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书缘深深深几许
10320300000100

第100章 情采飞扬花枝俏——谈周瘦鹃的花木散文

《花木丛中》,周瘦鹃著,金陵书画社,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封面设计:张辛稼;封面题字:费新我。

周瘦鹃是著名的作家和园艺家。他酷爱花木,后半生的几十年间里,在苏州市王长河头七号的周家花园辛勤劳作,刻意经营,从事花木栽培和盆景制作。丰富的生活实践赋予他不尽的创作灵感,在种花育草的同时,他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写下了近四百篇谈花说木的散文小品,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中国》(俄文版)、《中国建设》(英文版)等报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注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周瘦鹃经营盆景艺术,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结合他本人的经历来看,他对从事这项艺术的认识有一个深化和转变的过程。早年,他因日寇进犯,感慨国事,故投笔毁砚,自比陶渊明、林和靖,隐居苏州,经营花木。这固然不是出于闲情逸致和孤芳自赏,而是一种对侵略者的反抗,但毕竟不是积极的。待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获得了新生”,周瘦鹃才“平添了活力”,进一步明确了人生的方向,他的盆景园——周家花园——也就敞门开放,“面向广大群众”,为人民服务了。因此,当他把自己经营花木栽培、从事盆景制作的经历及感受写进他谈花说木的文章时,他独特的生活历程和由此而产生的对新时代的热爱、感恩之情,就如丝如缕,不断地洋溢于字里行间,渗透在篇章之中了。

作者通过他的艺术彩笔向人们介绍的不仅是有关花木栽培、盆景鉴赏的知识,更是向读者捧出了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例如《年年香溢爱莲堂》,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是作者向侨居海外的六女瑛儿报告朱德委员长光临他家的喜讯的。作者因朱德的到来而产生的兴奋、光荣的感情如山泉喷溢,汩汩而出。他在文中这样描绘朱德临行前赠给他的两盆兰蕙:“过了十天,那两朵雪兰,竟先后开放起来……美得很。我天天在花畔,细领色香,春兰冬放,使我如坐春风,不由得欢喜赞叹。”这是写花,更是写情,周瘦鹃对革命元戎的崇敬之情,对朱德委员长关怀他爱护他的感激之情,透过这些描绘花木的文字,不是澎湃激扬、溢于言表了吗?

也许是因为兼有文学家和园艺家的双重气质,他的这些精美的花木散文,既像是一篇篇准确明白的科学说明文,又不失为一篇篇情趣浓郁的美学小品。它们像一株株丰姿艳彩的异卉奇花,千红万紫,洋洋大观,组成了一部文情并茂的新花木谱。人们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园艺栽培知识和文学知识,更可以获得极大的美学享受和陶冶。

《苏州盆景一席谈》是周瘦鹃总结、介绍盆景制作经验的文字。作者根据他多年的实践积累和精湛的美学见解,娓娓而谈,介绍了“盆景是什么”,“怎样才是复杂的盆景”,各类盆景的造型特征及制作方法,说得既明确又简洁。鉴赏、制作过盆景的人,可以将其作为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的经验之谈来参阅;没有接触过此道的,也完全可以从中了解、学习盆景制作与鉴赏的专门知识,将其作为盆景入门的启蒙读物。这种科学性、知识性和通俗性相融于一体的特色,相当鲜明地体现在周瘦鹃的花木小品中。

当然,周瘦鹃花木小品的特色和造诣又绝不止于此,我们再细加品味,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不平常的美学价值。例如:

盆树的形态变化很多,能够入画的,才可称为上品,枯朽的老干,中空而仍坚实,自觉老气横秋。露根的老干,突起土面,有如龙爪一样。这些树木,都是山野间老树常有的美态,在盆景中也大可增加美观。(《苏州盆景一席谈》)

这是描绘上品盆景的姿态的。作者以其传神之笔,信手写来,犹如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可以乱真的盆景枝干图。作者的描写简练精确,语言形象隽美,读者从这里不仅可以对上品盆景获得较为具体的感受,更可以通过这形神酷肖的文字,对苏州盆景作间接的美学鉴赏。从这样的角度看,他的花木小品也真可以无愧于美学小品的称号了。

高尔基说过:“艺术家是善于赋给语言、声音和色调以形式和形象的人,艺术家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直觉、理性的力量平衡起来。”(《和青年作家谈话》)周瘦鹃的花木小品,不但具有丰富多彩、情韵盎然的内容素质,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周瘦鹃在谈花说木之时,善于因势利导,博引古今诗文,兼及逸闻趣事,评点各类见解,抒写己见,进一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科学性和美感力,使人读后能开阔眼界,拓宽心胸,陶冶性情,增加学识。这个特点,几乎贯穿在他花木小品的所有篇章之中。例如《杏花春雨江南》,从古人“杏花春雨江南”的词句入手,状杏花之形态,摹春雨之情姿,接着,征引古来咏杏花的名句,列举有关杏花的地方风情和典故逸闻,评点解说,品赏颂赞,深、博、美融合一体。然后在此基础上笔锋一转,对李笠翁的一段关于杏花的“不科学的论调”进行批评辨正,表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结尾则顺势宕开一笔,拓深了文章的意境,显得颇有韵致。全文仅仅一千多字,却显示了科学性强、知识丰富、情韵馨逸的鲜明特色。

周瘦鹃花木小品的语言,不仅平直亲切,明白晓畅,同时还常常显露出机智、诙谐的光彩,令人感到风趣活泼。例如:插花可供观赏,他写成“尽够作眼皮儿供养了”(《插花》);一年四季,老人的盆景园门庭若市,经常有贵宾光临,他写自己惊喜兴奋的心情是“真使我受宠若惊咧”(《为展览会作准备》);他把老枣树比成是自己的“老朋友”,把移植的小枣树戏称为老树的“儿子”,并夸赞它“绰有父风”(《枣》);他写杜鹃鸟的叫声,说“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杜鹃枝上杜鹃啼》)。所有这些,遣词造句轻松灵活,写事状物形象贴切,具有风趣活泼的美感。

周瘦鹃的花木小品,还善于通过比较对照,或同时介绍两种不同的花果,或同时说明生长习性类似的植物,恰似双峰并峙,而又浑然一体。如《仲秋的花与果》,文章同时写了在农历八月开放的桂花和成熟的秋柿,黄花沁香,红果累累,真使人感到美不胜收。《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古人的词句为纽带,把立夏时节的樱桃和芭蕉比照着写,红绿相映,对比鲜明,特色各异。这些篇章,从人的视觉、味觉等感官角度落笔,借助比较,生动简明地说清了这些植物之间的共性(如盛开或结果的时令),同时也把它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色(如不同的色彩)凸显出来了,说明清晰,文笔隽永,增强了作品的美感力。

也许是灵秀的苏州园林和盆景艺术对作者的熏陶感染吧,周瘦鹃的花木小品,既格局紧凑,娇小玲珑,又起伏跌宕,绝不呆板,显示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情鸟》是介绍雌雄相思、恋情绵绵的鸟类的,但此类情鸟不止一种,作者选择其中雌雄恋情颇为有趣的夜莺作为重点来写,最后再以少许笔墨介绍了具有相似特征的娇凤、相思鸟、鸳鸯等其他情鸟。从行文布局上看,张弛兼备,详略有致,犹如一盆格局精巧的苏州盆景。《枣》的开头,作者写他家后园的一株老树被台风刮倒,对这个“老朋友”“从此永别”表示了痛惜,流露出怅然若失的感情,但临至结尾处,忽又奇峰突起,洞扉顿开,写到老枣树在新春时节忽又复活了,在杏花春雨中竟然绽出新叶,重又青翠可爱起来,将开头部分痛惜压抑的情绪一扫而开。此类篇章,巧设悬念,忽解疑窦,恰似苏州园林,有回廊曲折,豁然开朗之妙。

周瘦鹃花木小品的标题也十分讲究,作者巧妙地根据花名、古人诗词、文章内容及个人所思所感,精心地为每篇文章绘“眼睛”,美妙醒目,很有艺术情趣。这些标题,有的明确简练,直截了当,如《枣》、《迎春花》、《桃花琐话》;有的形象活泼,色香馨逸,如《枇杷树树香》、《杜鹃花发映山红》、《扬芬吐馥白兰花》;有的构句巧妙,颇富奇趣,如《含笑看“含笑”》、《杜鹃枝上杜鹃啼》、《合欢花放合家欢》;有的融入了作者的眷眷情思或美学见解,如《问梅花消息》、《一生低首紫罗兰》、《年年春溢爱莲堂》……它们就像园中的百花一样,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