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南振中文集)
10417400000004

第4章 原序

当我阅读这本书稿的时候,从报纸上看到南振中同志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光荣称号,这消息既令人高兴,又发人深思。

1983年秋末冬初,我应聘从北京到重庆给四川省新闻干部进修班讲课,南振中同志已经讲完课回山东去了。人走了一个多月,影响却随处可见。我一进教学楼,便看到墙报上用醒目的大字写着南振中同志关于记者成才之路的精辟见解。学员们兴致勃勃地谈论这些见解,写了不少心得体会。他们自动组织起来,整理南振中同志的讲课录音,分头复写装订成册。夜深人静,大雾弥天,我翻阅一笔一画的复写稿,深深被感动了。它凝聚着南振中的心血和学员们的心意啊!透过茫茫夜雾,我仿佛看见南振中同志顶着大雪在沂蒙山崎岖小路上攀登,冒着暴雨在鲁西北泥泞的乡村土路上行走,盘着腿坐在土炕上和老农民拉家常,忍着困倦在招待所冷清的台灯下笔走龙蛇,度过新春佳节之夜。《鱼水新篇》《实践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女社员下地不再带针线笸箩了》《政策牵动故乡情》《从主宰到公仆》等在读者中颇有影响的报道,确是他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南振中同志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八月到新华社山东分社作记者,1983年开始任山东分社社长,今年

42岁,是目前新华社国内分社中最年轻的社长。他从一个不懂新闻工作的普通大学生,成长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奥秘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相信本书的读者是不难作出自己的答案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首先想到了人们常说的“树大根深”。我以为,从因果关系来说,也可以说“根深树大”,只有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大嘛!一个新闻工作者最怕扎不住根,像水上浮萍那样东飘西荡。现在,在有些记者中,存在着一种不好的倾向。他们不愿意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而是蜻蜓点水,浮在上层。采访农村的,不到田间、市场和农民家里,满足于在市、县机关看书面材料,在市、县招待所找人谈话。采访工厂的,不到车间、仓库、宿舍了解实际情况,而是往厂部办公室一坐,听听干部的介绍,拿走几份打印材料,就算“深入工厂”了。等而次之的,是只到上级机关,连工厂的门都不进,也自称“采访工厂”,照样写洋洋洒洒的报道。那样的报道,怎么能不肤浅呢?如果不解决不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问题,要想写出在广大群众中有影响的报道,无异于南辕而北辙!

新闻工作者的根要扎在哪里?要扎在人民群众的深厚土壤中。南振中同志的根,扎在沂蒙山农民群众中,扎在山东大地上,从人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根深叶茂,挺拔成材。

正因为他根扎得比较深,投身社会变革的大潮流之中,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新动向、新事物,在众说纷纭、矛盾重重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农业生产责任制到底姓“社”还是姓“资”的分歧相持不下的时候,他就旗帜鲜明地支持这场重大改革,写了一系列的调查报告,又夜以继日地写出《农业生产责任制》一书。

正因为他根扎得比较深,所以写出的报道质朴深刻,亲切自然,真实感人,老百姓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为群众喜闻乐见。

正因为他根扎得比较深,所以能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出发,打破“新闻八股”的框框,努力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正因为他根扎得比较深,所以当新华社总社调他参加全国性重大报道的时候,他能把基层和全局联系起来思索,把以小见大和以大观小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深刻地理解在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逐步学会在辽阔的地域范围内捕捉和表现重大的新闻主题。

正因为他根扎得比较深,所以当新华社总社派他访问南斯拉夫的时候,他能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将国外的情况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考虑,写出了一组针对性较强、引起国内读者共鸣的访南日记。

在人民群众中扎根,是记者成才的基础。栋梁之材是在深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我确信这是记者成才的一条重要规律。

徐占焜

1984年12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