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自画像
10319600000030

第30章 京华购书漫记

暮春三月,旅京十日。公干之余,遍逛大小书店,以寻觅自己喜爱的新旧书为乐。

诚然,当年吸引我的王府井新华书店已不复存在,三联书店的门市部又在装修,我只能先到商务、人民和人民文学三大出版社的门市部去搜罗,于是得新出版的《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商务)和《吴宓自编年谱》(三联)。前者系美国学者JudithC.Brown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女同性恋的史学作品专著,文笔之生动,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后者系二十年代“学衡”派代表人物吴宓一八九四至一九二五年的自编年谱,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文学和文化史资料。但人民文学社新出的中篇小说《露沙的路》(韦君宜著)和《海子的诗》(西川编),则是在别家书店购得的,《露沙的路》以四十年代延安“抢救运动”为题材,为国内首部涉及中共党史这一敏感问题的文学作品,真实感人。海子自尽曾震动海内外诗坛,《海子的诗》汇集了作者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抒情短诗,有一种刀劈斧砍的力量。

随后光顾的是北京大学附近刚开张的风入松书店,该店像香港的“天地”书店一样位于“地下”,面积之大,恐为京城专业书店之冠;装潢之典雅,也使读书人感到意外的欣喜。国内近年出版的学术书籍在这里大都能够见到,而且全部开架,挑选方便。《民国学术经典文库》(东方)第一批新书已在店堂显著位置陈列,颇有声势。而我最中意的书是刚上架的钱锺书《石语》(中国社科),这份钱锺书一九三五年跟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学者陈石遗的谈话记录,虽然薄薄不到五十页,但月旦当时文人的文章、言行、逸事,妙语连珠,十分精彩。我在风入松还买到了找寻已久的《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和《莱曼女性文化书系》(作家)中的三种:《颠踬窄路行——世纪初女性的处境与写作》(刘纳著)、《西方文化与现代中国妇女观》(黄乔生著)和《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戴锦华著),这套丛书是国内文化人对东方妇女生存历史和现状、文化历史和现状的一次透视,无论在史料还是理性思考上,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和愉悦。此外,《世纪文章的冲撞——王蒙现象争鸣录》(丁东编,光明日报)系一九九三年以来国内文化界围绕王蒙《躲避崇高》和“人文精神”等几次争论各家之说的汇编,资料搜集齐全,也非买不可。

同样设在北大附近,另一家以经营学术文化书籍著称的万圣书园就较为偏僻,好不容易才找到。尽管店面局促,在重重叠叠的书山中来回选书,颇感拥挤,大有香港旺角一带二楼小书店的况味,但店堂里不断播放优雅的巴洛克音乐,新书好书又甚多,我的收获也不小。计有《“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丸尾常喜著,人民文学)、《巴金的世界》(山口守、坂井洋史合著,东方)、《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金丝燕著,中国人大)等,前两种是日本学者研究鲁迅、巴金的最新成果,后者是“海外中国博士文丛”之一,均为厚重扎实,富于创见的学术专著。至于“〇”艺术工程丛书之一的《透视》(国际文化)和“星座学术文丛”之一的《流亡与栖居》(燕山)两书,是对国内先锋派文学和前卫文化评论的最新检阅,文采斐然,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为求发展,万圣已在市中心的北京音乐厅租下宽敞的四楼作为新门市部,我在京时适逢开张典礼,却因临时有事未能躬逢其盛。第二天赶去喜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三联)。这是近年国内难得一见的好书,三月份上海文汇书展上就被抢购一空。作者以大量新发掘的档案资料,证之以陈寅恪本人的诗词和门生友朋的回忆,对这位名誉中外的大学者最后二十年的学术和心路历程作了系统梳理,对陈寅恪终生服膺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作了较为深入的诠释,于悲凉沉重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京时还见到了新问世的《冯友兰学记》(三联)、《钱穆与七房桥世界》(郑尔麟著,社科文献)和《洪业传》(陈毓贤著,北京大学)等书,传主在本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都声名赫赫,作为学术传记,这些著作既有一定思想深度,又文情并茂,很值得一读。

限于时间,新兴的海淀图书城只能过门不入,留待下次再来。然而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琉璃厂却不能不去,逛北京书店,不到琉璃厂是不可思议的事。只是分别三年,海王村已物是人非,乘兴而来,空手而归。倒是在古籍书店无意中寻出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公公夏枝巢民国三十二年在北京印行的《枝巢四述》线装本,书前有周作人序,为拙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所漏收,很难得,当即购下。新出版的《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因沪上已售缺,也就在这里补购之。到了中国书店的新门市部,又在一堆旧书中翻出一本胡适题签并作序、钱玄同、黎锦熙作跋、章衣萍标点的南宋词人朱淑真的《樵歌》,古色古香,价虽不菲,仍予购下,与《枝巢四述》一起作为此次逛琉璃厂的纪念。

离京前,先是由京中一位青年爱书人陪同,后是与从台湾来的藏书家吴兴文兄结伴又两次到劲松小区的潘家园“星期天旧货市场”去觅宝。潘家园集市主要是古玩字画,铺天盖地,真伪混杂。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古旧书区,从三十年代的旧刊到“文革”时期的“红宝书”,从五十年代的“工作汇报”到六十年代的粮票布票,应有尽有,无奇不有。据说有人在这里淘到过蔡元培“五四”时期的亲笔信和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原稿,我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仅见到两位当代作家刘湛秋和孟伟哉八十年代初的文稿数份。但第一天淘到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卖柑者言》(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信报有限公司初版本)完好如新,第二天又淘到周作人译《古事记》(一九六三年二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本),书品也尚可,总算小有所得,不虚此行了。

(原载一九九六年五月香港《读书人》第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