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南振中文集)
10417400000010

第10章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6)

四、可以使记者受到生活事件的感染,从而增强新闻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当然,我们说要重视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并不是说只能用眼睛去采访。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的医生就掌握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主张视觉、听觉、嗅觉并用。后期墨家把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亲知”,即亲身感觉到的;第二类是“闻知”,即靠传授得到的;第三类是“说知”,即根据已有知识,通过推理得到的。多访问,多搜集,使记者获得“闻知”;多思考,多推理,使记者获得“说知”。可见“闻知”和“说知”对于采访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没有直接观察、体验所得来的“亲知”,间接得来的材料就会失去光彩。所以在新闻采访中,我们应该自觉地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努力把新闻稿件写得有声有色。

不要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新闻界有过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他们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一、新闻记者在知识广度方面存有缺陷

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动范围广阔。在记者人数较少的新闻单位一般没有严格的分工,记者既要采访工业,又要采访农业和商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在较大的新闻单位,记者虽然有明确分工,但在每一个领域之中都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譬如农业记者需要具备农、林、牧、副、渔业等方面的知识。一个记者,无论他的学识多么渊博,总有一定限度,总是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比较熟悉,而对另外一些领域、另外一些方面不那么熟悉。一旦需要采访那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时,就会感到知识缺陷。1978年新华社国内部举办了一期新闻记者训练班。开学第一天举行了一次常识测验,考题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年轻记者的知识面。测验的结果,许多常识题把记者给难住了。这说明新闻记者在知识广度方面确实存有缺陷。

二、新闻记者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存有缺陷

不少记者都有一定的专业修养。但是,记者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家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着很大差别。专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对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而雄厚。记者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能够听懂专家的谈话,能够用浅显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表述出来,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因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专家”的水平。尽管有些国家明文规定记者必须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例如罗马尼亚《新闻法》规定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工程师,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农艺师。但是,同真正的“专家”相比,新闻记者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新闻记者在掌握最新知识成果方面存有缺陷

社会生活是流动不息的,科学发展速度越来越令人吃惊。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与时代并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只有随时随地注视着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在采访报道中获得“自由”。然而,即使知识最渊博的新闻记者,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四、新闻记者在实践方面存有缺陷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新闻记者尽管知道得很多,但他们的知识大都是间接得来的,在许多事情上缺乏实践经验。我们并不要求记者“事必躬亲”,但实践经验不足毕竟是新闻记者的一大缺陷。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写道:

“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

少数新闻记者由于不肯正视自己的知识缺陷,或者不肯下功夫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结果闹出了笑话。1977年,一家报纸发表了《为祖国争光》的特写,记述举重运动员吴数德打破青年52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的事迹,其中写道:

“吴数德第4次健步登场。他往掌心擦上滑石粉,又一次紧了紧皮带,从容地来到杠铃前……猛地一提,就把105.5公斤的杠铃高高地举过头顶。”

凡有举重知识的同志都知道,比赛前运动员往手掌上擦的是镁粉,不会是滑石粉。因为镁粉发涩,有防止杠铃脱落的作用;滑石粉的作用恰恰相反。如果吴数德果真像特写里说的那样,往手掌上擦了滑石粉,那么,当他“猛地一提”之时,重重的杠铃就会滑落到地板上,怎么会打破世界纪录呢?

为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办法是很多的。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夸奖你的知识是多么渊博,我们都要有勇气对被采访的人说:“我是一个门外汉。”当访问对象看你真想从头学起时,他才会把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你。

1964年秋天,我刚从事新闻工作,就接受了采访全国19个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的任务。当时我对射箭运动一无所知,甚至连“单轮”“双轮”这样的赛场术语都听不懂。至于武术,更是生疏。北京门惠丰表演的“杆子鞭”,方世绵表演的“龙头大拐”,四川陈定富表演的“风火轮”,安徽徐淑贞表演的“纯阳剑”,别的记者讲得头头是道,我却看不出名堂。

为了学一点武术和射箭运动的基本知识,我去找大会副裁判长,如实告诉他我对这些运动项目一窍不通。副裁判长拿出一张弓,告诉我这张弓有多少磅,怎样瞄准,怎样测定成绩,怎样计算环数,还帮我分析了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我还请教了《北京晚报》体育记者和《大众日报》文教记者,他们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武术及射箭运动的常识,帮我弥补了这方面的知识缺陷,从而使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

第二,采访中要大胆提出你需要了解的问题,并且要善于追问、探索,直到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弄明白。

美国有一句谚语:“没有令人受窘的问题,只有令人受窘的回答。”南斯拉夫也有一句谚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每个记者都有权向被采访对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不必因为自己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抱歉。

第三,不要向采访对象卖弄自己的知识。因为我们要采访的大都是忙人,他们的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多学习一点东西,就要“少卖弄,多倾听”。假设一次访问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如果记者用一个小时向被访问者炫耀自己的知识,那么,在这次采访中他就丧失了一半的学习时间。而且,在大多数场合,这种炫耀会带来两种不利后果:一种是被采访对象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去重复那些你知道了的东西,因而会挫伤他的谈兴;一种是记者的炫耀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反感。一旦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你就什么也别想学到了。

第四,在采访中要随时修正由于缺乏知识而产生的各种错误认识,及时收回自己提出的一些违背常识的问题,不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

第五,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知识的“入口处”。记者采访接触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名人、专家,他们大都有某些方面的专长。只要时间允许,要尽量让他们多谈一些与他们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样,每一次采访都会成为弥补自己知识缺陷的好机会。只要能长期坚持,我们就会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如果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始终沿着这一方向不断转化,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缺陷就会逐渐弥补,就有可能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知识比较渊博的新闻记者。

记者的笔记本

为什么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作“记者”?我没有认真考证,但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汉书?艺文志》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新闻记者又“记言”,又“记事”,兼有古代“左史”和“右史”两种职能,可见“记”对于新闻记者何等重要!

古今中外,许多在写作上有成就的作家,都很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果戈理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和警句谚语记到这个笔记本里。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果戈理拿出笔,往笔记本上抄写起来。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写。他的朋友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后来,果戈理在创作一篇小说时用到了这份菜单。果戈理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这段话对于新闻记者同样适用。

许多著名记者都把自己记录伟大事件的笔记本看作无价之宝。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斯诺在我国西北的革命根据地采访,记下了十几本日记和笔记,拍摄了30个胶卷,还搜集了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他把这些宝贵资料藏在一个包里。1936年10月20日,斯诺安全地经过无人地带,到了东北军防线的后边。第二天,他借了一匹马,进了洛川,那里有一辆卡车在等待着他。一天以后,他到了西安府的鼓楼,请一名红军战士把他的包扔给他。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他的包不在卡车上了。他在红色根据地采访时的笔记本全都放在那个包里。原来,那辆卡车用麻袋装着东北军要修理的枪械,斯诺的那个包因为怕受到搜查也塞在一个麻袋里,被人卸在渭河以北的咸阳了。

天已经黑了,斯诺让司机到咸阳去找他的那个装有采访笔记本的小包。司机表示等第二天早晨再回去找。斯诺心里发急,感到第二天早晨太迟了,坚持要司机立即开车去寻找。斯诺在西安府一个朋友家里通宵没有合眼,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那包“无价之宝”。幸而,那只包找到了。假如斯诺的笔记本丢掉了,可以想见我们是不会看到世界著名的《西行漫记》的。

不过,新闻记者的笔记本不同于作家的笔记本。作家的笔记本里主要是储藏以后写作时所需要的生活素材;新闻记者的笔记本里主要是现在就要用的东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曾经这样描述过记者的笔记本:

“你见过记者的笔记本没有?它们是些杂乱无章的短句,土造的速记,互不连贯的字词、名字,记者席上同伴们说的俏皮话,午餐约会的日期,随便写上的东西,关于某人的领带或表情的描写,以及写得很大的、看起来挺重要的数字,也许只不过是为了提醒记者下一次截稿时间。”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笔记本的特征是内容广泛,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记者笔记本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比较常用的笔记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消息来源手册》

每个记者都应该有一本自己工作范围内通用的《消息来源手册》,上面记着经常同自己保持联系的人的姓名、职务、通信地址、电话号码。譬如领导机关主要负责人姓名,各级政府调查研究室的负责人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经常向自己提供信息、线索的人的姓名等。《消息来源手册》可以帮助记者随时同新闻来源取得联系。

二、《理论学习笔记》

这种笔记是记者在学习经典著作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所做的摘录,写下的心得体会,以及通过学习初步明确的报道思想。这类笔记可以帮助记者正确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而抓住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理论学习笔记》记得多了,可以提高新闻敏感,让记者的头脑变成一架灵敏的“新闻雷达”,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捕捉到新鲜的、深刻的新闻主题。

三、《报道线索笔记》

在参加会议、听报告、阅读文件和典型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各类新闻线索,可以记在一个本子里。有的只记一句简洁的话,有的可以写出最感人的几件事,有的甚至可以写出标题或导语。这些线索并不一定都能变成稿子,但是它可以成为深入采访的向导,帮助我们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一个较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往往有“穷”“富”之分。有的记者手头有写不完的东西,有的记者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划分“穷记者”与“富记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记者手头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要使自己由“穷” 变 “富”, 就应该尽量多记一些“线索笔记”。

四、《采访笔记》

采访笔记应该包括被访问对象的谈话、新闻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神态、事件发生环境的真实记录;也应该写进记者对人、对事的第一眼印象和感想等等。采访笔记是记者写作的重要依据。

五、《采访札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到某些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启发,对生活事件有了新认识、新体验、新感受、新联想,可以把这些突然想到的东西记下来,这就叫作“采访札记”。这些“札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深化主题,而且有些“札记”可以直接用到所写的新闻通讯之中,使新闻报道增色。

六、《记者日记》

日记是一个人每日生活的真实记录。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新闻记者更应如此,因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使他们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新的感受。如果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始终坚持写日记,那么,他的笔就能记下时代的风雷。如果身为新闻记者而又不记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亲身经历的许多事情就有可能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