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10755300000002

第2章 一版前言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采访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全国新闻奖和第1—17届“中国新闻奖”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采访写作,对于打造新闻精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于是将这些规律简要概括编著为《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书中向读者一一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书中的文章,曾先后在全国十多家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现应读者要求结集成书出版,目的在于借以丰富我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帮助记者(通讯员)、编辑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提高新闻采写技能,以便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来奉献给受众,满足受众对新闻精品的需求。

本书是《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一书的姊妹篇,前者是就某一篇中国新闻奖精品的采写特点而言,后者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中国新闻奖精品形成过程所写。

由于书中的内容涉及新闻采访和写作两大学科,有的文章在谈采访时,又谈到写作;有的在谈写作中,又说到记者修养;还有的文章在论述时为了论述深刻,既列举了消息中的事例,又选取了通讯中的例子。故书中的分类,只能是个大概的。另外,还有几篇文章,虽不是直接谈新闻精品采写,但与此有关联,故也收入本书内。这是阅读本书时,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本书中涉及的新闻二字我还要做点说明。从新闻学来讲,新闻二字是指对新发生或新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体裁来说,它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解释,即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每天发表的消息,不包括通讯、特写等其他报道体裁。因此,新闻也叫消息,消息也称新闻。另一种是广义的解释,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每天发表的各种新闻体裁与新闻报道的总称。本书谈到新闻二字的含义,除标明消息、通讯写作外,其余都是指后一种解释,即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

还有,书中的内容,是联系当时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应获奖精品的采写特点及经验所写,虽不像教科书那样具有系统性,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及示范、可学、管用的作用。因此,本书是培训记者(通讯员)编辑的辅助教材,是从事新闻教学与科研人员值得一读的参考书,也是新闻院校学生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愿大家喜欢它。

当本书付梓之际,我要首先感谢两位新闻学泰斗。一位是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教授,他在92岁高龄,又不幸跌跤生病、神经受损病休之时,还应我之求,为本书题词。另一位是我国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他也已是80多岁高龄的大师,在为新闻史教材繁忙审稿之中,也应我之求,抽出宝贵的时间来为本书题词,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给作者以极大的鼓励,让人永远铭记。他们二位新闻界前辈,真可谓是菩萨心肠,“有求必应”,诲人不倦,让人敬仰。

借本书出版之机,我要衷心感谢曾刊登过书中文章的《当代传播》《新闻实践》《新闻爱好者》《传媒观察》《新闻与写作》等新闻传播核心期刊的编辑同仁,因为本书的集成,也包含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还要感谢新闻界从事新闻学研究的同行,因为本书中也吸取了他们不少的研究成果。最后需要感谢的是新华出版社新闻图书编辑室的黄春峰主任和王纪林编辑,他们为出版本书付出了辛勤劳动。

由于本书是作者近十年陆续写出的文章集成的,书中诸文的体裁有异,题材不同,写作时间有先有后,撰写时为了说明问题和讲清道理,有的论点、看法、个别事例及引文难免有重复。为了保存稿件因岁月留下的印记,现在出版时,不再进行修改,敬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

刘保全

2008年春于北京高校

望京花园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