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10755300000003

第3章 怎样发现新闻

——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作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我很赞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潘堂林社长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的观点:“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这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大艺术家罗丹也曾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编辑鲍勃·福尔斯曼曾撰文说得更直接:“笔下功夫不强仍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这是经验之谈。

在报社的编辑部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除了跑会议、领导活动的时政记者外,多数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每天都在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等电话,有的眼巴巴地等着主任分派任务,有的等着“捡漏”——时政记者跑不过来的动态活动,有的在外报里找观点,在本地找例子,有的在网上扒新闻,有的一筹莫展……新闻线索在哪里?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从反常现象中去发现新闻。国外新闻界有个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过去我们一直批判这种观点。如果换个角度,从新闻的特性来说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切违背常规的、反常的、与众不同的事件,本身就是新闻,有时还可能是好新闻,对此千万不能麻木不仁,否则将与新闻失之交臂。

以第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的作品《全国药交会开幕式变成了“闭幕式”》一稿为例,在全国药交会开幕当天,记者前往现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开幕式会场来宾稀稀拉拉,一些主要业务交易场所和前几天爆满的宾馆、饭店也冷清下来的反常现象。是什么原因呢?职业的敏感驱使记者顺藤摸瓜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最后了解到: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不再按部就班地等待大会的安排,而是纷纷提前到会做起了生意。到大会开幕时,成交额已达10亿元,大部分代表已“打道回府”,从而挖掘出“药交会开幕式成了闭幕式”这一新闻中的新闻。文中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重大主题:发展商品经济不能按部就班搞花架子,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篇消息见报后,一些到会的客户争相传阅当天的报纸;湖北一家药厂的业务员打电话告诉记者:他按时间表到会,却没有接到大业务,开头很纳闷,看了当天的报道后,“茅塞顿开”。他说报纸给上了“一堂课”。可见,这篇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据一些业务部门的同志介绍,自“南京药交会”后,人们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以至后来的各类交易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依靠两条腿去发现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的活动场所不应在报社的办公室、资料室,而应该在社会上,应把功夫下在两条腿上,放在“跑”上。记者对自己所负责的战线“横要跑到边,纵要跑到底”。所谓“横到边”,是指记者采访的面要宽,到机关要深入到机关的各职能科室;所谓“纵到底”是指到工厂的要深入到车间、班组,到商业的要到门店柜台,到农业的要深入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到军营的要深入到连、排、班。记者深入一步,新闻就冒出一批,“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方面的新闻佳作很多,可以说,绝大多数新闻佳作都是记者依靠两条腿去发现而采写成的。这里仅以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走进卢氏土坯房》系列报道一稿为例,据“申报资料”介绍,河南日报总编辑亲自带队,组成精干的采访队伍,在卢氏县进行了多天的深入采访,从县委大院到深山农户,从干部到农民,从街道到乡村,记者终于发现了卢氏县土坯房的大量鲜活和生动的素材,最终写出了这篇既受到读者欢迎又受到评审专家青睐的新闻佳作。参与采写这篇通讯的记者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记者用两条腿跑出来的新闻。”这是经验之谈。

到开会的现场去发现新闻。对会议新闻很多人不愿看,其实对于一个优秀记者来说,会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新闻资源的宝藏”。读者反感会议新闻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会议报道充斥版面,会议报道程式化、标题口号化、内容原则化、领导排名多;二是会议新闻大话、空话、套话多,可读性差。真正事关领导变动、国计民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计、老百姓利益相关等内容的会议新闻,读者关注度是非常高的。

利用“会议资源”进行的新闻报道有很多种:①对会议本身进行报道;②抓住会议中涉及群众或为群众所关心的内容进行报道;③对会场内外发生的“衍生新闻”进行报道;④从会议文件或领导讲话中获取的新闻线索进行报道;⑤对会上出台的政策进行解读式报道等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第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第17届消息二等奖作品)。《“院士崇拜”不可过度》(第16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安全会上睡着了》(第14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百万奖励赠给下岗工友》(第13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等。都是记者到开会的现场发现的新闻佳作。

到各种节气节日中去发现新闻。中国的节气节日很多,如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环保日、节水日、粮食日、预防艾滋病日等,立春、夏至、白露、冬至等节气,这类报道虽属“应景报道”,从发现新闻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类新闻由于日期固定,如果在节日来临之前搞好策划,创新思维,选好题材,是可以挖出很多与之相关联的新闻来的,对此不容小觑。

以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作品《中国人过中国节》一稿为例,据“申报资料”介绍,2003年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长沙街头玫瑰价格猛涨,很多人彻夜狂欢;2月15日是元宵节,街头平静地亮起红灯笼。中西节日的对垒让人深思,联想到近些年来洋节的泛滥,传统节日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正在淡化,作者通过分析判断,认为洋节充其量不过是商家的节日,是炒出来的,无法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落地生根;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捍卫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媒体的职责。于是,在2月15日夜,作者一气呵成写出《中国人过中国节》一文。文章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针对当前洋节泛滥、人们盲目跟风的现状,发出了“中国人过中国节”的强音,立意新颖、高远。联系到当年5月发生的“端午节”被别国抢注的风波,文章的警示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国内多家网站予以转载。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简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合乎国情的倡导,有眼光,也有胆量,导向正确及时,是在‘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之类洋节之风不断扑面而来的时候,向国人提了个醒,难得!”

从广交朋友与别人聊天中去发现新闻。记者应是善于交友、与人聊天的能手。有经验的记者,总是善于广交朋友并从与别人聊天中去发现新闻。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一稿为例,记者在饭桌闲聊时获悉,湖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楚才杯”作文比赛中,很多孩子把逼他们培优的妈妈塑造成“母老虎”“河东狮吼”形象。后经调查统计,发现有3000名小考生在作文中“妖魔化”妈妈。记者据此成文,并围绕“构造和谐母子关系”这个主题,展开报道。

由于报道主题涉及一个困扰众多家庭教育的难题,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关系到国家、民族和家庭的未来,故报道见报后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进行了转载和跟踪报道。报道还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并推出一系列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

还有第1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九寨沟抑制无限扩张》、《2200万元罚单开出9个月一文未到》等,都是记者从与别人聊天之中发现的新闻而写成的新闻佳作。

从社会热点中去发现新闻。社会的热点、难点本身就离群众近,群众的关注度高。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时时关注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找那些群众关心、领导关注、政府准备解决或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把握好度,把握好时机,选准突破口进行报道,本身就是很好的新闻。

以第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大屋陈乡“鸭官司”发人深思》一稿为例,这篇消息针对某些政府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这个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一个乡政府为了开现场会,违反生产规律,要农民推迟售鸭,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引发农民向政府索赔这样一件具体事件,揭露了形式主义的危害。这一典型的“市场原则与形式主义交火”的事件,对行政部门搞“花架子”、瞎指挥,具有强烈的警醒作用。这就是从社会热点中去发现新闻的典型一例。

到政策信息资源中去发现新闻。我们党委机关报的首要任务毫无疑问就是要宣传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主张、意图和中心工作。各级政府颁布的新政策、新法规,无疑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记者发现新闻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记者只要认真研究中央文件、有关部门出台的新政,就知道采访报道向哪儿使劲,就会明确到什么地方去抓新闻、去抓什么样的新闻。

开掘中央文件和中心工作这座“新闻富矿”的方式很多:从文件中找“题眼”、找典型进行报道;对文件中提过的线索进行寻踪报道;对文件中涉及群众关心的内容进行摘要报道;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进行分析解读报道;配合中心工作策划报道,等等。据此所发现的新闻多是重要新闻乃至高质量新闻。

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民航拟允许招募外籍飞行员》一稿为例,据“申报资料”介绍,记者在向民航总局官员了解有关飞行标准的一个政策文件时得到民航总局拟开禁招募外籍飞行员的消息,于是便进行深入采访。飞行员紧缺是制约我国民航发展的瓶颈,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我国民航业在录用飞行员标准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尤其适合向海外读者传达这一信息。后经多方联系,采访到民航总局官员以及奥凯航空老总及为其工作的外国飞行员,最后写成了这篇报道。由于报道反映的主题是: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仅使中国人民受益,也给世界带来很多机会,包括就业。因此,本文发表后被西方主要媒体转载,反响强烈。这就是到政策信息资源中去发现的一篇新闻佳作。

从比较中去发现新闻。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优与劣,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成绩与缺点,主流与支流,经验与教训等,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毛泽东同志生前一再指出:记者要养成分析的习惯,“记者要善于比较”。比较,是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常用方法。新闻就是和旧闻比较而言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主流和支流,成绩和缺点,先进和后进,经验和教训等,也都是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发现。增强新闻敏感,发现新闻,阐明主题思想,往往采用比较的办法。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有的事情,单独地去看并不能构成有价值的新闻,而如果记者运用“纵向”或“横向”进行比较,有价值的新闻便由此而产生。

以第18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二等奖作品《“拒绝”与“重奖”引发的思考》一稿为例,记者到唐山曹妃甸采访,“意外”得知曹妃甸拒绝巨额污染投资项目,记者马上联想到不久前张家口赤城县大张旗鼓地表彰10家污染大户的事,并将这两件事进行“横向”对比,拒绝与重奖形成强力反差,激发了记者深入采访、及时报道的热情,于是这篇获奖作品由此而诞生。由于报道抓住曹妃甸拒绝污染投资、赤城县授予污染企业为“明星企业”称号正反两个典型,在鲜明的对比中层层剖析,报道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运用逆向思维去发现新闻。所谓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就是与众人不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换位思考”“反过来想”“反过来看”。运用逆向思维去发现新闻的方法是:当别人头脑都发热时,自己的头脑要冷静;当大家都冷眼旁观时,自己要热情激荡;当大家都知道那是新闻时,你不要去凑热闹;当别人认为司空见惯没有新闻时,你最好琢磨着写一条新闻。只有这样,抓来的新闻才可能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才可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能高人一筹。

以第11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生态失衡给人们带来麻烦——蜂蝶无处觅,忙煞众果农》一稿为例,给果树进行人工授粉,这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以往在一些新闻传媒上,还介绍过人工授粉致富的经验,可唯独没有人从生态失衡给果农带来麻烦的角度去思考,没有想到从这个侧面去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本文作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运用逆向思维,既看到了别人看到的,更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

据介绍,作者在漫步梨园时,只闻到满园梨花的幽香,却听不到鸟儿的鸣唱,更看不到蜂蝶的倩影。于是遥想儿时,每当春季果树开花时节,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叫,无数蜂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那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水彩画啊!可眼前只有美丽芳香的花儿在开放,没有鸟类昆虫与之相伴。本应由蜂蝶昆虫传授花粉的任务,如今却要由人来完成。再看看传授花粉的果农,男女老少搬着梯子、凳子,手拿器具,在树丛花海中爬上爬下,多么辛苦。这时作者想道:这种反常现象不正是人们忽视生态环境,生物链遭到破坏造成的吗?于是,一篇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为主题的报道在脑子里形成。之后,作者又迅速采访了果农及农科所有关专家,使报道主题更加鲜明深刻,在新闻内容得到充实后,迅即奋笔疾书,一篇独家新闻由此诞生。报道刊出后,受到果农和当地农业部门的重视,他们决心吸取教训,今后要减少一般农药用量,大量推广生物农药,努力实现生态平衡。

从这篇获奖作品的采写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采写新闻,光有正向思维还不够,还需用逆向思维才能发现独家新闻。

从读者来信、来电、来访中去发现新闻。读者来信、来电、来访是读者向新闻单位反映情况与问题,提出批评、建议与要求的渠道之一。它体现了读者对报纸工作的关心和监督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是新闻单位与群众联系的标志之一。报社编辑部对读者的来信、来电、来访要认真对待,既可以将他们反映的情况和线索作为组织报道的依据,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意见加以刊登,还可以将有些意见转交有关部门处理。有经验的记者,常常通过这个渠道去发现新闻。

以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5万公斤鲜牛奶倒进农田》一稿为例,据“申报资料”介绍,4月25日,记者从一份热线电话记录中得知沙市农场奶农倒奶的事件后,便迅速赶往农场。在现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酸腐味,奶农们正把一桶桶豆腐脑似的变质牛奶倒进农田。记者与奶农促膝谈心,掌握他们在事件过程中的思想脉络。在基本了解事实后,并未满足于就事论事的报道,又先后对收购牛奶的力能达公司、宜昌喜旺公司,以及湖北农学院的专家和政府官员进行采访,同时对荆州市的奶制品市场进行了调查,力求查找倒奶的深层次社会经济原因,提出了帮助农民走有效供给之路的建议。报道于4月26日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武汉、河南、黑龙江的客商闻讯纷至沓来,不仅帮助沙市奶农解决了卖奶难题,而且在经济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过剩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如何做好有效供给”的大讨论,给众多农民和政府官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对稿件作出批示,众多新闻媒体进行了转载,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还有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潞城花三千万建了个“废厂”》、《2.3亿元国资6410万元就卖了》(第1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也都是记者从读者来信中发现线索后采写而成的新闻佳作。

从与通讯员联系中去发现新闻。在我国,有着在战争年代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沿袭下来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传统,因此,各地、各单位都有党委宣传部或专门从事新闻宣传报道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部门和人员,他们既给新闻媒体投稿,又给新闻媒体随时反映新闻信息,或提供新闻线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不少稿件,就是由通讯员来稿或向记者提供线索而采写成的。像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南沙耸起“数字礁堡”》(消息二等奖作品)、《溆浦16位选民联名要求审查代表议案》(消息二等奖作品)、《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通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从新闻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去发现新闻。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很多的,除了传统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外,还有互联网的渠道。这些渠道都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种信息,都会通过媒体这座立交桥向四处传播。因此,媒体不仅是公众不可离开须臾的信息中心,也是记者发现新闻的重要情报库。

具体说来,新闻报道中传播的各种信息,有利于记者耳聪目明:了解国内外大事,明白哪些是社会热点,哪些是问题焦点。而有时候,新闻报道本身也是一条新闻线索。比如:短消息中是否含有深度报道的价值?事实报道是否有评论的必要?一篇从A角度出发的报道,如果从B角度报道是否另有意义?异地的新闻现象或问题在本地是否也存在?个别现象是否普遍存在?……这些都是记者发现新闻的宝贵途径。

以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作品《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一稿为例,据“申报资料”介绍,因为向总理反映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而一举成名的熊德明,2004年踏上代理维权之路。一些媒介对她代理维权多有批评。本文作者在了解了事情前因后果之后,认为这是一条值得报道的新闻。于是,作品站在“三农”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高度,以流畅、充满对农民关爱的文笔,批评了一些舆论对农民自我维权的苛责。作者以论辩笔法,逐条批驳了针对熊德明的种种不当批评,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农民说话。文章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报社和作者,高度赞赏农民日报为农民说话的勇气,在一些舆论指责、挑剔熊德明时,农民日报和作者仗义执言,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