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释迦牟尼
10497500000001

第1章 佛陀的身世

诞生于王族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于2600多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经他的弟子和信徒们记述流传下来的。由于他的身份和出生年代久远,本书对各种渠道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尽量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他的生平事迹。

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

父亲净饭王年轻有为、勤政爱民,他治理的国家物阜民丰。王后摩耶夫人,端庄漂亮、性情贤淑。但是可惜的是他们已近中年,却膝下无子。摩耶夫人屡次请求国王以后嗣为重,再多娶一些妃嫔,但是国王都拒绝了。

就这样,摩耶夫人直到40岁还没有孩子。一天晚上,她梦见一位仪表堂堂的人骑着一头白象从天而降,自右肋进入了她的腹中。摩耶夫人惊醒后,把梦里的情形告诉了净饭王,净饭王也感觉很诧异。奇怪的是,从此摩耶夫人不再像以往那样,天天为后嗣问题担忧、发愁。她经常独自一个人静坐在林间或湖畔沉思,心情也变得平和、宁静了许多。

慢慢地,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了些变化,经御医诊断,摩耶夫人已经怀有身孕。获此消息,净饭王欣喜异常,多年来积压在心头的郁闷扫空了,心情变得很开朗。

不知不觉九个多月过去了,即将临产的摩耶夫人请求净饭王准许她照习俗回娘家去生产,净饭王便亲自率领侍女们护送她前往。一行人走到国都郊外的蓝毗尼花园,决定休息一会儿。

就在休息的时候,摩耶夫人在一株苍翠的无忧树下生下了王子。母子平安,摩耶夫人神态安详,没有痛苦。不仅如此,太子诞生时,天空格外光明,百花开放,百鸟齐鸣。太子生下后,自己走了七步,还高举右手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没过多久,一位苦行仙人求见净饭王。他是远离爱执、常入禅定的智者,他发现太子生得极好的相貌,便说这位太子不会执著物欲,贪享富贵,将来一定会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他有能让世间的愚痴众生消除烦恼和蒙障的能力,他能参悟诸佛大法,用最高的真理教化人间,他是未来的大觉者。

最后这位智者又欷歔感叹道:“我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很遗憾不能亲自聆听佛陀法语了。”

听了这番话,净饭王忧喜参半。

文武双全

太子出生后的第五天,净饭王请了许多权威学者一起商量给太子取名。最后根据太子诞生时所出现的种种稀有瑞相,便决定取名为——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的意思是,具备了一切德行。

很不幸的是,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母亲摩耶夫人便去世了。从此悉达多太子便由姨母(摩耶夫人的胞妹)摩诃波阇波提(或称波提夫人)抚养。除了姨母的关爱,净饭王还派了许多宫女轮流伺候,陪他玩耍。后来摩诃波阇波提做了净饭王的王妃,又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难陀。

悉达多太子七岁那年,父王聘请名师为他讲课。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哲学方面的四部《吠陀》,就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四部根本圣典。雅利安族最初住在印度西北时,对日月风云、水火山川等自然现象很崇拜,他们相信有神灵,便对其祈祷现世幸福。崇拜的神灵,从自然界的物体开始,逐渐相信他们有道德性质,并能对人间施以赏罚,所以便逐渐产生了一些赞颂神灵和祈祷祭祀的诗歌,这些东西汇集成了四部宝典,即《吠陀》。

还有科学方面的“五明”,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是各个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都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也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部《吠陀》为内明。

不到五年,聪明的太子就精通了五明、四吠陀的学问。连被聘来教书的学者们都佩服他的智慧,承认自己已无法再继续做太子的老师而纷纷请求离开。

12岁时,悉达多太子又开始练习武术。在当时,印度分为许多国家,竞相争霸。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虽然地位崇高,但邻近的若干强国个个对其虎视眈眈。净饭王一心想把聪明的悉达多太子训练成文武双全的英明之主,他内心也期盼悉达多太子能够成为未来统一全印度的明君。

一次,净饭王召集众多族人子弟举办武技竞赛。悉达多的堂弟提婆达多一箭便射穿了三鼓,太子的弟弟难陀也射穿了三鼓,四周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轮到悉达多太子时,他拿起弓,看了一眼,转头对侍从说:“这支弓不够强,快去把祖传的宝弓拿来。”

侍从便把宝弓拿过来,太子接过来试了试,搭上箭,瞄准目标射出去,一下子居然穿过了七鼓。周围欢声雷动,对太子赞赏不已,净饭王更是欣喜异常。

太子臂力惊人,各种兵器都是一学便会,并很快能纯熟精通。

忧郁的太子

当时的印度,也就是3000年前的印度,等级划分特别明显,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两大阶层,征服者间还分为贵族和平民;被征服者就是被压迫、受歧视的奴隶。

征服者的最高阶级是“婆罗门”,他们是古印度司祭祀的宗教徒。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权益和地位,把社会上的人分为四个阶级,而列为第一的就是他们自己。

第二个阶级是“刹帝利”。他们与婆罗门同样是被尊敬的王族,他们所处领地内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他们所有的。

第三个阶级是“吠舍”,也就是农工商阶级。他们终年劳动,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处处受婆罗门和刹帝利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敢反抗。

第四个阶级是“首陀罗”。这是最低下的一个阶级,在婆罗门看来,他们天生就是卑贱的人。在《摩奴法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假若首陀罗以轻侮的言语提及再生的人,那就要砍断他们的舌头;如果说出了再生人的名或姓,那就用烧红的铁铣插进他们的口中;假若他们不接受婆罗门的指示,国王有权命人将热油灌入他们的耳里或口中。

由此可见,这一阶层的人的生活是何等的悲惨与不幸!

悉达多太子就出生在这么一个阶级悬殊的社会里。他自己虽然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从不愿意用权势压迫别人,他自幼就具有慈悲、平等的博爱心肠。

身处王宫,他过着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如此养尊处优的日子,谁不羡慕?但是悉达多太子不但不因此感到快乐,反而心生厌烦,终日郁郁寡欢。其实,悉达多太子的闷闷不乐,倒不是对周围事物有何不满。相反,正是因为自己身处宫内,奴仆如云,一呼百诺,他不理解人间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阶级悬殊?他总是无法忘记幼年时陪同父王去巡视农村时的情景。烈日当空,炙热如火,农民们汗流浃背地辛勤耕耘,面目黝黑,不能休息,而自己却乘坐华盖马车,悠闲自在,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他还看到田地里翻掘出来的泥土中有各类昆虫,它们被群鸟啄食,这种弱肉强食的惨状又是何等的残酷无情!他因目睹世间的不平和残酷而深感痛苦,这种愁绪郁积在他的心头,始终难以释怀。

而宫中的歌舞宴乐实在让他厌倦。一天,他请求父王准许他到城外去郊游。

只要是太子的请求,净饭王都会答应。他立刻命人清理街道,并严令:凡是太子经过的地方,不准有垂垂老者、呻吟病人、褴褛的乞丐和死者的尸骸。因为他知道太子爱惜民生,心地慈悲,恐他看见后心生感触。他又暗中吩咐跟随太子出游的臣属,密切注意太子的脸色,太子的一言一行都得详细向他报告。

驾车的御者名叫车匿。他驾驶着豪华的马车,后面一大群随从跟着,浩浩荡荡地出了王宫。街道两旁早已布满了绸缎帐幔,百姓们伫候道旁,争相目睹王子的风采。当马车经过时,他们齐声欢呼,太子也频频微笑答礼。

太子一行人走出都城不久,坐在车上的太子忽然看见了远处的一个佝偻老人,他拄着拐杖蹒跚前行,一副衰弱疲惫的样子。太子感觉很奇怪,就问车匿说:“你看那个人,须发皆白,弯腰驼背,颤巍巍的样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他生来如此,还是后来才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车匿听太子这么一问,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实话实说,会引起太子的伤感,但是身为奴仆,他又不敢欺骗主人。

太子又催问:“车匿,你怎么不说话?我问你,那个人是生来如此,还是后来才变成这样的?”

“太子,我不敢用假话欺骗您。前面那个佝偻走路的是一位老人,他须发都白了,皮肤干瘪,牙齿也掉光了,而且耳聋眼花,记忆力衰退,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如今全身是病,步履蹒跚,不拄拐杖便会跌倒。人到了老年,就只有痛苦,极少乐趣。

“他当初刚生下来的时候,一样是健康的婴儿。逐渐成长,由天真活泼、逗人喜爱的孩童长成大人,受欲望驱使,为了名利奔波劳碌,到头还是落得这副景象!”

太子听了这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接着问道:“是他一个人会老,还是所有的人都会老呢?”

车匿索性坦白地向太子禀告说:“衰老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不论贫富贵贱,这是权势或金钱所不能改变的。”

太子一时陷入了沉思,他心想:衰老可以毁坏我们的身体,眼前的健壮就好比是一瞬间的美梦。世间的事事物物,时时刻刻都在变迁,人人如此,毫无例外,这怎能不让人悲伤呢?太子感叹世事无常,再也无心游览,便命车匿驾车回宫。

回到宫中,太子面对巍峨的宫殿、满桌的山珍海味、赏心悦目的歌舞,反而感觉更加寂寞空虚。老之将至的念头时时在脑际萦绕,于是他终日深锁双眉。

净饭王为让太子散心,便让部下小心伺候着太子外出。太子率随从来到郊外,看见路旁躺着一个垂死的病人,骨瘦如柴,腹大如鼓,还在不断地呻吟。他问车匿说:“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

车匿不敢隐瞒,据实回答:“他生病了。人一旦生起病来,就会很痛苦,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呻吟。”

“车匿,是他一个人生病,还是人人都会生病?”

“太子,世上的人,没病的时候,可以朝夕寻欢作乐,一旦生病了,就是这般痛苦。只要是人,总会生病,不论贫富贵贱,谁都避免不了。”

太子听他这么一说,又是一阵伤感袭上心头,他自忖:“人生竟是如此的痛苦!芸芸众生终生愚痴,只顾拼命追求那种不实的欢乐,却不知老之将至,疾病会随时来临。”于是命令车匿驾车回宫。

净饭王看到太子一行人这么快就回城,很诧异,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逐一盘问随从太子出游的人,问到车匿时,车匿不敢隐瞒,据实禀告,受到了净饭王的严厉斥责。

为了让太子高兴,净饭王煞费苦心征集了许多歌舞美女,终日陪伴在太子左右,希望借声色之娱消除太子的忧虑,但是依然看不到太子舒展愁眉。净饭王千方百计地想看到太子的欢颜,他曾亲自出城巡视,相中了一处花木茂密的园林,立即命人布置,重修道路,把附近打扫干净。另外又挑选了许多姿色秀丽、善解人意的侍女随同伺候,然后催促太子再度出游。

太子不敢拒绝父王的一番心意,便率领随从再次来到郊外。半路上,他忽然看到几个人抬着一具棺木,还有人跟在后面,低头饮泣,面容悲戚。太子从没见过这种场面,不解地问车匿:“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棺木里躺着个死人,要抬到墓地去埋葬;后面跟着的是他的家人,因为要从此永别,不再见面,所以心里很哀痛。”

“什么叫死人?”

“一个人生了病或者年纪大了,衰老了,身体的各种机能便会损坏,到时候呼吸会停止,筋肉会僵硬,一切意识就全都消失了,再也不能活动。再过些时候,身体会腐烂,就只剩下一堆白骨。死是每个人的结局,即便权势再大,钱财再多,都避免不了如此结局,死亡无人能够替代。人死后,一切的名利、恩爱全得抛弃了,什么也带不走。”

“车匿,真的每个人都会如此吗?”

“有生就有死,这是必然现象,谁都不能避免。”

太子曾经看过生病和衰老的痛苦,如今又听说了人难免一死,死后,生前的一切全得抛弃,这是多么悲惨凄凉啊!为什么人们都意识不到世事无常,还要拼命追求名利、日日夜夜耽于逸乐呢?

父王的苦心

太子的表现,净饭王看在眼里,便回想起了智者的预言。他害怕太子会兴起出家的念头,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在悉达多太子17岁那年,给他选了美丽娴雅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耶输陀罗公主是邻国拘利城主善觉王的长女,她气质高雅,面貌姣好,犹如天女下凡,把她嫁给文武超群、仪表堂堂的太子,在人们看来这简直是天作之合。

净饭王还招来知名的建筑工匠,营建春、夏、秋、冬四时宫殿,让太子住在里面没有寒来暑往的感觉。至于美酒佳肴、歌舞美女等,更是随时供应。净饭王想,这样总可以让年轻的太子断了出家之念了吧!

太子与耶输陀罗公主结婚后,倒也非常恩爱,没多久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罗睺罗。

这时候,净饭王更加安心了。他想,悉达多已经为人之父了,就如他对太子的爱一样,太子也会同样爱他的孩子,从而放弃出家的想法。

一天,太子又随同车匿外出回来。他们回到父王为他布置的园林,花木扶疏,流水淙淙,好一片幽美景色。不光如此,还有许多冶艳的侍女们等候在那儿,她们看见太子,便簇拥着他走到一棵浓荫的大树下,让太子舒适地坐在躺椅上,这些绝代美女使尽温柔解数,想要博得太子的欢心。

其实这都是净饭王苦心安排的。年老的国王希望这位文武双全的太子能够继承王位,治理迦毗罗卫国,进而成为统一印度的圣君。他对太子有如此高的期望,当然不能让他有出家的念头。在世俗人的眼光看来,任何人都难逃美色的诱惑。所以净饭王暗中吩咐心腹大臣,挑选了众多国色天香的佳丽,想要太子动心。

太子坐定后,眼看这些艳丽美女环绕左右,莺声燕语,而他此时想的是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会一天天地接近衰老和死亡,眼前的这批红粉佳丽转瞬间便会成为鸡皮鹤发的老妪,那里还有美艳动人之处?我们来到人间,都免不了老、病、死的过程,想到这些,太子感觉悲哀。如果人们终日浑浑噩噩,沉溺于五欲中,只知追逐爱欲、享乐,这与无知的禽兽有什么不同?让人感叹的是人们还把这短暂的现象视为永恒,看做真实,还如此愚昧地执著于此。世间就是一个苦海,是积聚老、病、死的大苦海,愚蠢的人们,沉溺在苦海里不能自拔,是多么可怜呀!

这样想着,太子内心愁闷悲切,眼前的轻歌曼舞、美酒佳人根本不能让他欢乐,反而更增加了几许忧伤。

太子总是闷闷不乐,净饭王看在眼里,很是焦急。他已经费尽心机,但收效不大,不知如何是好了。净饭王除了用美酒佳人、轻歌曼舞来取悦太子,还挑选了很多俊美聪明的贵族子弟来陪伴太子。他训练他们应对的礼仪,叮嘱他们要顺从太子的意思,凡事要投其所好,尽量地迎合他。父王的一番刻意安排,真是煞费苦心啊!

受沙门点化

一天,太子偕同这些贵族少年去郊外游玩,他把这批少年支使到一边,自己独坐在一株阎浮树下沉思,他所见过的老、病、死的惨状一一浮现在脑际。人生短暂,变幻无常,但是却没人能明白这生死、起灭无常的转变道理,只知终日拼命追求。人们都看得到别人的老、病、死,也知道恐怖,但是却不去想自己生命的短暂,依然为名利而执著,为不真实的娱乐戕害身体,这真是悲哀呀!他已看穿世间就是个苦海,不能再像一般人那样随着时间浮沉,他要战胜这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要征服可怕的老、病、死,不能眼看着世人永远受苦,要求得解脱大道,拯救这些沉溺在五欲苦海中的人们。

这时,恰巧有个修行者经过他面前,太子站起身迎上前去,恭敬地问道:“请问你是什么人?为什么你的穿着跟一般人不同?”

“我是出家的沙门(梵语,就是出家修道的人),为求解脱而出家的。如今我没有了家庭的束缚,我远离了老、病、死的苦恼,我企求不生不灭、众生平等的境地。我现在隐居在寂静的山林里,远离尘嚣,断绝了世间的名、利、财、色欲望,我的心目中没有美丑、好恶之分,因为我已消除了自我观念。别人遇到的苦难,我感同身受,所以会尽力去解救他,但是没有追求回报的心理。”沙门滔滔不绝地说。

太子听罢,满心欢喜。因为他也有远离欲念,寻求解脱之道的想法,他也有救度众生的宏愿,只是不知该如何去做,幸好今天遇到了这位沙门,可以向他请教一番。于是他抬起头想要讨教一些问题,谁知他抬头一看,已不见了沙门的踪影。太子认为这一定是佛化身沙门来点化他的,于是心里便有了一个无可改变的决定。

太子回到宫中,立刻去见了净饭王,恳切地禀告说:“父王,我已领悟到,这个世界就是老、病、死的积聚和连续,不论是贫富贵贱,谁都不能避免。虽然相聚时有欢乐,但终究还是要别离的。我希望能求取解脱人生苦海之道,恳求父王准许我出家吧。”

这让净饭王吃惊不小,他所担忧的事终于发生了,但他没想到会来得如此突然。老国王愁容满面,颤巍巍地扶着太子的肩膀说:“儿呀!你年纪还轻,怎么会有这个念头?何况,世间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可怕。即使有痛苦,但也有欢乐,怎么能断然把它形容成苦海呢?

“再说,即使你想要出家学道,至少要等到像我这样的年纪再去呀。因为这个国家需要你来治理,你怎么忍心舍弃年迈的父亲、抛开治国的重任毅然离去呢?这于情于理是说不过去的呀!你暂时先把这个念头打消吧,想要出家,就等你的孩子长大,能够继承王位掌理国政时再去,希望你慎重考虑一下。”

“父王的一番心意,我都知道,我也不想做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如果我的四个心愿能够得到满足,我就可以考虑不出家。”

“哪四个心愿?你倒是说说看!”净饭王似乎看到了一线转机,所以迫不及待地追问。

“第一,没有疾病。第二,不会衰老。第三,不会死亡。第四,任何事物都不损不灭。”

“孩子!你怎么会说出这种话?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最有财富的人,也无法用权势和金钱去换取青春常驻、永不衰老!这番话如果让别人听了,还以为你浅薄无知呢!好了,不要多说了,我现在就把王位让给你,你就专心治理国政吧。”

“父王,没人能够满足我这四个心愿,那就请父王答应让我出家求道,让我自己去成就这四个愿望吧!父王啊!世间有合必有离,有聚必有散,这是谁都懂的道理。人生百年,终不免一死。但是令人感叹的是,芸芸众生却不知珍惜这短暂的生命,终日追逐那些不真实的、短暂的、庸俗的、自私的、戕害身体的享乐。人受五欲所迷惑,做了它的奴隶而不自知,实在可悲可悯!我们为什么不在合理的生活中寻求解脱呢?”

这时,净饭王已看出太子心意坚决,无法改变,而自己年已老迈,又急需有人接替王位。他便吩咐心腹大臣们轮番去劝说,同时又增选美女、歌伎,仍然寄希望用声色之娱来改变太子离宫出走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