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世界丛书·冷酷兵器
10320500000017

第17章 百步穿杨的利器

“百步穿杨”这句成语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王手下有一位叫养由基的将军,善于射箭,能在距离杨柳树百米外的地方,连发数箭均射中杨柳树叶,后来人们用“百步穿杨”形用射击技术高超。

导弹这种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精度高,无愧为百步穿杨的利器。导弹武器能实现精确打击,是兵器之星。

从“神火飞鸦”到火箭导弹

世界上第一枚火箭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出现在宋初,它是一种火药火箭。现代的火箭、导弹是在我国古代火药火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火药火箭用竹管或纸板做成前端封闭、后端开口的火药筒,药筒内装火药,药筒尾部的壁上开有小孔,引出药线。然后,把药筒绑在箭杆上,点燃药线,引燃药筒内火药,火药燃烧产生的大量火药气体,从药筒后端开口处向后喷出,利用反作用力,使箭向前飞行。

到16世纪末,明朝官军用火药火箭攻击倭寇战船。在明朝官军武器库中,有一种“神火飞鸦”,它的外形像乌鸦,用竹子编成,肚子里装火药,翅膀下装4支火箭。点燃火箭,“神火飞鸦”向前飞行,落入敌阵,引燃火药,引起大火。“神火飞鸦”可用于海战,烧毁倭寇战船;也可用以陆战,烧毁敌方兵营。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提出了液体火箭和组合火箭思想,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基础。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戈达德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速度超过声速,他还发明了控制火箭飞行方向的转向装置和陀螺仪。

20世纪30年代,欧洲制造出射程为几十千米的火箭弹。德国成立了“宇宙航行俱乐部”,从事火箭的研究、试验。希特勒上台后,加紧以火箭为重点的秘密武器研究,把“宇宙航行俱乐部”纳入军事轨道,成立了火箭研究中心,对火箭推进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电子设备、无线电技术、雷达、新材料进行大量研究,使火箭技术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二战”期间,德国研制成“可控航空炸弹”,炸弹投下后,可利用无线电来控制,可修正炸弹滑翔。但是,它没有发动机,自己不能飞行。1939年,德国研制成A—1导弹,这是一种小型导弹。其后,又研制成了改进型A—2、A—3导弹。在此基础上,德国研制成功能实用的V—1巡航导弹、V—2弹道导弹,把它们视为秘密武器,导弹就这样诞生了。

V—1导弹是最早的巡航导弹,弹长7.6米,翼展5.5米,发射质量2200千克,弹体上装有喷气发动机,被盟军称为“飞弹”,由于它飞行时能发出可怕声音,又称“嗡嗡弹”。V—2导弹弹长8米,弹径1.65米,发射质量13000千克,弹体上装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到了“二战”末期,希特勒为了挽救其失败局面,动用了导弹这一秘密武器。德军向英国、比利时发射了约1万枚V—1导弹,还向英国发射了4300枚V—2导弹,并空袭英国首都伦敦。虽然,导弹袭击使英国蒙受重大损失,但最终未改变希特勒失败的命运。

蓝天“响尾蛇”

导弹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构造和用途也各不相同。导弹已发展成一个庞大家族,种类繁多,按照发射方式可分空对空导弹、地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

空对空导弹是从空中发射,专门用来攻击空中目标,进行空中战斗的导弹。第一代空对空导弹的代表是美国在20世纪研制的“响尾蛇”导弹,它在德国的X—4导弹基础上研制而成,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动式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弹长2.84米,弹径0.127米,发射质量70千克,射程11千米。它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制导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

世界空战史上空对空导弹的第一次战斗发生于1958年9月24日。那天,国民党空军24架F—86战斗机分两批窜入浙闽地区上空,我空军战斗机起飞迎敌,由于不知道敌机上载有导弹,仍按常规战术近战格斗,使敌机无法发射导弹。在接敌过程中,我空军的三号机掉了队,在追赶编队途中,遇到敌机群,三号机孤军作战,接连击落两架F—86战斗机,敌机发射了“响尾蛇”导弹,击落了我空军的三号机。这是“响尾蛇”导弹的第一次战斗。

1960年2月16日,国民党空军4架F—86战斗机出动,窜入闽粤地区上空,又想用“响尾蛇”导弹击落我战机。我空军起飞8架歼—5战斗机,我军飞行员已有准备,知道“响尾蛇”导弹攻击只能在尾后远距离进行,所以采用近距格斗战术,不让其咬尾。F—86战斗机斗不过歼—5,格斗中F—86战斗机为提高机动性,被迫发射导弹,弃弹逃生。空战进行了10分钟,F—86战斗机被击伤一架,所携带的“响尾蛇”导弹没有派上用场。

1981年8月19日,美国第六舰队在地中海南部有争议海域进行演习。利比亚派出2架苏—22战斗机飞到锡德拉湾上空进行巡逻。美国海军从航空母舰上起飞2架F—14舰载机,双方在距利比亚海岸线100千米距离上相遇,苏—22战斗机首先开火,未能击中。美军2架F—14各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取得空战胜利。

战绩显赫的“萨姆”导弹

地对空导弹是从地面发射,专门用来攻击空中目标,对付敌方的飞机、巡航的导弹,又称防空导弹。

防空导弹的杰出代表是俄罗斯的“萨姆”导弹,它是苏联研制的一种早期导弹,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有几十种型号,可以分别在高空、中空、低空、超低空作战,击落敌人飞机、巡航导弹和其他空中目标。

地对空导弹的首次战斗发生于1959年10月7日,中国空军导弹部队首次击落美制高空侦察机,创造了空战史上的世界纪录。创造这一纪录的是苏制防空导弹“萨姆—2”,弹长10.89米,发射质量2163千克,战斗部内装烈性炸药135千克,用无线电指令制导,配用无线电近炸引信。它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代防空导弹,用于对付高空轰炸机、侦察机。

1959年10月1日国庆大典,为应付不测,在距天安门广场几十千米以外的地空导弹阵地上,“萨姆—2”导弹严阵以待。10月1日、2日、3日,北京上空平安无事。10月7日是星期日,国民党空军的“RB—57D”高空侦察机从台湾基地起飞,进入大陆领空。福建前线雷达兵发现了敌机,空军导弹部队指挥员接到报告后,向北京地区导弹部队下达命令:做好战斗准备!当日11时30分,导弹二营的雷达发现敌机。在距离目标60千米时,导弹二营营长下达发射导弹命令。

“轰!轰!轰!”三声巨响,3枚导弹全部命中,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凌空爆炸。这是地空导弹问世以来,第一次在实战中击落空中战机的纪录,是我空军导弹部队创造了这个世界纪录。其后,我空军导弹部队又在1962年9月9日,用苏制“萨姆—2”防空导弹击落了国民党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制“萨姆”防空导弹在越南战场上,参战一个月,就击落一百多架美军战机,使美国空军招架不住。

为提高防空作战能力,苏联又研制了第二代防空导弹“萨姆—3”,用于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随后,又研制了“萨姆—4”、“萨姆—5”、“萨姆—6”、“萨姆—7”、“萨姆—9”、“萨姆—10”、“萨姆—13”等防空导弹。在北约对南联盟空袭中,南联盟空军用“萨姆”防空导弹抗击北约战机、巡航导弹,击落了包括隐形战斗机在内的多架北约战机及无人机。

“飞鱼”吃巨舰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两支实力悬殊的军队在南大西洋马岛海域进行了较量。阿根廷海军用“飞鱼”导弹击沉英国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还攻击了英国航空母舰“无敌”号,使英国上下受到震动。“飞鱼”导弹虽然没有改变马岛战争结局,但它创造的战绩,使得它声名大振。

“飞鱼”导弹是法国制造的一种反舰导弹,有舰载型、机载型、潜载型三种。最先研制成的舰载型“飞鱼”MM38导弹,弹长5.21米,射程42千米。马岛海战中击沉英国驱逐舰的是机载型“飞鱼”AM39导弹。

“飞鱼”导弹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反舰导弹,它具有能低空飞行、全天候作战、攻击范围广、命中率高、战斗威力大等特点。机载型“飞鱼”AM39导弹可装备在攻击机、巡逻机、直升机上,是对舰作战利器。

1982年5月4日,南大西洋上空乌云密布。阿根廷海军的“5月25日”号航空母舰上停放着2架法制“超军旗”攻击机,舰员在一架长机上挂载“飞鱼”导弹。当天10时,阿海军得到发现英国驱逐舰情报,2架“超军旗”攻击机从航母上起飞。为保持隐蔽,飞机贴着海面飞行。阿海军的2架战机悄悄地接近目标,在距目标46千米时,两架阿根廷战机双双拉起机头,上升到150米高度,同时打开机载雷达。

在阿根廷战机队长机的机载雷达屏幕上发现了目标,驾驶员迅速测定目标数据,输入导弹系统,不失时机地按下导弹发射按钮。“呼”一声,2枚“飞鱼”导弹像箭一般地飞了出去。顷刻间,一枚“飞鱼”导弹击中“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舰体中部,舰体上出现一个大洞,浓烟夹杂火舌从大洞中窜出,大火迅速向前舰蔓延,舰长下达了弃舰命令。烈火一直烧到下午5时,最后,引爆了弹药库,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英国驱逐舰从海面消失。就这样,“飞鱼”导弹吃掉了“谢菲尔德”号。

“外科手术”的挖眼刀

现代战争中,雷达是指挥员的耳目,摧毁敌方雷达站和通信指挥枢纽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保证。开展电子战就是为了蒙蔽、摧毁敌方雷达站,破坏敌方通信指挥枢纽。现代电子战中有一匹黑马,它就是反辐射导弹,是电子战中的硬杀伤武器,用于摧毁敌方地面雷达站。

反辐射导弹是利用敌方电子装备所辐射的电磁波,进行被动式制导,自动跟踪目标,直至摧毁目标。常见的反辐射导弹属于战术导弹,以空对地导弹为多,也有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具有作用距离远、隐蔽性好、命中精度高等特点,能在敌方防空火力之外实施导弹攻击,主要用于为己方战机突防和空战扫清障碍,对敌方进行“挖眼”战术,使敌人成为瞎子。所以,反辐射导弹被称为“外科手术刀”。

美国最早研制、发展反辐射导弹,随后,苏联、英国、法国也相继研制成功多种反辐射导弹,如美国的“哈姆”导弹、“百舌鸟”导弹,法国的“阿玛诗”导弹。

1982年6月,叙利亚和以色列空军在黎巴嫩东部的贝卡谷地,展开一场大规模空袭战。叙利亚在黎巴嫩驻扎有几万军队,还在贝卡谷地部署了“萨姆—6”防空导弹。以色列空军派出由无人机组成的敢死队,它们在叙利亚导弹阵地上空进行空中侦察和挑衅,叙军雷达开机,盯住了以色列战机,“萨姆—6”导弹开始发射。一枚枚导弹击落了一架架敌机。但是,被导弹击落的是以色列无人机,叙军中计,暴露了雷达阵地。无人机把截获的无线电信号传送给以军的预警机,预警机又把无线电信号传送给以军的战斗机。以空军的F—4战斗机沿着“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波束,发射了“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摧毁了“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导弹的眼睛被打瞎了。此时,以色列的战斗机、轰炸机一齐飞来,用导弹、炸弹、火箭弹对叙军导弹阵地轮番攻击,使得叙利亚的200多枚“萨姆—6”导弹在6分钟内被摧毁。

1986年4月,美国的几十架战机对利比亚进行空袭,发射了几十枚反辐射导弹,使得利比亚的雷达站受到致命打击,防空系统瘫痪,致使利比亚的5个重要军事目标被摧毁,反辐射导弹再次逞威。

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出动电子战机1000多架次,发射600多枚反辐射导弹,95%的伊军雷达站被摧毁,通信指挥系统完全瘫痪,使得多国部队的飞机可以在巴格达上空毫无顾忌地狂轰滥炸。

“爱国者”对战“飞毛腿”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与美国的“爱国者”导弹在空中进行了较量。令人生畏的“飞毛腿”导弹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所拦截,折戟沉沙。

“飞毛腿”导弹是苏制的一种地对地导弹,以液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弹体细长,它分A、B两种类型,伊军装备的是“飞毛腿B”,弹长11.16米,弹径0.88米,发射质量6300千克,杀伤半径为150米,射程300千米。伊拉克对该型导弹进行了改进,制造了两型导弹:一种是射程为640千米的“侯赛因”式,另一种是射程为850千米的“阿巴斯”式。它们均属于地对地弹道导弹,导弹升空后,按设定程序飞行,由于其轨道是确定的,易被测定和拦截。

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曾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了伊朗的一些城市,伊朗首都德黑兰居民害怕导弹袭击,躲到了乡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便在科威特境内部署了“飞毛腿”导弹。1991年1月18日,伊军向以色列发射了7枚“飞毛腿”导弹;1月19日又发射了4枚。其后,伊军又向沙特境内发射20枚“飞毛腿”导弹。虽然伤亡不大,影响却很大。沙特首都几十万人逃往外地,连沙特王室人员也迁外地避难。

对于伊军“飞毛腿”导弹袭击,美军作了准备。美军在沙特境内部署了“爱国者”导弹。“爱国者”导弹是一种防空导弹,这是一种先进的全天候、全空域防空导弹,弹长5.31米,弹径0.41米,发射质量1000千克,射程80千米,攻击高度300~24000米。它安装在4联装矩形发射筒内,发射筒装在导弹发射车上,可在陆地机动,也可装在舰船上运输或用运输机进行空运,快速运到战场。“爱国者”导弹采用三段复合制导:初始段程序控制、中段无线电指令制导、末段雷达寻的与无线电指令相结合制导。

1991年1月20日,美国侦察卫星发现伊军“飞毛腿”导弹准备发射,信息传送到部署在沙特境内的“爱国者”导弹阵地上,立即进行了发射准备。美军导弹阵地上的搜索雷达发现了目标。“飞毛腿”导弹越来越近,进入“爱国者”导弹射程内。一声令下,2枚导弹同时升空,“爱国者”导弹命中了目标,同归于尽,首次拦截“飞毛腿”导弹获得成功。

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共发射80枚“飞毛腿”导弹,其中有50枚被“爱国者”导弹所拦截。为此,“爱国者”导弹成了海湾战争明星,出尽风头。

决胜千里的“战斧”

1998年12月17日凌晨,这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最为宁静的时刻。突然,城市上空火光冲天,爆炸声撕裂了巴格达宁静夜空。这是美、英对伊拉克发动的代号“沙漠之狐”军事行动的首次攻击。空袭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空袭巴格达的是美、英军队的巡航导弹,其中大多是“战斧”巡航导弹,它是“沙漠之狐”的利剑。

“战斧”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先进的巡航导弹,它是一种利用空气动力飞行的带翼导弹。弹体呈细长形,由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弹翼和尾翼所组成。它的战斗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弹头,装的是烈性炸药;另一种是核弹头,装的是核炸药。动力装置为涡轮式航空发动机,有的还装有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系统用于控制飞行,弹体上除了装备有惯性导航和地形匹配控制系统外,还装备数字式影像匹配区域相关器。这三种不同的控制系统,使“战斧”导弹能于千里之外,飞向目标区域,找到要攻击的目标,精确瞄准,进行导弹攻击。

“战斧”导弹有三种类型:潜射型核攻击导弹,舰射型对舰导弹,潜射、舰射对陆常规攻击导弹。“沙漠之狐”军事行动中发射的便是对陆常规攻击导弹,它可从潜艇、水面军舰上发射,也可从地面、飞机上发射。

“战斧”导弹问世后,参加多次导弹战,有骄人战绩。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发起的“沙漠风暴”军事行动,就是由美国巡洋舰发射的“战斧”导弹首先打响的。在最初24小时战斗中,多国部队的7艘战舰共发射了116枚“战斧”导弹。在1998年的“沙漠之狐”军事行动中,美、英共发射500枚巡航导弹,其中许多是“战斧”导弹。在20世纪之末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军队发射“战斧”导弹,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公共设施进行了袭击。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军队发射大量“战斧”导弹,对伊拉克进行“斩首行动”,精确地命中了要攻击的军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