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释迦牟尼
10497500000002

第2章 去意已决

骑马离宫

一天夜里,太子辗转难眠,想到花园里散散心。他走出寝宫经过大厅时,看到那些通宵歌舞的美女们都因太疲倦了而倒头昏睡。这些美女有的脂粉脱落、头发散乱;有的衣衫不整;有的流着口水,鼾声如雷;还有的张着嘴磨牙,总之丑态百出,丝毫看不见平日里的美感。看到这种情景,太子不禁深深叹了口气。什么风华绝代,什么国色天香,一切都是那么虚假!我不能再犹豫,要赶紧去寻求解脱。

太子主意已定,便轻轻地走到了耶输陀罗的房间里,深深地看了一眼正在熟睡的耶输陀罗夫人和罗睺罗,然后把车匿叫醒。

“车匿,去把我的白马犍陟牵来。”

车匿揉揉惺忪睡眼,低声问:“太子,深更半夜,您要到哪里去?”

“我要出城,去饮甘露的泉水,那里有不死之乡。”

车匿不敢违抗命令,但还是劝谏:“太子,夜深露重,可能会着凉,明天再走不行吗?”

“车匿,你不必多说了,快去把马牵来,快!”

车匿只好遵命而去。不一会儿,健壮的犍陟被牵来了。

太子抚摸着马背说:“父王当初骑着你,往来于千军万马,终于战胜强敌。如今我要靠你带我到有甘露的不死之乡,犍陟,我们这就出发吧!”

说罢,太子跨上马背,车匿跟在后面,便悄悄地离开王宫,出城去了。这时,一弯新月斜挂在天空,静静的原野中,只有他们主仆二人。

天色微明,两人走了一程,来到一座山下,打听到山上茂密的森林里,有个名叫跋伽的人在苦修。

但见那山高林密,天上白云悠悠,鸟鸣啁啾,溪涧流水潺潺,这里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俗念顿时消除。太子不胜欢喜,立刻下了马,诚挚恳切地对车匿说:“车匿,你一直忠心不二地跟随着我,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如今我们不得不分离了,你骑着犍陟回城去吧,我要独自向真实光明的大道迈去。”

太子随即脱下衣服,换上袈裟,并且把随身佩戴的璎珞宝物都交给车匿说:“这是我经常佩戴的东西,送给你留做纪念吧。”

忠仆车匿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太子把头上戴的宝冠拿下来交给车匿,说:“把这个给父王。请转告父王,我为了从世间苦的根源——生、老、病、死中解脱,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要舍弃自身的安乐来修行学道。人不能沉溺在五欲中,因为一切忧愁苦恼均来自五欲。就说我吧,如果继承了王位,一时的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但是这些能够久远常存吗?到头来,不还是要离我而去?眼前的享乐早已埋下了痛苦的根源,想到这些,还有什么快乐可言?看看那些为人父母的人,在世时,拼命挣钱,自己舍不得吃用,一旦撒手西归,什么也带不走,大笔财富留给子孙,反而耽误了他们一生,这不是一个矛盾的循环吗?

“我能够毅然地舍弃这种世俗的欲望,不是为了寻求永久不变的真理,是想趁着现在还年轻体健的时候,去探索真理,免得年老时后悔。一定要替我转告父王,让他体谅我的这番心意。请父王保重身体,不要因我出家而悲伤。有聚必有散,别离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才要寻求解脱之道。如果能够解脱,才能永久地没有别离,车匿,你懂吗?”

“太子,您让我牵马出来时,我就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但是又不敢违抗您的命令。有些话,我本不该讲,也不敢讲,如今见您心意如此坚决,再也忍不住了。太子,您这样一走,为什么不想想您年迈的父王?还有一直抚养您成人的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她为您付出了多少辛劳啊,您难道不想着报答她吗?还有迦毗罗卫国人民对您的殷切期望,您忍心对所有的一切弃之不顾吗?

“您让我独自回城,想您过去待我如此宽厚仁慈,我怎么能放心把您留在这荒郊野外,风餐露宿呢?再说了,我又有何颜面一个人回去见国王、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和耶输陀罗公主呢?

“太子,您心地如此慈悲,见到龙钟老人,会为他叹息;看到病人,会关切忧伤。对别人尚且如此同情怜悯,难道就忍心把自己的亲人舍弃不顾吗?太子,我求求您,还是回城去吧!”

“车匿,为了我,你竟如此痛苦。但是我这也是想要摆脱这种痛苦,寻求解脱之道啊!你看,每到黄昏,倦鸟归林,第二天清晨,又要去觅食。那山顶的白云,远看云山相接,过不了多久,却又要飘离远去。人生聚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聚合的‘假相’,即是众苦之源。短暂的恩爱情仇就如一场春梦,世间事都是如此,又岂止你我而已!

“再说说树木,春天萌发新芽,然后逐渐枝叶茂盛,一到秋霜,枝叶便渐次凋落,进入严冬后便成了一株枯木。同在一枝的树叶,也避免不了聚散离合,何况是人呢?

“车匿,我就是为了要超越老、病、死的大海,解救众生的烦恼痛苦,才出家学道的。有朝一日目的达到后,我会回城的。否则,我就在这山林之间终老。你收起悲哀的心情,赶快回城去吧!”

太子刚说完,便拔出佩戴在车匿身上的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以示决心,同时言语温和地安慰悲切的车匿,劝他即刻同城,然后安详地向林中走去。车匿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只好噙着眼泪望着太子的背影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密林深处。

在当时的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家长制度。身为家长的男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人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学生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拜师学习,为了将来之用;第二个时期是住家期,就是结婚、教育子女、执行家长的任务,完成社会责任;第三个阶段是林栖期,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自己则进入老年,就会放弃世俗欲望,离开世俗生活,出家到山林间静修;第四个时期是游行期,这个时期是在林栖期间,如果感觉自己死期将至,就动身到各地去游历,以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时期。

净饭王打算在悉达多成年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出家,去过林栖生活。他原以为悉达多太子已经结婚生子,就会逐渐喜爱世俗的生活乐趣,到时候自己也可以安心退隐。当然,除了在林栖期出家的人以外,还有一种与年龄无关的出家,那就是一些研究哲学思想,希望能够参透人生及宇宙根本原理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出家,这种出家人被称为修拉摩拿(俗称仙人)。净饭王担心的就是悉达多太子去做修拉摩拿。

众人挽留

车匿泪流满面,没精打采地牵着犍陟返回王城。就连日行千里的良驹也好像因主人的离开而伤心难过,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太子出走的消息传开以后,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年迈的净饭王几乎茶饭不思,听说车匿已经回宫,便赶紧招来询问。

“你跟随太子私自出宫,现在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回来?”

“禀告大王,太子命我跟随出宫,我不敢违抗。我们到了一座高山下,听说山上有苦行林,太子便摘下宝冠、璎珞,脱下衣服,换上袈裟,一心要去访仙学道。我曾苦口相劝,无奈太子心意坚定,最后他用宝剑割下头发,以示决心。我怎么哀求都没用,只好独自回来向您禀报。我没能把太子劝回来,罪该万死,愿意接受大王的处置。”

说完,车匿便把太子的宝冠、衣物和头发等一一呈于净饭王。净饭王睹物伤情,昏厥了过去,群臣赶忙招来御医急救。这时,后宫的摩诃波阇波提王后和耶输陀罗王妃也赶过来探听消息。她们也早知道太子有出家学道的想法,但是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突然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欲绝!

一个是自幼把太子抚养长大,视同己出的姨妈;一个是结婚不久并生下王孙的爱妻,这分离如同死别。她们想到太子将以尊贵之身,行走在荆棘坎坷的道路中,在林间的石块上坐卧,受饥饿、寒冷等苦难,就如利剑穿心般痛苦。这种打击对她们是何等的残酷。

车匿是太子的忠仆,虽没能劝回太子,但他已尽心力,所以不便对他太过责备。现在大家认为最好的计划是根据车匿的汇报,派人去找太子,并设法把他劝回来。

两位贴心大臣自告奋勇,愿意亲自去劝说太子,并且表示他们有把握把太子请回城。

净饭王转悲为喜,命他们赶快出发,回来后,会重重赏他们。

两位大臣带着一批随从立刻离开王城向苦行林进发。打听过后,他们知道了悉达多太子的确切去处,满心欢喜,便马不停蹄地赶去。他们一边赶路,一边沿途打听,终于在半路上遇见了太子。太子虽然已除去华服身披袈裟,但是慈祥庄严的面貌,一眼就能认出来,大臣和侍从们赶紧下马行礼。

一位大臣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说:“太子,自从您离开王宫后,国王和王后都悲恸欲绝。听闻车匿的叙述,国王一度昏厥过去,现在仍然夜不成眠,食不知味,终日忧伤悲泣。眼看着国王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我们做臣下的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但又无法劝慰。除非太子能够回心转意,否则年迈的国王怕会不久于人世。

“耶输陀罗王妃更是整天以泪洗面,幼小的罗睺罗王孙虽不懂事,但是他总是抱着王妃哭喊着要父亲。这种情景实在令人心酸。请您念及人世间所有的亲情,不要让国王、王后和王妃母子失望,立即返回王城吧!”

两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声泪俱下地苦苦劝慰,他们接下来又宣读了净饭王给太子的信函:“悉达多,我一早便知道你有求道以解脱世间痛苦的心愿,你能有这种仁慈善良的心愿,我很欣慰。但是修行不一定非得去深山幽谷里不可,在家孝顺父母,也是修行。世间广大,到处都可以修行。你说你要救度众生,但是你怎么能忘记眼前最需要你救度的人——你年迈的双亲、年轻的王妃,以及幼小的罗睺罗,还有迦毗罗卫国所有的百姓们!他们听说你出宫后,一个个都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终日。

“你再想想看,为什么不先救度忧伤过度的双亲、恩爱的王妃、幼小的王孙,还有殷殷盼望的举国百姓呢?置父母妻儿于不顾,能算是慈悲吗?

“悉达多,一想起你要居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里,整天与毒蛇猛兽为伍,受狂风暴雨、雷电冰霜的侵袭,我的心就如同刀割!

“悉达多,真正的大法,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丛林中去才能获得。我可以在王宫花园里为你开辟一个幽静修行的地方,等你治理国事几十年,罗睺罗长大成人,可以继承王位掌理国政时,你把政事交给他,然后再一心去修行,这不是很好吗?”

太子聆听了父王的旨意后,神色庄严地对两位大臣说:

我了解父王的忧伤,割断恩爱亲情固然痛苦,但是生、老、病、死更恐怖,所以我要早早寻求解脱,这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世间的人都执著于现在,因为人们都讨厌死亡,对生命无限眷恋。尽管如此,人终究难免一死,所以我必须去寻求解脱之道。

贤德的大臣们,我听到父王和母后的悲伤、焦急,也是肝肠寸断,痛彻肺腑!但仔细想来,就算我回去,也只是一瞬间的梦缘而已,到头来,我们还是要分离。

生是喜,灭是悲,聚是乐,离是苦。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源,因为相聚总会分离。既然如此,何不随缘任其去留?

如果能够彻底了解这些只是暂时的虚假和合,那世间就没有什么可悲的事情了!离开暂时相处的亲属,还有更多亲属;离不开暂时的亲属,那未来的亲属也得不到,因为会合分离、分离会合原本就是悲哀的连续罢了!

人生下来就被五欲所役使,如果没有生,就可以不死,人好像就是为死而生,为死而受役使。现在我视富贵如浮云,弃王位如敝屣,我不想被这虚假不实的名位所束缚,因为那样我会终生害怕死神的来临,时时刻刻忧愁苦恼。我不想顺应世俗而与真理相违,那样我会更愚昧可怜!

我住在雕栏玉砌的宫殿里,感到有一种无常之火在炙烤着我;吃着山珍海味,却认为它是隐藏着五欲的毒药。清澈的莲池中藏有毒虫,显赫的名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以前就有一些圣明君主,见不得国家危难和人民痛苦,然后以怜悯之心去修行,希望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可见帝王治国安民远不及修行快乐。我宁愿去山林里吃蔬果野草,与禽兽为伍,也不想回王宫。我要从五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去过那种清净的山林生活。如果放弃修行,跟着你们回去,等于又要被爱执所缚,增加我的愁苦。

缅怀以往的先贤,他们为正法舍俗出家,不把名利给养放在眼里,而以金刚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毅然脱去华服换上法衣去过山林生活。我已经看到了生、老、病、死的可怕,所以放弃五欲的王宫生活。你们劝我回去,岂不是要把我推进火坑?

在王宫也可以修行,但是我想告诉你们,身处愚痴与迷妄中,绝不可能悟出解脱之道。解脱是生在寂静的地方。帝王的权威生活与寂静的解脱世界相反,动与静如水火不相容。想要寻求解脱,就必须要离开帝王的生活;拥有王者的权势,就不能企求解脱的妙境,两者不能并存。

两位大臣听了太子的一番宏论,道理已经说得很清楚,内心也很佩服,但是因为王命在身,完不成任务,该如何向国王复命交差?一时之间,他们不知如何是好。

大家沉默了好长时间,一位大臣又对太子说:

太子,以求道的立场来讲,您的这番话是很有道理。但是,请您想想,国王现在已风烛残年,您就不能尽孝心,顺从他的心意,等他百年之后,罗睺罗王孙长大成人后再出家学道吗?以您的聪明智慧,还没有看到更深层的道理,您只看到了“因”而没有顾及“果”,所以只是断然否定了现在而已。

有人认为有未来,有人认为没有未来,这有、无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那又怎么能否定现在的快乐呢?如果有未来的话,甘心享受未来的“果”也就罢了;如果没有未来,“无”不就是解脱了吗?

大地的坚硬、火的炙热、水的流动、风的吹拂,这是自然的物性,不管现在、未来都是如此,是不会变动的。这么看来,今生享乐,未来还不是享乐吗?您觉得老、病、死可怕,一心想求解脱,如果凭着我们的力量可以达到目的,简直是欺人之谈,哪里有这个可能?水能灭火,火能把水煮干,这样一方存一方亡,互相增减的情形是自然的天性,这些自性调和起来,就能促成万物的生存。

例如婴儿在母体中,先有躯干再有各种复杂的器官,然后出现精神感觉。这也是自性调和而成,并非人力所能左右,可见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不违背先祖的礼教,学习《摩奴宝典》,奉祀天神,就可以说是解脱了。这也是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解脱之法,再没有其他什么解脱之道了。

至于出家后再还俗,这不算什么罪过。过去菴婆梨王舍弃妻子眷属到苦行林去修行,后来又回国执政;离开国家苦修的罗摩王子,当他知道国家爆发动乱,马上返国施行王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诚意恳请您赶快回去继承王位,能让老国王安享余年,也算是您的一番孝心啊!

大臣言辞恳切、态度真挚,但是太子的金刚信念是没什么能撼动的。他以祥和、平静的语气说:

对于未来是否存在犹豫不定,只会徒增疑惑之心。我以为只要有清净之智修行,必能领悟出真理。至于那些理论,我实在不敢苟同。菴婆梨王和罗摩王子当初舍弃一切去修行,后来又回国沉溺于五欲之中,智者是不会这么做的。

我再度强调我的决心,即使雪山之顶没入大海,我的金刚信念,永劫不变。如果让我改变心意,还不如直接把我投入烈火化为灰烬算了,我绝不做反复不定的事。

他们眼见太子求道心切,意志坚决,也只好跪下拜过后,退了下去。大臣经过商讨,最后从随从人员中选出侨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十力沸伽、摩男俱利等五人伴随太子去学道。

坚拒劝诱

太子和大臣们分手后,渡过恒河,经过灵鹫山,来到了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城里人民看到来了一位相貌、风度不俗的沙门,心生景仰,都停下来围观。这时正在宫殿高处俯览城内景色的摩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王看见许多市民围着一个沙门,感到很惊奇,便招呼一个侍臣询问究竟。

侍臣恭敬地禀报:“听说那位沙门是释迦族的后裔,本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叫悉达多。他天生一副世间罕有的殊荣尊相,而且聪明过人,因一心求道,才不惜抛弃王位、割断恩爱入山修行,现在是路过我们王舍城。

“悉达多太子身穿破旧袈裟,沿途步行乞讨。只要有人给他食物,不管好坏食物他都会深深作揖谢过,等走到郊外的树林间再进食。吃完后,再以溪间的清泉漱口,然后闭目端坐以修习禅定。”

频毗娑罗王听后,心里对这位尊贵的太子很敬仰,同时又觉得好奇,所以很想亲自去看他,于是便吩咐属下准备车马,带了少数随从向郊外进发。他抵达森林,远远地就看见悉达多太子正闭目坐禅。他不敢惊动太子,便先下了马车,再悄悄地走向前去。他看见太子庄严的相貌好像那湛然不动的清水,确是不同凡俗。这时太子抬起头来,睁开双眼看着频毗娑罗王微笑答礼。

频毗娑罗王在太子身旁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诚恳和蔼地向悉达多太子说:“我知道你的身份,你就是即将继承王位的太子。我听说贵国人民对你这位德威兼俱、文武双全的王位继承人给予了很大期望,你这辈子的荣华富贵是享不尽的。另外你年纪轻轻,竟然能舍弃世间的权贵,放弃儿女私情,脱离历史悠久的光荣种族,穿着粗陋的袈裟,在这荒郊野外,终日乞讨一饭之施,在我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我想都想不通,你能告诉我吗?

“是不是你父王一直不肯让位与你,使你无法继承而心生怨怒,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了?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我愿意划出一半的国土给你治理。如果你不满足,把整个摩竭陀国让给你也可以。

“请相信,这是我的肺腑之言,绝无半点虚假。我是感动于你的威容德性,由你这样的人治理国政,一定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要人民生活幸福,我甘愿把王位让与你,你能理解我的心意吧?退一步说,如果你不愿平白受人恩惠,那我拨给你一支强悍的军队,你去征服另一个国家,然后在那里为王,怎么样?俗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须知时光不再,机会难逢啊!

“我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具有法、威、五欲这三宝。崇尚法律,有威严,那别人对你既尊敬又顺从。受人重视,无人怨恨或反抗,再懂得享受五欲的快乐,这样的人生充满情趣,快乐无常。

“如今你舍弃了威,远离了五欲,只求一个渺茫的法,只会让自己受苦,并无其他实际意义。人在少壮时候,就应该享受五欲之乐;中年时,要广储财富;老年之后再去求法,这才是正途。年轻时去求法,难免被欲望所坏。年轻人血气方刚、热情奔放,只有到了老年,才能心神稳定,意志坚定。当一切欲望都已衰退时,就能生出随顺乐法的心。这个道理,你应该懂得吧?

“我看你生得一副稀有的好相貌,断定你一定是个可以雄霸天下的人才,所以心生敬仰。希望你暂时放弃出家的念头,接受我至诚的劝告。”

听完频毗娑罗王的一番劝谏,悉达多太子对这位仁爱慈祥地国王恭敬地施礼,并且神色庄严地回答:

可敬的大王!如果一个人能不顾自身安危去救助别人的苦难,为了别人而毫不吝啬金钱或名位,这个人便是世间罕有的善人;如果紧守着财富、高位,专顾自己不顾别人,那到头来,终究会失去一切。

国家、王位是人间至宝,您居然毫不吝惜地愿意给我,如此厚意隆情,太让人感激了!我相信您是出于真诚之心,毫无半点虚假,但是这与我的心愿背道而驰,我必须详尽、坦白地向您禀告我的看法,希望您谅解。

父王本想让我马上继承王位,治理迦毗罗卫国,但是我想到的是老、病、死的可怕和痛苦,希望能消除这痛苦求得真正的解脱,所以才舍弃了王位和对家人的亲情断然离宫。决心既已下定,怎么能再回到五欲的深渊里去呢?我身在荒郊野外,不害怕毒蛇猛兽,不躲避风霜雨雪,唯独怕被这五欲所缚!

我一想到五欲之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就不由得战栗起来。五欲只能迷惑人们于一时,它终究是虚伪不实的东西,也是人们接近真理的最大障碍。

苦行者为了追求天界的快乐而在人间苦苦修行,可见天界的快乐也是招苦之因,何况人间这短暂的欢乐呢?恣情纵欲永无止境,只会增长人的贪念,永远难以满足。世间最可怕的是贪欲,但人们仍陷溺其中不能自拔,只有智慧超凡的人,才知道五欲之可畏。明白这个道理的智者,才不会招致痛苦。

历代帝王统领四海,权霸天下,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身边美女如云,库房里财宝如山。但他们却有一件事始终无法满足,那就是长生不老。试想,人的贪欲会有满足的时候吗?

尊贵的王位、广阔的领土、珍贵的珠宝、绝色的佳丽……这一切最容易招致怨憎和嫉妒。人与人间的钩心斗角,国与国间的战争不息,不都是为这些而引起的吗?世间的权势、财宝,在我看来,就如同臭不可闻的腐肉,但鸟类和群狗却争相竞食,并视为珍食佳肴呢!大王,承您美意要把国土分让给我,我只能有违您的隆情厚爱了!

世间那些追逐名利的愚痴之人很可怜,贪念攻心而终生受苦,一刻不得安乐。贪欲如同毒蟒,我不敢靠近,以免被它吞噬。既然我已经远离,怎么能再去接近它呢?请大王谅解。

苦行林中的苦行者一心贪求天界福乐,不惜把身体投入凉水、火焰中,或是坐在悬岩上修行,这种行径白白让身体受苦而毫无益处。当年阿修罗王的两位王子,在父王驾崩后,为争夺王位、财宝,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结果双双身亡,这不都是由于贪欲所致吗?

鱼儿因贪饵而上钩,野兽因贪食而落入陷阱,世间众生有多少都是为贪欲而身亡!饥则食,渴则饮,本来就是为了摆脱痛苦的,如果太执著,饮食过量,反而会让身体受害。

人世间的事,苦乐未定。就如同衣服,天冷可以御寒,天热又觉累赘;夏夜看月光清凉如水,严冬又感寒冷难耐。由此可见,人世间的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等八法,也不是常往不变的。

身居王位的人,沉于五欲之乐。舍弃王位,却有悠闲自在之乐,所以我舍欲念、断恩爱,身披袈裟,托钵乞食,过起了现在这种安逸自在的生活,免得将来堕入恶道。这样我能得到两个世界的安乐,甚至更多。

大家都劝我等老年后再出家,可是老年人体力已衰,再没有年轻人的雄心壮志,而且死神随时都会降临。我认为,求生灭之法,是不分少长老幼的。我远道而来,就是要求取真正的解脱之道。我听说有位智者叫阿罗逻迦兰仙人,我正要去向他求教。我非常感谢大王的厚爱,也希望您能善护百姓,布正法于大众,祝贵国风调雨顺,国祚绵长。

太子的一番话,让频毗娑罗王满心欢喜,赞叹不已。他合掌拜谢道:“您是我所见过的稀有的求道者,但愿您早日获得正法以遂心愿。到时候,可否先来度我?”

太子知道他是一位不凡的国王,于是恭敬地回答:“那是当然,我一定不负您的嘱咐。”

频毗娑罗王率领臣下作礼告退,太子也起身向频陀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