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世界丛书·冷酷兵器
10320500000011

第11章 角逐,在濒海

海战史上的几次大海战都是在远海洋面上进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航空母舰在辽阔的海面上进行激战。所以,世界上的海军强国都重视发展大型远洋战舰,使其海军舰队具有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但是,在最近几年内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海军强国的目光转向近海、沿海海域,这些国家的海军舰船科研设计人员闻风而动,一批能在濒海水域作战的新战舰应运而生,这就是“濒海战斗舰”,它们将角逐在濒海。

“濒海作战”的由来

在20世纪的冷战时期,美国海军实行远洋战略,其装备发展计划是针对苏联海军进行武器竞赛,把发展远洋作战能力置于首位,全力发展航空母舰、核潜艇、宙斯盾战舰等大型远洋战舰。

1991年,苏联解体了,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海军作战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美国海军认识到,今日海战场在近海濒海水域。在过去近30年内的局部战争中,美国海军在战斗中损失了5艘军舰,其中3艘被水雷损坏,1艘被反舰导弹击中,1艘被自杀小艇所破坏,全部发生在近海濒海水域。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舰队的一半战舰停泊在海湾的濒海水域。由此,美国海军提出了“濒海作战”概念,并提出了发展“濒海战斗舰”计划。

所谓“濒海战斗舰”(代号LCS),是指一种能在全球沿海水域作战的速度高、机动性好的水面舰艇。美国海军对“濒海战斗舰”的要求是它能完成下列两类任务:一类是海上作战任务,能在濒海海域作战,包括针对敌方小型舰船的濒海反水面作战、针对敌方潜艇的反潜作战和濒海水雷对抗作战,同时能执行海上拦截和本土防卫任务;另一类是辅助战斗任务,包括海上监视、侦察和情报搜集,支持特种作战和支持人员/物资输送。美国海军要求“濒海战斗舰”能在濒海环境中独立作战,又要能与美国海军舰队、美国海岸警卫队或盟邦舰队协同作业。

按照美国海军的要求,“濒海战斗舰”的基本架构分为两大部分:海上骨架和任务模块。

所谓“海上骨架”,即其核心系统,是所有“濒海战斗舰”的基本共通单元,不因任务变化而不同,包括舰体运载平台、动力与航行操作系统以及其他必备的基础系统等;而“任务模块”是根据它所执行任务的不同而装备的模块,是即插即用的装备模块,根据不同的用途而规划出几种不同的任务模块。

为了达到“即插即用”,“濒海战斗舰”的战斗系统使用开放式架构。为了便于快速换装,“濒海战斗舰”的任务模块次系统都安装在符合标准货柜尺寸的容器内,安装固定后只需连上电源以及与舰上作战系统的数据扁平电缆,就能运作。一个基本的“海上骨架”结合特定任务所需的任务模块后,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

若要改变一艘“濒海战斗舰”任务,只需换装对应的任务模块。由于该种战舰具有“即插即用”的特性,所以它能直接在军港基地里迅速换装任务模块,不需回到船厂进行换装。

在“濒海战斗舰”上装备有多种传感器和作战系统,并能根据任务需要,灵活组装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使其在反潜、反水雷、反水面舰艇的作战技术、战术性能方面有质的提升。“濒海战斗舰”能面对各种威胁,它能攻击、回避高速舰艇,进行濒海海域作战;它也能进入雷区,进行反水雷战;还能在濒海水域进行反潜战。

由于“濒海战斗舰”具有良好的规避敌方雷达探测能力和通信指挥能力,能秘密行驶至敌海岸,协助特种部队作战,所以可以说,“濒海战斗舰”是未来近海濒海水域的“全能战舰”。

美国的“濒海战斗舰”

濒海战斗舰是美国海军下一代水面战舰的第一种设计,它是一种在靠近海岸的濒海区域作战的相对小型水面舰船。按照美国海军部官员的描述,濒海战斗舰是“一个小型、快速、可操作、相对便宜的对地攻击驱逐舰家族成员”,它比导弹驱逐舰小,与护卫舰相仿,具有小型攻击运输舰的能力。

按照美国海军部官员的设想,濒海战斗舰易于根据不同的作战角色而重新配置武器和装备,用于执行包括反潜、反水雷、反水面舰艇、情报、监控和侦察、国土防御、海上拦截、特种作战、后勤保障等战斗任务。这得益于它的模块化设计。所以,濒海战斗舰能替代常规的舰艇如扫雷艇和攻击艇。

为适应美国海军战略变化,美国的军事科研部门和军工生产企业提出了多种类型的“濒海战斗舰”设计方案,洛克希德·马丁、通用动力和雷神公司于2004年提交初步设计给海军。2005年6月2日,美国首艘濒海战斗舰“自由”号(LCS—1)开工建造,于2006年9月23日下水。同年,首艘通用动力的三体船设计“独立”号濒海战斗舰(LCS—2),也开始建造。

“自由”号濒海战斗舰(LCS—1)是美国濒海战斗舰首舰,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建造,它是一级单体濒海战斗舰,采用了一种高生命力的半滑行单体船设计,具有出色的机动能力、适航性、任务执行能力和适居性。该舰长127.4米,标准排水量2176吨,最高速度44节,续航距离4300海里/18节。该舰可携带2架直升机,还可携载无人机。

该舰布置了不同的集装箱式模块,可以非常简便地换装设备和武器。对于不同的军事部署和作战需要,可以采用不同集装箱式模块。虽然一艘濒海战斗舰每次只能对抗一种非对称濒海威胁,但濒海战斗舰上的可配置使命模块能够很容易地从岸上或其他设施上运来进行重新配置,可承担各种不同的使命。它可以装备反水雷系统装置,用于扫水雷,能发挥扫雷舰作用;能够装备反潜传感器和反潜武器,可以发现、攻击潜艇,用于反潜战;还能够装备舰炮和火箭,为登陆作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此外,它还可支援美军“海豹”特种部队登陆或其他的海陆装备突击队型部队。还由于它具有极强的隐身能力,装备有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和电子设备,能在近海浅滩航行,具有敏捷、灵活的操纵性能,所以还能用于海上侦察、监视和收集情报。

“独立”号濒海战斗舰(LCS—2)是美国第二种类型濒海战斗舰,采用了由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铝质三体舰船型,在其主船体外,两侧有侧向船体,所以它具有速度高、稳定性能好、海上航行性能好等特点。该种隐形三体舰能在5~6级海面上航行,舰上布置有飞行甲板,可起降重型直升机。它可利用舰载直升机、无人机进行濒海作战。该舰由美国奥斯图船厂建造,舰长127米,标准排水量2784吨,航速43节,续航力6900千米以上。该舰装备了一座57毫米、两座30毫米舰炮和一套反舰导弹防御系统。该舰飞行甲板可以容纳2架H—60直升机。机库可容纳2架H—60直升机和3架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机。

该舰的“可配置使命模块”有多种,有反潜战模块、水雷战模块和反水面战模块,可在岸上或其他设施上方便地进行重新配置,因此它能承担各种不同的使命:反潜战、水雷战和反水面战。

“自由”号(LCS—1)和“独立”号(LCS—2)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濒海战斗舰,它们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美国海军有意让它们竞相发展,使得美国研制的濒海战斗舰能符合美国海军要求,能适用濒海作战。美国海军之所以积极发展、建造濒海战斗舰,主要是它可以完成传统的大型水面舰只所不能完成的一些作战任务,以支持大范围的联合作战行动,保障海军部队在对方水面舰艇、潜艇和水雷的威胁下进入濒海地区,进行濒海作战。

多种类型的“濒海战斗舰”

“濒海作战”概念得到许多西方国家海军的认可,这些国家的海军科研设计人员闻风而动,纷纷研制能在濒海水域作战的新型战舰。正是由于许多西方国家海军竞相发展“濒海战斗舰”,许多高新技术在军舰上应用,诞生了多种类型的“濒海战斗舰”。

英国海军为发展未来海面战斗舰船,建造一艘技术论证船“海神”号三体型试验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艘三体船,有三个船体,采用钢结构,全长90米,船宽22米。它装备有电力推进装置,用电力推进。

“海神”号的三体结构船体和传统的单一船体相比,有以下优点:一是水阻力小,可减少航行成本;二是增加了船体长度,提高了航行稳定性;三是三体结构船体使上甲板拥有更多的空间,能用于布置飞行甲板和配置直升机机库。

该艘三体型试验船的尺寸是将来全比例护卫舰的三分之二,于2000年3月下水,从2000年10月开始进行系列试验,为发展三体型濒海战斗舰积累经验。

2001年8月,“海神”号使用一架英国海军“山猫”直升机成功地完成一系列着舰和起飞试验。2002年9月,“山猫”直升机又成功完成了海上航行补给、结构载荷和适航性试验。成功地证实三体船设计完全等效于一艘单一船体船舶,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操作。“海神”号被用作海军系统的一个测试平台,包括声呐浮标、小型拖曳水下系统、电子战和开发信号控制技术的测试。

挪威海军为了提高近海作战能力,研制了“盾牌星座”级气垫双体船。它以一个双体船型艇身连同在船体之间的一个空气垫为基础,兼有气垫船和双体船的优点。

由于它采用气垫双体船型艇身和使用喷水推进,提高了速度和适航性。该舰的吃水深度为0.9~2.3米,所以可以在非常浅的水域航行,这是其他舰船无法做到的。舰上可携带8枚反舰导弹,导弹射程超过150千米。它可用于浅滩近岸水域战斗巡逻,对敌方水面舰艇进行导弹攻击,并具有高速度、小尺寸、吃水浅特点,又能装备重武器,具有海滨战斗能力。

“盾牌星座”级气垫双体船构造上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和雷达波吸收材料,并采用隐形技术手段,所以它具有良好的隐形性能。挪威“盾牌星座”级隐形导弹快速巡逻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巡逻艇,采用全新技术概念,因此在技术发展方面代表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

到2002年9月,“盾牌星座”级导弹快速巡逻艇在美国完成了为期13个月的测试,允许美国海军研究“盾牌星座”级设计技术概念,并参与美国海军组织的一系列海上演习和大量试验。美国海军利用考察“盾牌星座”级导弹快速巡逻艇获得的经验来改进自己的濒海战斗舰。

瑞典海军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全隐形护卫舰“维斯比”级轻护卫舰。该舰具有隐形功能,其排水量600吨,全长73米,舰宽10.4米,吃水2.4米。舰上装有一套由柴油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混合推进系统,最高速度38节,最大航程2300海里。

该舰排水量不大,舰上装备的武器不少,有三具400毫米鱼雷发射管,能发射反潜自导鱼雷,一门57毫米多用途舰炮,还携带有“长尾鲛”远程操纵潜水器,用于处理水雷。该舰可用于近海作战,进行反水雷战、反潜战,还能执行攻击、反水面舰艇和战斗巡逻等多种任务。

“维斯比”级轻护卫舰具有良好的隐身能力,能应付最新、最尖端的雷达和红外监视探测装备。在不施加干扰时,平静的海况被探测距离22千米;在恶劣海况被探测距离13千米。施加干扰时,平静的海况被探测距离11千米;在恶劣海况被探测距离仅8千米。该舰还在继续提高隐身能力,尽最大可能使其光学、红外信号、水声学和水声信号等方面达到最小值,还包括采用降低水面下电位和磁场特征、压力场特征、雷达横截面和有源发出信号的减少抑制技术。

“濒海战斗舰”的克星

有矛,必有盾。就在美英等国竞相发展“濒海战斗舰”的同时,俄罗斯海军也不甘落后,积极发展能对付“濒海战斗舰”的新战舰,用于濒海作战。一批“濒海战斗舰”的克星诞生了。

俄罗斯的小水线面隐形巡洋舰方案,采用小水线面船型,即在水线面处线型狭窄,水线面积小。所以,航行时水阻力小,速度快。该方案的设计排水量1200吨,有效载荷150吨,最大航速55节。舰上装备有反舰导弹、新型防空导弹和密集阵舰炮系统,还将装备高威力反潜导弹,使用特种自导装置,借助发动机迅速接近并摧毁目标。

甲板下布置有直升机机库,甲板上布置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供舰载直升机起降。该种轻型巡洋舰采用隐形技术,舰体线型光滑,无突出部位,具有对雷达探测隐形功能,所以,它成了隐形的“海上堡垒”,可利用舰上的反舰导弹和舰载直升机,对敌方的濒海战斗舰发起突然袭击,成为濒海战斗舰的克星。

未来隐形导弹巡洋舰的另外一个撒手锏是浮雷,它可事先布设在敌方舰艇可能出现的水域,借助雷锚沉入水底等待敌方舰艇到来,根据事先录入水雷数字存储器中的敌方舰艇噪声,可辨别方圆3千米内的敌方舰艇,包括噪声水平最低的潜艇,锁定目标后,巡洋舰启动攻击系统,水雷脱锚,借助自动装置,迅速接近目标,将其炸毁。

建造潜海导弹快艇设想由来已久,在20世纪60年代的设想中,它的内部布置有压载水仓,装满水可像潜艇一样在水下航行。它的底部装备有水翼,在水面航行时,利用水翼产生的水动力,使艇体抬出水面,能在水面高速航行。有一种潜海导弹快艇设计,其设计排水量440吨,水面最大航速38节,潜水深度70米,能在水下潜伏2昼夜。艇上装备有4枚反舰导弹。由于多种原因,该种潜海导弹快艇没有被建造。自从西方国家竞相发展“濒海战斗舰”时,俄罗斯海军科研制人员又重新考虑用这种潜海导弹快艇对付“濒海战斗舰”。潜海导弹快艇能潜水,能长时间在水下活动。当发现敌方“濒海战斗舰”闯入我方沿海海域,即可用反舰导弹进行攻击,攻击后又可迅速转移,可成为又一个“濒海战斗舰”的克星。

俄罗斯的气垫船也可以成为西方“濒海战斗舰”的有力对手。俄罗斯称之为1239型海狮导弹攻击舰,是一型气垫护卫舰,它是一种侧壁式气垫船,船体两侧装有刚性壁子,前后有柔性封闭装置,利用舰上垫升系统产生气垫。该型气垫护卫舰舰长65.6米,吃水3.05米,满载排水量1050吨,航速53节。舰上装有1座双联装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备弹20枚;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还装有1座76毫米口径舰炮、2座防空炮。舰上装有电子干扰装置和4座干扰火箭发射器。利用这些舰载武器可以在濒海水域,有效地应对敌方的“濒海战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