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如枯笋,和袖捧金樽。<扌刍>煞银筝字不真,揉痒天生钝。纵有相思泪痕,索把拳头揾。
《中原音韵》与《词林摘艳》题《秃指甲》,未注撰人。《尧山堂外纪》题注“关汉卿嘲秃指甲”。《留青日札》注元人作。《曲律》谓“元人嘲秃指甲”。《北宫词纪》谓“嘲妓秃指甲”。
和袖指用袖子挡住手指,<扌刍>音抽,拨弄乐器,文中指演奏银筝。真作真书讲,意谓工整。此曲以字面看是较深地反映了歌妓的痛苦:尽管弹筝已将指甲磨秃了,到了“十指如枯笋”的悲惨境地,却还得被迫待客,处处藏掖着,不能让人看到那已经枯干的手指,一个“索”字道出了内心无尽的哀怨和凄凉。从“揉痒”等词可以看出在描写歌妓痛苦的处境时,多少是通过嘲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处理手法表现出作者自嘲的态度,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元代科举制度一度被废除,切断了文人儒士们的科举之路,到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但由于元的等级制度,作为儒学主要力量的原属南宋版图范围的汉族文人属于最底层的第四等人,很难获得真正公平的竞争的机会。选拔人才时更多的时候是考察等级和出身,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路径被无情的切断,广大的汉人知识分子为了谋生,一部分士人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在各级政府机构中做了下层的小吏,即所谓的“胥吏”。一部分士人则也没完全脱离文墨,做了官僚的幕僚。读书仕进,对于士人来说,并不仅仅是改变个人与家庭处境的现实考虑,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中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的实现。自从元初废除科举后,大批的读书人无法走上仕途实现理想,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所以久而久之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得读书人的心态开始转变,没有了兼济天下的豪情,转而将目光转向勾栏、歌妓,笔下写出了诸如此类的玩笑之作。
作者用带有嘲弄的手法写出了歌妓的动作,写态传情,曲尽其妙,歌妓一直在掩藏“秃手指”这个拙,看似一无是处,却也是一种无奈的生活方式。作者在此曲中写出了抱负无法施展的哀怨,对读书人社会责任的刻意回避,对世事的淡漠,对统治者不满的情绪、不合作的态度。但是铮铮的大丈夫气概也跃然纸上,饱含着深沉的时代悲哀。
元人周德清将此曲作为《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的“定格”之一,明人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艺苑卮言》中称此曲为“诨中巧语”,均对其极为赞赏。
(易吴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