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10429300000002

第2章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大家都熟悉杜甫的名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想想这样的小雨一般是在什么时候?立春过后,大地回暖,万物生长。接下来就要下雨了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今天咱们就看看雨水这个节气。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新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太阳到达了黄经330度,雨水节气就到了。这时候,冰雪开始融化,降雪减少,雨夹雪多了起来,也就是说降水量在回暖的天气里逐渐增多了。谚语说得好,“雨水节,雨水代替雪。”你看雨水、谷雨、小雪、大雪,都是反映降雨(雪)量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也就是说春天将至,万物萌动,加上水生木这样一个规律,所以立春以后,自然就该下雨了。冬去春来,这是一个节候变化,倒不见得这一天就一定下雨。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自然界的天气现象,我们熟悉的“雨”字有什么认识。

“雨”的甲骨文有意思吧?这真是造字者的智慧。上面这一横表示天,也可以指云层,雨不都是从云里下来的吗?你看这底下的象形多生动,点点滴滴,就是从天而降的雨水。这雨点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的排得挺整齐,有的参差不齐,像不像素描的画?将下雨的景象描摹下来,哗哗啦啦下大雨的场景,淅淅沥沥下小雨的场景,都在这里面了,让人一看就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到商代晚期,金文跟甲骨文相比,字形更规整了,甲骨文更像画,现在像字了吧?这一横底下的小雨点笔画有的拉长了,连接起来成了一笔。到小篆的时候,就演化成今天的“雨”字了。

小篆和甲骨文、金文相比,能够看出结构上发生了一点变化。上边那一横,当然还是表示天,是那个云层。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嘛,那么底下的这个冂(jiōng),兜住的就是积雨云。《说文解字》解释说:“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间也。”一横像天,中间的这个门框呢,像云,霝(líng),就是现在“零落”的“零”,表示雨零零落落降下来。“水霝其间”,水从天空的云层之间哗哗啦啦下来了。《孟子·梁惠王上》里面就有对下雨情景的描写,“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看这三个字用得多好,都是三点水,“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所有的禾苗“浡然而兴”,所以古人有智慧,对天时、对农作物,他们有太多太多生动的形容词。我们看见天上出现厚厚的云层,哗啦啦下大雨的时候,那些禾苗就喝着天上的雨水茂密地生长起来,农民的喜悦也就在这里。

这个“雨”字,表示雨雪从天而降的时候用作名词,读作yǔ。我们读的诗文里,读作yǔ的很多。比如《诗经·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从东山回来,满天小雨雾蒙蒙的。

当然它也可用作动词,表示雨水降落的过程,读作yù。比如说《诗经·小雅·大田》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老天爷下雨吧,好去灌溉我主人家的公田,顺带着再浇浇我们这些农奴家里的私田。《韩非子·说难》里边也说“天雨墙坏”,雨哗啦啦在浇着,墙就坏了。还有中学课本里贾谊的《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如果失了天时还不下雨的话,老百姓就狼狈了,生活就没保障了。这里边的“雨”就是动词。后来又引申开来,从天上往下像雨一样哗啦啦落下来的都叫下雨。你看《淮南子》(《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诸家思想,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里仓颉作书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小米像雨一样从天上哗啦啦降下来了,这仓颉造字了不起,惊天地泣鬼神。这里“雨”也读作yù。

后来,“雨”动词的功能逐渐消解了。到中古以后,主要都用作名词了。诗歌里最喜欢歌颂的雨是什么时候的雨?就是现在还很稀罕的春雨。你看咱们开头说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就是懂事的雨,知道该它来的时候,如约而至。

韩愈的《初春小雨》,是小孩子都会背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你想想,人喜欢这个雨喜欢到什么份上?形容它的那种滋润,把干涸了一个冬天寒冷的大地滋润的呀,用了一个“酥”,人心里边那点酥酥痒痒的喜悦,也就随着天降春雨滋润起来了吧。当然再大一点的雨,像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期待雨润鲜花的美景了。苏轼写过一阕词:“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苏轼《如梦令·有寄》。)我们发现用的这个量词好,叫作“一犁春雨”。过去的诗人都是很了解农耕的,春天人们喜欢雨,并不是为了写诗抒情,而是因为在春雨中开始犁地,将会有收成、有希望。雨露降临滋润万物,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比喻,形容对人的熏陶、教育也像春雨一样,这就叫春风化雨。

《孟子·尽心上》里,“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第一种就是“有如时雨化之者”,然后是“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这五者,是“君子之所以教也”。说白了,君子教化别人的方式,第一种是要像及时雨滋润大地那样,别人有需求,你就来了。有的时候,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听教化?是因为他心里没需求,甚至他是抵触的。只有被人期待的时候,那个雨才叫及时雨,这才是君子的教育方式。

了解了“雨”字的造字原理以及演变过程以后,咱们回到节气里,看看雨水有什么特点。古人呢,对雨水的三候是这么概括的,“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什么叫“獭祭鱼”?最早是出在《礼记·月令》(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里,“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水獭是两栖动物,能在水里,也能在岸上。它最喜欢吃鱼,捕到的鱼多,它就把鱼都排列在岸上,就好像是陈列祭祀一样。所以古人就说,当你看到那个水獭把捕来的鱼一条条排列在岸上,好像“拜祭”的时候,就是春天真的来了。你想呀,冰块消融了,鱼才能浮出水面,水獭抓的鱼多了,它才能把鱼排在那儿。再过五天,知时节的大雁开始感觉到天越来越热,就要飞回到塞北。至于说草木萌动,这个最容易理解,春雨下得多了,草木随着地上的阳气蒸腾,开始抽嫩芽了,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就开始出现了吗?

雨水节气,民间有好多习俗。在四川,到了雨水的时候,女婿女儿要回娘家,由姑爷给岳父岳母送礼,比如说送藤椅,上面缠着长长的红带子,这叫接寿,就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当然这个时候还会送“罐罐肉”,用猪蹄跟大豆、海带等炖好了,用红纸、红绳封上,给老人家送去。父母养了女儿不容易,借此表示一下感谢和敬意。大家现在可能会说家里面吃个炖菜、吃个肉,如今都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但是你要想,在物质不那么发达的时候,人们是借着节气表示心意的,所以这个女儿女婿扛着椅子、端着罐子回一趟门。临走的时候,岳父岳母给什么?要回赠雨伞,让他们回去这一路上能遮风挡雨、平平安安。我挺喜欢过去这些老理儿,因为它代表着人们对节令的重视,代表人们对于亲人的一种在意和祝福。

那么我们今天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有句话叫春捂秋冻,虽然说开始下雨了,但现在外面还是挺凉的,一早一晚还是不能脱棉衣的。俗话说得好,“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人想要平稳度过季节的转换,春天还得捂着点。雨水前后北方的冷空气活动还是挺频繁的,有的时候碰上寒凉天气,还真是雨夹雪一场一场的,你看这个词多美,叫“梨花雪”。阳气生发,冷热交替的时候,咱们老说“二八月乱穿衣”,能注意一点保暖的话,就能远离伤风感冒。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里边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也就是说春天万物都复苏了,人应该稍晚一点睡,但是要早起,经常到户外运动,别大跑大跳,要缓缓散步,让自己能够跟上天时调养身心。咱们现在一到春天就防流感,流感这东西越来越厉害了,还出现很多我们以前没见过的病菌。其实按中医的说法,任何一个季节更迭的时候,人都应该要顺应天时,让自己的整个机体跟着季节的变化有一次新的生发。也许这些老理儿里面藏着的就是中国人的科学。

当然,春天也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季节。随着雨润万物,寒冷的天气逐渐远离,春风拂面,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们心里是不是开始有一些酥酥的愿望、一些美美的风景,随着我们张开的眼睛,逐渐都被唤醒了呢?干涸了一冬天,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神经、我们的皮肤似乎都太干燥了。那么雨水来了,让雨水滋养一切吧,大地开花了,我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能开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