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书缘深深深几许
10320300000031

第31章 郑板桥三种

一、《郑板桥集》

(清)郑板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六二年一月第一版,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新一版,一九八三年二月第二次印刷。

此书扉页有一段“重印说明”,涉及版本的来源,先照录如下:“《郑板桥集》原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搜辑整理编印的,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五年一共重版了四次。一九七九年又增补了部分题画诗文重排一次。现在用七九年的纸型重印,以纪念明年郑板桥诞生二百九十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六月。”

这是一本对郑板桥资料搜罗甚为齐全的集子,全书分为六辑:即“家书”、“诗钞”、“词钞”、“小唱”、“题画”和“补遗”。前五辑全部根据郑氏自刻本排印,后一辑则是编者从公私藏家及有关报刊书籍碑拓中搜集的郑氏集外作品。

书中附印根据《清代学者像传》复制的郑燮(板桥)画像,北京荣宝斋所藏“板桥先生行吟图”、夏衍所藏郑燮“道情”墨迹(夏衍后来将一批私藏捐献给国家了,其中不知道有没有这一幅),徐平羽所藏“板桥自序”墨迹,上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所藏郑氏墨竹图片。印制质量很高,图片都相当清晰。

书前有傅抱石一九六一年写的《郑板桥试论》作为前言,书后附录则汇有《清史》、《扬州府志》、《兴化县志》、《国朝耆献类征》等史籍中的郑氏小传和一份《郑板桥年表》。

无论是专门研究还是阅读欣赏,这都是一本很有用处的书。

二、《郑板桥书法集》

周积寅编,江苏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板桥体的书法,我第一次接触是在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夕。那时我在苏州市第五中学读初中,学校一位姓张的老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教室里,对联字很大,怪怪的,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见到,觉得有趣,就去问老师。张老师笑着说:“这是郑板桥体。”从此,在柳公权、颜真卿以外,我又知道了一个郑板桥。

这本《郑板桥书法集》比较集中地展示了郑板桥的书法艺术。编者周积寅着力搜罗,从国内公私藏家处精选了郑板桥各个时期所书的墨迹和石刻、木刻拓本八十三件,凡图版一百二十一面,内容包括序跋、碑文、书札、诗词、题画,书体有隶、楷、行、草和著名的“郑板桥体”,幅式有长卷、立轴、扇面、册页、楹联、匾额等,从中可以见到郑板桥书法作品的全貌。特别珍贵的是,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未正式出版过。(赵松泉先生曾给我看过一本台湾出版的郑板桥书法作品影印本,搜罗得也很多。)

明代至清初的书法家,主要是学晋唐以来的法帖,是之谓“帖学”,再加上朝廷在科举考试中对书法有要求,规定字必须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律,不许有破体、俗体,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引下,形成了“馆阁体”的书风。然而这种书风,拘谨而缺乏生气,做小学生的描红簿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就没有多少趣味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发展,汉、晋、南北朝的石刻不断被发现,书法渐开了“碑学”的风气,郑板桥也是其中得风气之先的一个。

郑板桥是中过进士的人,他的书法基础很好,楷书、隶书、草书都写得很有功夫,“馆阁体”自然也不在话下。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要创新求变。他在《署中示舍弟墨》诗中说:“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在《行书轴》中说:“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其佩)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坡公为吾远祖也。……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在《墨竹图》中说:“吾作书,又往往取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要知书画一理也。”在《四子书真迹序》中说:“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最后在《板桥自叙》中自我定位:“自号六分半书。”从这些夫子自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后成型的郑板桥的“破格体”书法,完全是他有意识追求的结果,是他艺术创新的骄人成果。

确实,郑板桥体的书法,隶楷相参,杂以行草,以画意入字,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被人喻为“乱石铺街”,“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另具高致”(查礼《铜鼓书堂遗藁》)。因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面貌,显示了鲜明强烈的个性特色,在书法史上成就了自己的地位。

本书编者周积寅教授是卓有成就的书法美术评论家,“乙亥初冬”,他曾送我一本他的专著《吴派绘画研究》,毛笔题辞,用印两方,一方为“周积寅印”,还有一方是“苦乐斋”,由此可见,治学虽然辛苦,周教授是乐在其中的。而且,周教授自己的绘画、书法功夫也十分了得。我很佩服他的精神。

三、《绝世风流——郑燮传》

丁家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八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郑燮即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的怪,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他的书画艺术怪。郑板桥的画讲究“借画抒怀”,“意”常常表现得很明显。例如他的竹,并不简单地是眼中之竹,而更多的是他的心中之竹,画竹是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的。他的“板桥体”字更是别具一格,隶楷相参,杂以行草,“乱石铺街”,以画入字。当然,板桥的怪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之怪,处世风格之怪。这个做了十年七品芝麻官的人,个性旷达,不拘小节,愤世嫉俗,说起话来喜欢“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牢骚和狂话常常会脱口而出,容易得罪人。

其实,郑板桥是个聪明人、厚道人,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艺术上有创造性。然而在俗世的口口相传中,他颇有点像唐伯虎、济公那样,成为民间口碑中的一个带点传奇色彩、寄托了人们某种愿望的神奇人物。

丁家桐是老扬州,学殖深厚,资料占有丰富,这本书是一本全面梳理,客观评述郑板桥的传记,考证和文字的功夫都很好。除此之外,书籍装帧考究,图文并茂,做得也上档次。

郑板桥的传记我藏有三本,除这一本以外,其他两本分别是杨士林的《郑板桥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第一版)和《绝顶聪明 难得糊涂——郑板桥传》(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新一版),这两本书我也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