孩子待在家里。为了弥补儿子,米豆妈给他买了各种玩具,时间久了,他也就不再提出去玩的要求了。

上幼儿园时,米豆妈就发现米豆总是独来独往,不跟小区里同龄孩子玩,起初她觉得孩子还小,稍微大一点就会有所改变。可是,上了小学,米豆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米豆妈的这种教育方式简直就是关心则乱,心里原本想的是为了孩子好,却给孩子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把孩子看得过于脆弱,怕他们到外面会受伤,禁止他们和其他小朋友接触,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事实证明,给孩子太多的限制,只会让他们变得自闭。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社交心理逐渐强烈,渴望有自己的伙伴。如果孩子与人交往的愿望总是不能获得满足,就会用其他物体来代替,与人交往的愿望就会慢慢淡漠,就会形成这方面的缺失,影响到孩子的心智发展。因此,适当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同龄人多接触。

妞妞从小就喜欢交朋友,那时候她最好的朋友是离我们小区不远的一家小超市老板的女儿玉环,她和妞妞同岁。他们一家三口不是本地人,几年前来到这里开超市,白天卖货,晚上他们就挤在超市的隔断里睡觉。

刚开始,小区里很多孩子都喜欢跟玉环玩,因为玉环性格好,长得也招人喜欢,可是后来有些孩子就不找玉环玩了,说是父母不让,怕“不卫生”。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我鼓励妞妞去找玉环玩,两个孩子一块玩儿橡皮泥也能玩一下午,玩得很开心。

玉环是个勤快的孩子,经常会帮妈妈剥葱洗菜、打水、买饭。耳濡目染中,妞妞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我洗菜时,她主动帮忙,而且还懂得节约用水;吃完饭,还要帮我洗碗……

如果是你,可能也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跟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玩,担心受他们影响,自己的孩子成绩下滑或者也被带坏。实际上,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

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父母就要让他们学会与各式人等交往,只有在跟不同类型的朋友交往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朋友,从而知道什么样的朋友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换句话说,父母最好不要帮孩子限定交友的人选,相反,要鼓励他们交朋友,而且跟人交朋友时要慎重。

自从上小学后,妞妞每次过生日都会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家里。2016年生日的前一天,我特意问她要不要邀请一些同学来家里玩。妞妞点点头,笑眯眯地表示愿意。早上一起来,我就去给她订制了一个大蛋糕,并准备了一些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和水果。

放学之后,妞妞带着她的朋友们来家里,我跟丈夫招呼他们进屋,让他们随便玩,然后我们俩就出去散步,把空间全部让给她们。

等我们回家时,他们已经玩得很尽兴了。虽然家里稍显狼藉,可是看妞妞满脸笑容,我跟丈夫也很开心。妞妞端来两块蛋糕,说:“爸爸妈妈,这是专门为你们留的。我的同学都说,你们俩非常好!”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在肯定孩子的交友观。也许,孩子小时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可是他们的潜意识会因为父母的尊重而感到欣慰与满足。如果因不喜欢孩子的朋友而冷落他们,就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最后父母不高兴,孩子也不高兴,得不偿失。

渴望安全感型:培养孩子内在安全感,是送给他一生的礼物

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孩子的成长状态。孩子只有具备了安全感,才会放松下来,体会到轻松、自在、欢乐等。因此,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安心成长是每位父母的责任。

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女儿菁菁1岁多时,李梅便将她送到了姥姥家,直到3岁多才接回来。接回来后,最开始时,菁菁跟她不怎么亲。后来,长时间朝夕相处后,彼此的关系好了许多,但李梅发现,女儿很黏人,而且非常胆小、怕生。即使在自己的家里,也总跟在李梅后面,只要一眼看不到她,就会立刻大声喊“妈妈”,得不到回应,她就哭。

菁菁不仅很依恋李梅,而且还很恋物。上幼儿园时,老师说她整天抱着自己的玩具小熊,吃饭、睡觉、做游戏都抱着,不允许别人碰。有一天上美术课,老师把小熊收进她的课桌里。菁菁说什么都不干,最后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老师立刻将小熊拿出来还给她,可是怎么哄都不好。老师没办法,只好给李梅打电话。

幼儿园老师说,菁菁在幼儿园里很孤僻、不爱说话、不爱跟小朋友一起玩。她非常喜欢滑滑梯,但没人时才敢去滑,也很少主动开口说话,老师跟她说话,她也总是低着头……

当李梅将菁菁的情况告诉我时,我立刻意识到,菁菁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教育专家说:“孩子3岁以前是安全感建立的时期,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会缺失安全感。”不要觉得,孩子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着,就不会出现问题。其实,孩子最需要的还是爸爸妈妈,只有在爸爸妈妈身边,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朋友的儿子叫小帅,每当阴天下雨,只要听到雷声,他都会感到害怕。但是,作为一个男孩,小帅又生性倔强,即使害怕也不会哭,就自己忍着。

有一次朋友出差,半夜的时候被手机短信提示音吵醒。睡意退去,朋友听到了外面的雨声,下意识地想到了儿子,急忙打开手机。果然,儿子给她发了一条信息:妈妈,下雨了,雷声很大!仅仅是简短的一句话,她就清晰地从字里行间看出儿子的害怕,于是赶紧打电话过去和儿子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

爱孩子,不只是在他饿的时候给他做顿饭,更要在他悲伤或者害怕时加以安抚,等等。作为父母,让孩子接收到持续的爱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在孩子需要爱时能立刻得到,长大后,他们才会温和善良,自信阳光,更容易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

朋友离婚时她的孩子7岁。办完手续后,两个人坐下来对孩子说:“宝贝,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不明白什么意思。于是,朋友告诉她:“从今以后,妈妈就不跟爸爸住在一起了,但我们会继续爱你。”她的语气很平静,就像讨论今天吃什么一样。

之后,两个人轻松愉快地和孩子聊了些别的话题,比如,现在父母离婚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而且跟孩子没关系,仅仅是爸爸妈妈换一种方式相处;离婚之后,爸爸妈妈会更加珍惜彼此,每个人从此都可以更加开心……最后,朋友抱着孩子说:“宝贝,你一直是爸爸妈妈最疼爱的孩子,我们会一生爱你!”

朋友没有食言,只要有时间,她就会给孩子打电话,询问孩子的近况,身体怎么样,学习如何。周末也会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跟孩子一起做各种他喜欢的事情。

如今,朋友的孩子长大了,据我所知,这个孩子现在的身心发展都很好,父母的离异并没有给他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一直以来父母都给了他足够的、持续的、稳定的爱,让他获得了安全感。

安全感,大到可以延伸出孩子对别人以及世界的信任,小到关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因此,不论碰到什么情况,父母都要保证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