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笃爱
10333200000001

第1章 序

马玉侠老师的《笃爱》一书,历经六个春秋的熬炼,今天,终于付梓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2006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马玉侠老师。当时,我本从秦州去麦积看望一位年迈的尊长,因一时不知道具体住处,正苦于寻找时,却邂逅了马老师。(当时,和她在一起的另一位阿姨认识我)。彼此介绍后,马老师非常热情地邀我去她家作客。于是那天,我们在一起就有了美好的交流,我也对马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当我听马老师说,她是一位基督徒,正在写一本书,将上帝对她一生奇妙的带领和恩典表达出来,达到荣神益人的目的。我心想,作家写书实非易事,更何况对一个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只不过是一时兴趣,痴人说梦罢了。因此,当时只是随声附和,并未放在心上。

转眼间三年时间过去了,我也因忙于工作而渐渐忘记了此事,谁知2009年春节,我忽然接到马老师的电话,电话中说:她的初稿已经完成,并约我去她家交流。于是,我怀着惊喜而又怀疑的心情又一次去了她家,当我看见桌子上《笃爱》一本七百多页的初稿时,我简直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普通通的工人之手。那天,我们坐在一起谈了很多,当我听到她讲述书中所写的自己的许多超然经历时,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她以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以年届六旬的羸弱多病之身,秉烛达旦,废寝忘食,经历了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顽强的拼搏,用血泪和汗水凝结成了这部沉甸甸的《笃爱》。

读完《笃爱》一书,我的感触有三:

其一,说这本书是小说,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记实文学,是一位普通女性一生不平凡的真实经历。主人公马巧爱的一生就是作者马玉侠的一生。

巧爱的一生,是令人感动的一生,她用责任和勇气浇铸生命,用奋斗与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用笃爱誓言的信心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用大爱忘我的情怀去诠释社会关系,去融化身边的每一个人。马巧爱十三岁就当上了妇女队长,她以超乎常人的坚韧和勇敢向贫穷与困难发起了挑战,她带领群众战洪水,保粮仓,不顾生命安危,舍己救人。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群众吃饭难的问题,她和大家一起,日夜奋战,科学种田。十六岁那年,她当上了红卫兵辅导员,她尽心尽职,巧妙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她走到哪里,就把“和平”与友爱带到哪里。恋爱之后,她为了初恋男友的幸福,不惜牺牲自我的幸福放弃了刻骨铭心,令人扼腕感叹的真情挚爱。她成家之后,化屈辱为拼搏,最终实现了自己“从小就要做一个送光、送暖的电工”的理想。她中年白手起家,用辛勤累积的财富,办起了教育事业。可以说,马巧爱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乐观的一生,是为爱付出的一生。这所有的一切,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笃爱”。

其二,读《笃爱》一书,我们所欣赏与思考的,不在于它语言之优美或用词之精妙,而在于它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邃的内涵,在于主人公巧爱一生看似平凡的经历中所彰显的不平凡的举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说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经遇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人都渴望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渴望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但许多人在追求事业时都存有惊恐畏难心理,都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软弱。这种惊恐畏难之情绪轻者可以使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重者则可以导致孤独、忧愁、焦虑乃至仇恨。爱尔兰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家爱得蒙·波克(Edmund.Burke,1729—1797)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激情会像畏惧那样,占据一个人的身心,攫取他行动的自由,毁坏他判断的力量。”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一生要获得成功,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所处环境的顺与逆,喜与忧,富与贫,而在于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环境时,存着一个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环境。按照主人公的观点,首先在于“接受”,“接受”正是迎接挑战的宽广心胸的一种体现,接受来自造物主的任何试炼和磨难,敢于牺牲自己的暂时利益而获得最高的奖赏。然后要战胜环境,了解并正视苦难和悲痛,善于变苦难和悲痛为新的希望和力量。

在生活中,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在生活的征途上被迫与“苦难”和“忧伤”做伴。觉得“事与愿违”或“天不助我”。也有一些人觉得在黑暗中艰难地跋涉,看不到希望之光,或者感到自己经风沐雨,得不到鼓励和安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与思考,会让我们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看待自己的经历和现实,从而得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其三,当你读《笃爱》一书时,会被书中主人公巧爱对丈夫一生忠贞不渝的爱与顺服和对周围之人无私的奉献与帮助所感动。今天,世界在不断地改变,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随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今天的人们,不再为吃喝穿衣而犯愁,但人们似乎忘记了“知足常乐”之情操,却记住了“欲壑难填”之奢望,因此,为了不甘“落后”于别人,人人都在忙碌奔波。然而,在劳碌奔波的同时,却无暇顾及或忽略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孩子的呵护与教养,忽略了朋友、邻里之间的友情与关怀。据统计,现在,家庭离婚率比以前提高了三十倍,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增长了三十倍。为何?!

在本书中,主人公巧爱在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以万人仰慕的妇联主任的辉煌身份嫁到“富农”之家,受“成份”之累。终日接受劳动改造,她的肉体和精神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摧残,一连小产了四个胎儿。要强的她不甘心落后于别人,“血拼”生活,“血拼”苦难。虽然如此,丈夫却不理解她,还把她放在熔炉里“锤炼”,而妻子却不生怨恨,她以善待人,严于克己,以她所虔信的上帝对普世之人无私的,完全的,不求回报的爱来爱着自己的丈夫。最终,丈夫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而且也深深地爱着周围每一个人,她收养孤儿,眷顾寡妇,救护流浪女,资助无依无靠的老人……她把钱像种子一样经常撒出去。她一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周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说,主人公巧爱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并见证着自己的信仰,即“生命由生活体现,信心靠行动为彰显”之美德。

顾钊

2009年4月29日于甘肃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