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世界丛书·冷酷兵器
10320500000016

第16章 长眼睛的炸弹

1999年春天,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轰炸。一批又一批的北约战机飞到南联盟上空,进行狂轰滥炸,将几千吨炸弹投掷到南联盟土地上。炸弹的爆炸声夜以继日,接连不断。南联盟的机场、油库、铁路、桥梁、政府大楼、电视台都成了北约战机的轰炸目标。

北约战机在南联盟上空投下的几千吨炸弹中有许多是航空制导炸弹,是一种长眼睛的炸弹,能自动瞄准目标。

航空制导炸弹在现代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及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取得不俗战绩。

航空炸弹的发展历程

航空炸弹简称“航弹”,是从航空器上投掷的一种爆炸性武器,利用炸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燃烧作用来杀伤敌方目标,它是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携带的主要武器。

19世纪中叶,奥地利人开始从气球上向意大利威尼斯城投掷爆炸性武器,这可能是航空炸弹最早的实战应用。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战机将手榴弹改造成炸弹,轰炸了利比亚地区的土耳其军队,这是世界上最早一次轰炸。后来,俄国、德国、意大利开始研制航空炸弹。

在“一战”中,航空炸弹得到应用。那时的航空炸弹构造简单,只是在普通炮弹上加装尾翼,或是用手榴弹改制作为航空炸弹。在“一战”期间,交战双方共投炸弹5万多吨。

“二战”期间,航空炸弹得到迅速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航空炸弹,有杀伤炸弹、破甲炸弹、燃烧炸弹等,还出现了集束炸弹、穿甲炸弹和凝固汽油燃烧弹等新型航弹。

燃烧炸弹简称燃烧弹,是装有燃烧剂的航空炸弹,利用燃烧剂燃烧作用烧伤目标,烧伤敌方有生力量和烧毁易燃的军事技术装备和设备。那些装有凝固汽油的炸弹叫“凝固汽油弹”,这种炸弹爆炸时能产生高温火焰,内装用汽油和其他化学品制成的胶状物,爆炸时向四周溅射,发出1000℃左右的高温,并能粘在其他物体上长时间燃烧。为了提高燃烧威力,有些凝固汽油弹中添加活泼碱金属如钙、钡等,金属与水结合放出的氢气又发生燃烧,提高了燃烧威力。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战机投掷了数百万磅凝固汽油弹。凝固汽油弹在人体上留下的烧伤非常难以治愈,因而被一些国际人权组织认为是“非人道”武器。出于人道主义考虑,1980年10月10日,联合国有关部门在日内瓦召开成员国会议,通过了《禁止或限制使用燃烧武器议定书》,其中就有禁用凝固汽油弹的条款。

穿甲炸弹凭借其动能和内部装药,能摧毁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和军舰等装甲目标。航空穿甲炸弹有许多型号,都是在借重势能增加穿透力,因此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投掷高度越高越好,这样穿透力越强。“二战”时美军轰炸机携带的AN—MK1航空穿甲炸弹,可以对付战列舰级重型水面战舰。

为了增加穿甲炸弹的穿甲能力,还出现在炸弹上带有小动力推进装置的情况。法国的“迪兰达尔”目标侵彻炸弹就是这样的穿甲炸弹。它带有小动力推进装置,由点火控制系统控制阻力伞、解除战斗部保险和控制助推火箭发动机的点火时间。阻力伞使高速水平飞行的炸弹获得合适的落角,助推火箭发动机使炸弹增加动能,穿入目标内爆炸,多用于轰炸机场跑道。

航空炸弹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达到了数吨以上。英国曾制造过质量达10吨的“大满贯”炸弹,1945年3月14日用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投放,炸毁了德国的比勒菲尔德高架铁路。“大满贯”至今仍是实战中使用过的世界上最重的航空炸弹。

集束炸弹大显身手

集束炸弹,又称“子母炸弹”,是把许多小型炸弹包括杀伤弹、破甲炸弹、燃烧炸弹等装在一起齐投或连续投掷的炸弹。

一颗集束炸弹内含众多大小不一的“子弹”,少的几颗,多的几百颗。母弹被投放或发射到目标附近后弹体打开,将子弹在更大区域散布,扩大炸弹的破坏面积,增强轰炸效果。集束炸弹多半用于攻击集群坦克装甲战斗车辆、部队集结地等集群目标,或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

第一枚集束炸弹首先由德国在“二战”中使用,当时经常被称作“蝴蝶炸弹”,它们用来打击民用与军用目标。其后,美国、苏联、意大利进一步研制、发展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采用面积覆盖技术,即把大量的小型杀伤弹、破甲炸弹、燃烧炸弹等装在一起投放,可使小型炸弹得到合理的运载,将子弹按照目标毁伤概率的最大期望值,一次或逐次投放到预定的面积上,提高炸弹杀伤力。

集束炸弹投弹后根据定距引信所控制的工作时间,可在空中预定高度散开或抛出子弹。当子弹撞击目标时击发引爆,形成一定的散布面积,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破坏各种技术兵器。为了使集束炸弹发挥更大战斗作用,在投弹时使用子母弹箱和集束弹架,使子弹运用更合理,大大提高了轰炸效率。

集束炸弹有多种类型。按照子炸弹(即构成集束炸弹的小炸弹)的用途,分杀伤型、反装甲型、反跑道型等多种。按照集束的方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捆扎式的,把多颗小炸弹按一定排列成捆在一起,挂在战机的机翼或机身下;另一种是弹箱式的,把许多小炸弹装在一个弹箱内。弹箱又分两种,有一次使用的弹箱和多次使用的弹箱,一次使用的弹箱从飞机上投下后,降至一定高度,在空爆装药作用下解体,抛撒出子炸弹;多次使用的弹箱不投下,子炸弹从弹箱抛出,弹箱可以重新装弹。

据有关国际机构估计,自1965年以来,共有4亿多枚集束炸弹被使用在不同国家,造成数万平民伤亡。美国空军曾经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集束炸弹。为此,国际上达成协议,自2010年8月1日起,禁止使用、研发和生产集束炸弹。但是,美国没有在协议上签字。

多姿多彩的制导炸弹

“二战”期间,德国和美国相继研制出制导炸弹。“二战”后,各国不断改进航空炸弹,以提高航弹在不同战斗使用条件下的作战效果,出现了多种多样作用独特、性能优异的新型航弹。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德国最先研制成功并使用采用无线电制导方式的炸弹,它是在普通航空炸弹上加装弹翼、尾翼和制导装置制成的飞机型无动力滑翔炸弹,无推进系统。

无线电制导炸弹是一种滑翔炸弹,有比较大的弹翼,在弹体前端装有导引头。当它离开飞机后,无线电导引头自动工作,通过无线电波自动捕捉、跟踪目标。它的缺点是易受电子干扰,影响投弹精度。

1944年德国在空袭意大利舰队时曾多次使用这种无线电制导炸弹,击沉了4.25万吨的“罗马”号战列舰。

“二战”后期,美国也开始研制制导炸弹。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制导技术的成熟,制导炸弹有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电视制导炸弹、激光制导炸弹、红外制导炸弹和雷达波来制导炸弹。

电视制导炸弹的导引头是一个电视寻的系统,当战机进入预定目标区域后随即投弹,导引头里的电视摄像机对准和锁定目标。电视寻的系统能自动跟踪目标,纠正炸弹飞行误差,直至命中目标。它的缺点是对能见度要求高,只能白天使用,黑夜和雾天无法使用。

激光制导炸弹是一种半自动寻的制导炸弹,它的导引头上装有激光制导装置。战机投弹前,用激光照射器照射目标。目标被锁定后,投下激光制导炸弹。战机上的激光照射器照射目标,炸弹导引头上的激光制导装置接收到回波进行制导,直到命中目标。它的命中目标的圆概率误差小,即一枚制导炸弹可以起到几十乃至几百上千枚普通炸弹的作用,并使载机的轰炸和攻击次数大大减少,被敌方地面防空火力击中的危险也明显降低。而且,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受电子干扰。但是,激光制导炸弹易受气象条件和烟雾影响。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曾大量使用激光制导炸弹。

红外制导炸弹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来制导的炸弹。它的导引头上装有被动式红外寻的制导系统,利用目标产生的红外辐射,自动跟踪、攻击目标。红外制导炸弹在黑夜和雾天也可使用。其缺点是导引设备结构复杂,红外传感元件使用条件高,并易受红外诱饵弹和红外干扰烟幕干扰。美国曾经研制一种红外制导炸弹,在一个大炸弹中有几个红外制导小炸弹,用来追杀行进中坦克。

“可放心炸弹”

卫星定位制导炸弹是利用惯性制导装置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来控制的炸弹。利用位于高空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随时测出炸弹相对目标的方位。当炸弹投掷后,弹体内的导向计算机根据探测到的炸弹相对目标的方位,计算出炸弹的弹道,控制炸弹弹翼,引导炸弹投向目标。

卫星定位制导炸弹精确度高,抗电子干扰,不受气象条件影响。飞机投掷炸弹后,即可撤离战区,不必担心是否命中目标,炸弹会自动导向目标,所以,称为“可放心炸弹”。

美国把卫星定位制导炸弹装在B—52、B—1、B—2轰炸机上。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期间,美国的B—2轰炸机远涉重洋,来到南联盟上空,投掷卫星定位制导炸弹。一方面显示实力,用武力迫使南联盟屈服;另一方面把南联盟作为卫星定位制导炸弹这一新武器的试验场。在其后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轰炸机用卫星定位制导炸弹对伊拉克的重要目标进行了精确打击。

在GPS卫星导航系统出现以后,美国研制了“杰达姆”炸弹(JDAM),又称“联合制导攻击武器”,也是一种卫星定位制导炸弹。这种炸弹是为适应美国空军和海军发展要求而研制的,是一种由美军现存的普通常规炸弹升级发展而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引导的全天候、自动寻敌常规炸弹。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拥有卫星定位制导炸弹。例如,韩国的军工企业联合研发了“韩国型”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炸弹,帮助韩国空军老旧的战机提高作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