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10429300000001

第1章 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到底怎么来的呢?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唐·卢仝《人日立春》

大家好,我是于丹。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节气很招人喜欢,冬去春来,立春了。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2月3号、4号或者5号,大约在农历的春节前后。立春节气过后,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复苏。我们还是从汉字说起,什么叫“立”呢?

“立”字的甲骨文字形,最下面那一横是地平线,像不像一个人站在地面上?所以它的本义就是站立,引申的意义有确立、建立、设立等。立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日子,表示春天正式来了。

再看“春”字,甲骨文的字形有点复杂,像不像一幅画?上面是什么呢?就是一株刚刚钻出地面的柔嫩的小草,写作“屮”(chè)。两个“屮”在一起,就是现在的草字头,写作“艹”,也是草木初生的样子,象征着地上毛茸茸的、刚刚发出来的小草。中国人对草本和木本的东西都抱有非常深的感情,因为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是大地给我们带来了生机,不仅有美好的景色,还能为我们提供饮食。

再往下看,除了上面的小草,旁边这个字是什么?是“屯”字。它也是个象形字,就像一株正在破土而出的子芽,你看这个弯曲的弧度像不像豆芽?所以《说文解字》里面就说,“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当然,“屯”在这里也作声符。除了“草”和“屯”,还有个什么字呢?还有个日头。也就是说,在阳光的照耀下,种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发芽,万物初生都得益于太阳。所以“春”字从草、从日、从屯,屯亦声。整个“春”字就像一幅大地回春图,阳气从地底萌发,阳光蒸腾着,种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而出。字形逐渐演化,到金文和小篆,分别写成这个样子:

这样一幅大地回春图,一定是带着生机和动力的。所以《说文解字》解释“春”是什么?“春者,推也。”有一种阳气蒸腾的强大力量推动它生长,它“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得时草生也。”也就是说草木是应着季候生长的,从立春以后不负春光、不负阳气,万物迅速生长。

看一看白居易写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草一开始刚没马蹄,到后来蓬蓬勃勃长出来了。当春天草木繁盛的时候,就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时,不仅仅是草本植物在生长,木本植物也都开花了。万物生春的那种烂漫,就是人们所喜欢的一派春光。人的心要迎合春天,什么叫“沐春风而思飞扬”呢?这个时候人开始生出梦想了,生出豪情了,往往喜欢喝点酒,中国人特别喜欢用“春”字做酒名。过去说酒酿出来以后是黄绿色的,这个颜色不就是春天的青草、芽尖的颜色吗?所以春色似酒。

在很早的时候,《诗经·豳风·七月》里面就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用这稻谷酿成了春酒,用这个春酒来求长寿。你看那个时候就酿春酒了。李白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追念善酿酒的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就算是到了地下黄泉,忘不了的事儿就是酿酒。这里的“老春”就是指酒。“老春”两个字多生动,它有那种蓬勃的劲道,又有那种掩盖不住的豪情。为什么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话。)?春天有半开到盛开的花,而人饮酒的时候有微醺到酩酊的情,春与酒之间是有这种关联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旧本题“元吴澄撰”。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始源于黄河流域。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按《礼记·月令》本无七十二候之说,早期相对完整的记载,首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说过:“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整个春天的开始,一个节气分三候,立春的十五天是哪三候呢?“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也就是说东风送暖,大地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这三候可以说是相当生动地概括了立春节气的特点。

立春节气不仅要迎来春风浩荡,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民俗节日。从皇室到民间都取个吉祥,毕竟一年伊始嘛,所以“打春”、“咬春”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俗话说的吃春饼,就是“咬春”。民间的老百姓有各种时令小吃,你看烙出来热气腾腾的春饼,里边有卷豆芽的、卷鸡蛋的、卷黄瓜木耳的、卷韭菜的,卷各式各样的菜,咬一口,春天的生机通过饮食就能够让人精神一振。过去生活不好的时候,民间过个节总要吃点好东西,它既表示对节日的重视,同时也是对人的一份犒赏。

汉代的农书《四民月令》(《四民月令》,东汉崔寔著。该书以农业生产以及商业经营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推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里面说过,立春要“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春天吃什么味道的东西?一说是“春吃芽”,各种新枝嫩叶的芽。另外呢,东汉的时候,应劭的《风俗通义》(《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著。汉代民俗著作。该书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并加上了作者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里面就说,春天要吃点味道重的辛辣菜。过去立春要吃的“五辛菜”是什么?葱、姜、蒜、韭菜、香菜,都是味道很重,咱们现在多用作调味品。古时候很多人家卷春饼都是要吃这些东西的,要借着自然的新鲜生气,促一促人的精神,排一排五脏六腑里的陈旧晦气。还有一点,五辛这个“辛”既是味道的意思,也谐音“新旧”的“新”,一切都是新鲜的,这不是讨个好口彩嘛!

这一天还要“打春”。你说打春天的哪儿呢?其实是打春天的牛,叫“鞭春牛”。当然不是真牛,是用陶土之类的东西做出来的象形的牛,肚子里边塞满了五谷。大家捶呀打呀,用这么一个仪式,打烂它那个肚子,其实就跟扑满罐似的,稀里哗啦,五谷流淌,大家捡谷穗、捡各式各样的粮食放回到自个儿家谷仓,寓意新年仓满钵满,粮足家富。这个时候还没有春耕,所以“鞭春牛”也是开始要春耕了。

正月初七是个好日子,立春也是好日子,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年正好赶上初七那天立春,不由得兴发感慨,写下这样的诗句:“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出自卢仝《人日立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民间还把这天叫作“人日节”或“人胜节”。)春去春来,过了那么多的春天,似乎是有无限的年华。可是人生有限,在属于自己的春天,一定要让自己长大成人。什么叫“克己”?就是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如果你在人日立春之时,有这样的一种觉悟,一切还来得及。诗人愧对过去蹉跎的岁月,而今幡然悔悟,发誓说我要洗心革面,我的面容要像窗外的梅花一样焕然一新,来迎接一年的新面貌。大家看,春天来了,我们感觉到岁时的更迭、心愿的更替,感觉到大地上万物蓬勃,人开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让去年的一切归零,无论它是遗憾的,还是欢喜的。那些遗憾的东西即使再感叹,也来不及了。那些欢喜的东西,再眷恋,它也留在了过去的年光里。一切要从今天开始。在大地上阳气涌动的时候,让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希望像破土而出的小草一样开始生长吧。只要我们耕耘,就一定会有收成。我们今天能不能做到“颜与梅花俱自新”呢?给自己一个新的心愿,给自己一个新的容颜,那才真是不辜负这叫“立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