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海雅韵
10737400000008

第8章 朱泾:禅意安居 文化小镇

朱泾镇位于金山区北部,为上海浦南地区重镇,历史悠久。据《金山县志》记载,朱泾建镇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被公认为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朱泾镇因河道得名,古代水资源充裕,为金山县城的所在地。“船子诗意禅,宜居落照湾”。这个千年小镇,深受东林寺和船子和尚传道影响,佛教底蕴深厚,空灵而安居。

东林文化禅意浓

朱泾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朱泾河道密布,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唐代便已建镇,元时置专管贸易、税收的大盈务。明清时期,手工纺织业盛极一时,为松江府纺织业中心的重要生产地和集散地之一,闻名海内外。民国时,米粮业和酒酱业则颇具规模。新中国建立后,这里还曾是金山县、金山区政府的所在地。

朱泾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东林寺。东林寺始建于元至大元年,原名观音堂,后改名为东林禅寺。700多年来,因兵燹、火灾、战乱几度倾毁,又几度重建。2007年9月,重修并扩建的东林寺以重现元代古刹特点的雄姿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东林寺是一座耀眼的山体奇观: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山佛一气,佛山一体。新修的东林寺还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高约20余米的世界最高的佛门、高达34米的世界最高的室内佛像以及世界最高的景泰蓝善财童子。

除了东林寺,朱泾镇内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吴松棂宅和孙旭初宅是区级不可移动文物,朱氏古船舫遗址是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另有二十几处全国普查文物点。目前城镇的格局仍具有旧时风貌,市河两岸的街区以老建筑为主,其中以孙旭初宅为代表的西洋建筑,是上海建筑与西洋建筑融合的典型作品,有较强的观赏性。

水天落照成一景

“落照湾”是朱泾的另一雅号,是这片土地的独特名片。“船子诗意禅,宜居落照湾”。据记载,朱泾镇有古迹落照湾,该湾水域面积很大,是泖湖的组成部分。清乾隆《金山县志·古迹》记载:落照湾,在朱泾,昔人自府城望落日于此。华亭府是元至元十四年设置的,翌年改名松江府。由此可知,直至元代,松江人尚能站在府城看到朱泾附近是一片水汪汪的日落景象。其实,整个朱泾地区在远古时原是一片水域,后经过数百年的逐渐演变和朱泾人民的辛勤劳动才成为陆地。

最早的落照湾源于一个大湖湾。千年前,朱泾有个三泖湖,三泖湖的前身叫东江,东江是一条从太湖流过朱泾的大河。当时的朱泾水资源相当丰富,到处是河流、湖泊,水生动植物也很多,人们可以“靠水吃水”。水利交通之便极大地促进了朱泾的发展。元代时,其水域还非常宽阔,可以形成“水天落照”的美景。明代以后,“三泖”加速湮塞,至清嘉庆年间已淤为洼地。经过先人围地挡潮,把小圩连起来筑成大圩,加以利用。

船子和尚度弟子

唐代,中国佛教初祖达摩第十代弟子,诗僧船子来到朱泾。壮观的自然风景区落照湾与钓滩,是船子和尚重要的传道场所。在朱泾,这位唐代高僧有一日与夹山善会禅师相遇,两人一问一答,言语投机。船子和尚高兴地说:“钩尽江波,金鳞始迟”,遂传授生平佛理心得,后覆舟自殁于朱泾西林寺旁河中。这种奇特而高深的佛教传播方式,引起了佛界与文学界的震动。事情传开后,无数仰慕、崇拜船子的文人墨客、高僧名士纷纷来到朱泾寻找他的踪迹,千年来,始终没有间断。

船子和尚节操高洁,度量不群,他飘然一舟,随缘度世,后覆舟而逝。后人在朱泾法忍教寺建有船子和尚殿,也称船子道场。《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续高僧传》中都有他的小传。他著有《拔棹歌》39首,《法苑珠林》和《艺林伐山》诸书引有他的歌词,并集有《船子机缘诗》一卷。船子和尚的诗句类似于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父词》,内容多吟咏渔夫生活而寓以释家玄理。

花灯艺术 冠绝江南

在民情风俗方面,朱泾花灯尤为著名,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考证,自唐代开始,勤劳智慧的朱泾人民就发明制作出传统花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被定为赏花灯之期,各街市、村院都准备放灯,集市店铺也出售各式花灯,形成灯市。每年农历七月半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人们纷纷在市河里扎白莲船,放莲花灯。每年清明节、七月半、十月初一举办“赛城隍”迎神赛会,周边各集镇居民纷纷前来走亲访友,既燃香祈福,又荡船赏灯,“赛城隍”成为江南水乡一道盛典。

朱泾花灯会,又称莲花灯会,俗称“赛城隍”。每年四时六节,要举行祭祖、天灯会、迎神灯会、漂河灯等隆重的花灯盛会,并逐渐演变成“朱泾花灯会”,有扎灯、挂灯、送灯、舞灯、赏灯、游灯、出灯、猜灯等系列活动。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扩展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至明末清初,朱泾花灯之盛,冠绝江南,名震天下。

现在,花灯艺术正成为朱泾当地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朱泾花灯从传统老艺人手里薪火相传,已经普及到了各个村居,整个地区花灯文化氛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