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漫品二十四节气
10414500000001

第1章 这是一本必须要写的书(自序)

这是一本必须要写的书!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一定要写出这本书。

初稿写作是随着节气走的,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边研究边写,基本是一个节气的时间(半个月左右)写出一个节气。

本书依序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解读,融入历史、人文、气象、地理、生活、自然、物候、传统农耕、典故传说、民谚民俗等各类知识和信息,辅以大量鲜活资料和生活体验,努力做到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及实用性。

由于身体原因,书中的一些章节几乎是跪在电脑前写成的。但无论如何,这本书必须要写出来。

那么,我为什么急切地要写这本书?先看这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涵盖了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名称和先后顺序,包含了我们中国人一年四季的经历。我们虽然每天生活在这些节气里,感受着季节转换的脚步与声息,享受着季节驱动下的大自然的馈赠,但当代生活中的很多人并不能完整、准确地记住这些节气,不能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把它当作添减衣物的时间节点。

二十四节气,似乎与当代的都市生活日渐疏离,不能像哪天是周末、哪天要放假那样被都市人记得实在。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人几乎淡忘了二十四节气,淡忘了各个节气的内容及其与自身的关系,更淡忘了节气所拥有的文化内涵。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相悖而行,愈行愈远,加上城市化,消费主义盛行,生态危机四下蔓延,而节气文化和传统农耕中的那种诗意栖居及诗意生活,能帮助我们审视和反思现实中的得失。由此彰显出撰写本书的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历史意义、社会流源及其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健康养生的引领作用与指导意义,不仅在汉字文化圈国家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也令世界各国民众也越来越感兴趣。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从科学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彰显着文化的认同。我们现在依旧感叹唐代的伟大,不只是因为那时社会经济的发达,更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那个时代,中国出了众多伟大诗人,就是市井小民也能即兴小吟一诗。那些诗歌中,很多都充满着节气文化的韵律。自上而下都重视节气,利用节气,节气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出多元化的邦国文明,也体现出一体化的王国文明。这种空前的文化认同,空前的文化自信,使得举国上下皆是大国气派,当然足可以称为盛世。

毛泽东1962年12月26日写的《七律·冬云》一诗,前四句是:“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概括的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但却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了写诗时所正值的节气景象。欣赏毛泽东1925年至1965年的三十六首主要诗词,可见其中有二十二首运用了自然节气与物候特征,政治自信中饱含着文化自信,其诗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代表了中国人独有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先人用原始的土圭日影测量法,将一年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为四季,千年流传不绝,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中国的节气和节气文化,历经秦汉以来七十多个帝王王朝的兴衰,无数次社会转型,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却一直延续着,久盛不衰,魅力不减。在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南针。围绕二十四节气总结出来的很多农事谚语成为农民代代相传的“秘诀”,围绕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很多信仰仪式和民俗活动一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很科学又很实用的文化遗产,先祖的智慧没有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更不能湮灭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申遗,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拿二十四节气来说,它不仅是我们祖先的“农事历”,也是当代社会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安排城乡生活,进行减灾防灾的时序根据。

作为二十四节气创立者的子孙,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二十四节气都不清楚,岂不是笑话?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根据当今的社会实际,就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进行普及,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普及,同时也使中老年人加深对这一宝贵遗产的认识,从而使传统的节气文化得到传承,不会丢失。正是这一想法,促使我要写出这本通俗读物。

二十四节气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它不只是一种时序符号,更蕴含着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自己写这本书,与其说是要传播和普及一些节气知识,不如说是要宣传和普及一点节气概念,普及一种文化意识,以期提高读者的节气兴趣。

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上,介绍节气的文字并不少见,但大都是零碎的,也十分简略,非常缺乏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解读。我写这本书,就是尝试着对此作一点弥补的努力。虽然专业的表达尚力所不及,但唯一的优势是,自己有着农耕生活的经历,了解传统农耕与季节的关系,了解农耕生活与季节的吻合之处,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七十二候的基本物候特征,脑子里保存着许多相关画面,深谙其中的细节,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本书中对节气及节气物候的观察了解和体验,也主要来自自己放牛和务农那一早期的生活经历与积累。我将自己的观察、研究和积累融入文字中,力图给读者带来具有真实气息的、最直观的节气感受。

古人留下的节气原始资料是固定的,现在谁写节气文章也离不开它。但要让节气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得到有效的传承,关键是要用现实的、鲜活的材料去认识它、解读它、佐证它,将活生生的节气现象和物候特征呈现给读者,从而在丰富读者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强对节气与物候的感性认识,聆听节气的每一步声息。在这本书里,我尽量这样努力着,体现着。

在这本书里,我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解释节气及其“候节”的现象和原理,并为读者搜集列举了大量节气民俗、国家礼制、人文典故、民间传说、农谚农语,用以增强节气文化的厚重感和阅读趣味。为了适合中老年人阅读,我在品读各个节气时,还有意增加了节气食俗、节气养生的内容。另外,对于生僻的字、词尽量回避,回避不了的也加以注解,力求通俗易懂,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看得明白,让不太懂得节气的儿童也可以阅读,并对节气产生兴趣。

我们学习、利用和传承二十四节气及节气文化,当然是要滋养精神,服务于人,造福社会。对于那些违背节气规律而必然要遭大自然惩罚的某些现象,我在书中也“不客气”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看法。

总之,我是那么想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一点力量,而二十四节气正如我抓到的一把种子,忐忑地撒向土地,希望它能长出苗来。

2017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