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世界丛书·冷酷兵器
10320500000003

第3章 铁血冷兵器

2013年7月3日,湖北随州叶家山墓葬群的考古发掘现场被铁栅栏紧紧围住,武警把守着大门。这是西周曾侯墓葬群,其中规模最大的M111号墓的二层台上的文物,全部对媒体开放。

一个地下武器库的大门打开了,西周一个神秘的“曾国”——一个姬姓曾侯家族的面纱被揭开了。这个姬姓曾侯家族拥有上百件冷兵器,金戈、铜盾、箭镞、车马等十分齐全,令在场的记者和参观嘉宾大开眼界。如此多的兵器出现在三座曾侯墓中,足以佐证三位曾侯都是军事统领,让后人见识了中国古代铁血冷兵器的刀光剑影。

中国古代兵器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绵延数十万年。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可分为石兵器、青铜兵器、铁兵器及古代火器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归于冷兵器阶段,此后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火器传入中国,才逐渐结束了使用冷兵器的历史。

最早的冷兵器

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它是冷兵器时代所有作战装备的总称,包括了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

冷兵器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由耕作、狩猎等劳动工具演变而成的兵器。随着战争及生产水平的发展,冷兵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庞杂到统一的发展完善过程。

世界各国、各地冷兵器的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但基本可归结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以及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其中石木兵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最长。自从火器出现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其中的一些一直沿用至今。

冷兵器是古代战争的工具,也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最早的冷兵器是古代猿人采集石英石、砂岩、煌石等原料,经过敲打、磨制而成的。有扁、圆、方各种不规则形,有带刀的,有呈柱状的。它们原本是劳动工具,由于生存竞争需要,原始氏族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于是那些带有锋刃的生产工具被用做互相残杀的工具。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冲突与战争日益频繁而激烈,仅用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已不适应作战需要,促使人们开始设计和制造专门用于杀伤和防护的特殊用具,它们逐渐与一般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专用于作战的兵器。

冷兵器就这样出现了,最早出现的是石制冷兵器,并在古代战争中得到应用。战争又促进冷兵器的发展,出现了锤、斧一类打击型兵器和刀、镰、戈、铁一类切砍型兵器。其中,石戈、石刀、石矛、石铁等石制冷兵器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石兵器,它们为后来冷兵器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中国古代传说中发生的涿鹿之战,用的就是冷兵器。人们把古代冷兵器的发明归功于蚩尤,或者是黄帝,这反映了部落联盟间的战争与兵器出现的历史联系。从考古发掘中,已获得了带锋刃的生产工具转化为兵器的资料。

1935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一些地区发掘出土了一批石兵器,有石斧、石锋、石毯、石铲、石锄、石叨、石镰、石戈等,它们多半采用迷石、硅质石炭岩、千层岩等石料,经过精心敲打、琢磨、钻凿而成。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石制冷兵器的实物证据。

与石制兵器同时登台的,还有用兽骨、蚌壳、竹木等材料制作的兵器,有原始的木弩及可以抛发石弹的“飞石索”等。为抗御敌方进攻性兵器的杀伤,已经使用了由竹、木和皮革制造的盾,以及用藤或皮革制造的原始甲。它们都是人类社会早期使用的冷兵器。

秦军的“血色青铜”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能并吞六国,统一华夏,靠的就是制作精良的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时期从夏朝算起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在这一时期,战争连绵不断,随之中国奴隶制社会从兴盛走向没落。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古籍中有所谓“五兵”,指的是矛、弩、剑、戈、锻。青铜兵器迅速崛起,很快为奴隶主贵族士大夫阶层掌握,并彻底取代古老的石兵器,成为车战时代军队中装备的主要兵器。

古代的青铜,实际是红铜与银锡熔炼的合金。用它铸造的器物呈现青灰色或青绿色,所以称之为“青铜器”。青铜兵器时期恰好与奴隶制社会相始终。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无不以其军事势力为支柱,用青铜兵器强化其专制地位,维持其统治,制服广大奴隶,也用青铜兵器扩大疆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到战国晚期,铁制兵器开始登上战争舞台,中原青铜兵器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器的主力。秦军较多使用的仍是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有所改进和发展,把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推到了最辉煌的巅峰。

青铜兵器的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青铜兵器的柔韧性。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许多青铜兵器,有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弩机、箭镞、铜殳等,有四万件之多,这些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这足以证明,青铜兵器是秦军武力统一中国的主要兵器,在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血色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南征北战,吞灭六国,统一中国,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是“血色青铜”成就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

刀光剑影写历史

冷兵器种类繁多,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其中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等类别;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

在冷兵器的众多种类中,刀这种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历史最为长久,至今还可见到它的身影,还作为一种防身、自卫武器得到应用。

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砍劈工具。也有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到了商代,铜刀出现了,商代铜刀长度很短,充其量算把西瓜刀,还由于短刀重量较重,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西周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废刀用剑了。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刀的形状发生变化。如短刀在东晋就出现了变化,出现了两种刀式,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西汉是铁的时代,钢铁制造的刀出现了。蓬勃兴起的炼钢业使西汉军队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钢铁制造的长柄刀。长柄刀是一种单面长刃的短兵器,环首刀是一种长达1米的长柄刀。东汉末年,环首刀取代长剑,逐渐发展为一种步兵的主战兵器。

后来,环首刀进行了改进,增加护手,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到唐朝时,环首刀出现多种形式,其中的战刀称作横刀,而旧日的环首刀在中国完全绝迹。唐王朝的战刀传到了日本,成为太刀,3尺以下的称为小太刀,5尺以上的称为大太刀,或称野太刀。现今尚存的最长野太刀,全长7尺4寸,成为日本的国宝之一。

唐王朝在统一后应对的是以骑兵为主的北方民族军队。由于北方民族骑兵攻势凌厉,作战行动又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唐朝军队吃了不少亏。唐陌刀就在这种战争背景下出现了。

唐陌刀是一种长刀,它是用来对付高头大马的骑兵的。它与枪、矛一类冷兵器成为那时步兵主战兵器,其威力则胜于枪、矛一类冷兵器。陌刀在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时刻能短时间内杀伤大量敌人,震慑敌人,扭转战局。在唐朝军制中,陌刀装备于陆军中的重步兵,它作为长柄大刀,可以如墙一般推进,绞杀敌军正面有生力量,成为唐朝陆军先锋步兵集团冲锋陷阵的主要力量,与马军、骑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

唐朝名将李嗣业有“陌刀将”之称,他使用唐陌刀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战斗中,他率领五千安西士兵为军前驱,李嗣业陌刀队的壮汉,挥舞着四五十斤的长刀,不管眼前是什么,只管上步、挥刀,“如墙前进”,所向披靡。

百步穿杨话射箭

弓箭是古代的一种远射兵器,也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弓箭手在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用它来杀伤远处的敌人。

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汉代时,就制作弓箭用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弓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多种。

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有一次,李广巡视山麓,看见远处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他张弓搭箭射中了那老虎,走近一看,原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大黄箭”透进石中约有数寸,外面只露出箭羽。这样,李广名声更大,人们赞誉李广有神力,故箭能穿石。

弓是用来发射箭的,种类多。唐代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唐宋以后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可分为常用弓和练习弓。前者注重射击的准确度,后者练习张弓的臂力。明朝特别重视弓的选材与制作,一把弓上不同部位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

不仅中国古代有弓箭,在中古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有弓箭这种冷兵器。中古时期有多种类型的弓,有短弓、复合弓、长弓等。

短弓,长3~4英尺[1],中等射程,容易制造和使用,应用范围广泛,是最常用的弓。

复合弓,以混合的木材或骨头构成的细长片制成,威力大。比较短的复合弓最适合作为马骑弓兵的武器,是蒙古骑兵利器。

长弓源于威尔士,后来传到英格兰,长6英尺,由一整块的木头制造。弓长为配合3英尺长的箭而设。在对付步兵时,不需要把弓拉得太紧就可以刺穿他们所穿的皮制护甲;在对付装甲士兵时,则须用力拉紧即可刺穿步兵或骑兵的装甲。长弓具有长远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中古时代的战场上,大批有经验的长弓兵可以杀伤大量敌人。

弓发射的箭,长约90厘米,箭头是铁的,箭杆粗直,可用多种材料制造,用山杨木、白杨木、接骨木、白桦木、柳木等较轻材质制作的叫“飞箭”,射程较远;用白蜡木、角木等重材制作的叫“重箭”,重箭射程较近,但穿透力强。箭尾粘有羽毛,以保持飞行稳定。

在中国和外国古代历史上,都十分重视弓的制作和使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指的就是先用弓箭兵器。13世纪时,英国大力发展弓箭部队,弓箭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

弩的声势威响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由于其使用时会发响,其声势威响如怒,故得名弩。

弩源于弓,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在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射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金属弹等。弩的威力远远大于弓。

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成为战斗兵器。秦代制造的用于战争的弩非常精密,它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和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

弩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中国各代弩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中国古代著名的弩有臂张弩、蹶张弩、连弩等。“臂张弩”,是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蹶张弩”,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它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连弩”,可同时发射许多箭的弩,约出现于战国末期,专门为守城战设计的连弩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人。

秦弩基本上都是蹶张弩,即脚踏弓干,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镞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所以弩机发射时,箭镞刺破空气,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摩擦,发出很大响声。

在国外,冷兵器武器库也有弩。古希腊有一种带有机架的箭弩,射程达到300~400米,使用的箭长为44~185厘米。古希腊还有一种“波里色勒”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动装好新箭的机械装置。

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都出现、应用过弩这种冷兵器,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一直到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才渐渐被淘汰,退出了战争舞台。

冷兵器中的双胞胎

在古代冷兵器武器库中有一对双胞胎武器,那就是矛与盾。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盾是古代用来防卫自己的防御性武器,它们几乎同时诞生,有了矛,就有盾。

矛是一种刺杀兵器,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骱”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修尖的木棒。后来,为了增强杀伤效能,出现用石头、兽骨制成的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有所改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从战国晚期开始出现了钢铁制造的矛头,到了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那时的矛头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矛。春秋时期的矛,按其用途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酋矛柄长二丈,步兵使用;夷矛柄长二丈四尺,是战车上使用的武器。当时这些矛头多为青铜质。在中国,矛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抗日勇士用红缨枪抗击日本侵略者,使红缨枪这种古代冷兵器广为人知。

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改良的“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所向披靡,方阵中步兵部队的进攻武器就是矛。西方步兵所用矛的长度通常为3~4米,最长的矛超过6米。直至17世纪中期前,矛在西方世界的战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是步兵部队对付骑兵部队最主要的兵器。

矛的主要功能是刺击,古代军队交战两阵相对较远,非长兵器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为进攻武器,而佐之以箭弩。在古代马战时代,矛因太长,周转不灵活,故用枪代替。到了近代,火器盛行,古代冷兵器淘汰殆尽,矛也退出战争舞台。

盾,又称“盾牌”。主要作用是将杀伤力加以消耗或偏导,用于防刺,可作为助攻武器用。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那时制造的盾,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两种。步兵用的步盾长大,这样有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战车上用的车盾短窄,有利于车上使用。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盾牌,抵御敌方的攻击。东晋南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可以护卫士兵。而这种样式的盾牌在去掉底部尖角后,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长牌手指挥队伍战斗。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克”。这种盾牌内部藏有火器,战斗时,可以一面前进,一面喷火。明代最大的一个盾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是明代兵器专家的创造。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冷兵器武器库中的矛与盾这对双胞胎武器不用再相斗了,它们双双进入了军事博物馆的古代兵器室。但是盾牌武器有时还能在一些国家的城市街头看到它的身影,盾牌是那里的警察和特警队员用于防卫自己的工具,抵挡暴乱分子的袭击,使自己不受伤害。

注释

[1]1英尺=0.304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