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伴的力量
11215400000003

第3章 宝贝,不怕

上幼儿园,对于孩子,乃至整个家庭,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为什么非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24小时温暖的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活呢?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愉快地开始幼儿园生活吧。

壮壮很小的时候就被贴了个“胆小”的标签。有人要抱他,他一定不肯,还会大哭;在外面参加活动,别的小朋友都奋力往台上冲,他却是打死也不会上台的;被人抢走了手上的玩具、食物,他也不会再抢回来……

一个胆小孩子该具备的“素质”,他是不是已经都有了?因此,当我决定刚过两岁就送他上幼儿园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老人的理由是:“他这么胆小,到幼儿园一定会被人欺负的!”我笑了:“他3岁再上,别的孩子难道就不会欺负他了?”

其实,我一直理解不了这种“欺负与被欺负”的意义,怎么就叫被欺负了呢?胆小就注定被欺负吗?何况,我压根儿就不认为我的儿子是个胆小鬼!他只是一个行为处事非常谨慎的孩子,而我们很容易就将“胆小”与“谨慎”混为一谈。

谨慎≠胆小

我不用担心儿子会贸然行动,因为他与“鲁莽”这个词几乎无缘,他总是先观察,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才出手。这也成为我敢于放手让他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原因之一,我只需提前告诉他,做这件事的危险是什么,他要当心什么就可以了。再加上他本身运动能力比较强,只要睁着眼睛就在“折腾”,也并未受过什么伤。

如果非要说谨慎就是胆小,那么,胆小是不是也有好处?看到电视里有拐卖儿童的新闻,一到公共场所,儿子就会自觉地牵着我的手,即使我的手被大包小包占上,他也会牵着我的衣服,总之,他不会让自己离开妈妈。坐在飞机上,他会提醒我系好安全带,所有跟安全相关的规则他都会一一遵守。

这样的“胆小”,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天性比较敏感的孩子,对新事物、新环境观察得比较细致,但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相对要慢一些。可是,这样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调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你儿子从不会大哭大闹,也不爱说话,但眼睛一刻也没闲着,可有心眼儿呢。”开始老师还以为他是个非常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让我们引导他开朗一些。我说:“等他适应了您再看,他属于慢热型。”果然,不出一个月,他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确信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知道在这个环境里该如何行为处事,便“原形毕露”,不仅变得活跃起来,还成了个小“话痨”。

虽然胆小不一定是天生的,但谨慎的性格却有先天成分。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来引导,否则,他就真的胆小了!

在儿子上幼儿园之前,因为家人总是认为他胆小,并且把这种焦虑担心直接在他面前表达出来,这样的心理暗示是最容易影响到孩子的,他很自觉地就把自己归到胆小那一类里去了。而且,这种影响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及时引导,将会长时间地延续下去,最后成为孩子身上的一个标签。我清楚地记得,儿子都四五岁了,有些事不敢做还理直气壮地给自己找理由:“我就是胆小嘛!”

好在幼儿园积极欢快的集体生活使他有了很大的改观。他喜欢跟小朋友玩,交了几个好朋友,每天放学都要一起玩一会儿。在这一群男孩子里,总有胆大的。有几个从一米高的台子上跳下来,只有我儿子是爬下来的——当然,他的个子也比较矮。但他也想尝试,几天之后,便跟着往下跳了。因为他用这几天的观察验证,跳下去的小朋友没有一个受伤的,而跟他个头差不多的小朋友也能跳。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孩子有些胆小时,先不要着急,也不要说“人家都敢,怎么就你不敢”之类的话,而应该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观察、去适应、去调整。这样的孩子一定要确认做一件事的危险系数。作为父母就应该事先告之,与他一起分析,让孩子说出他的担心,再帮他想一个避免危险的办法。经历的事情多了,孩子就会更有自信,知道很多事情都不会有太大危险,逐渐摆脱畏惧心理,胆子也就慢慢大起来了。现在儿子已经长成一名小小少年,谨慎发展成为稳重,基本已经没人说他胆小了。

害怕≠胆小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怕生人、怕黑、怕打雷闪电……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有位妈妈说,她儿子性格开朗活泼,胆子也很大,可是自从回老家看到村里的大黄狗后,突然变得特别胆小,一看到狗,他就一边说“不怕不怕”,一边使劲往后缩。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他还开始害怕水。从小喜欢玩水的他,到了泳池死活不肯下水。孩子怎么就突然变得这么胆小呢?

可能很多孩子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突然间开始怕某样东西,甚至提都不能提。

父母不要纠结于“害怕”“胆小”这些表象,懂得怕了,恰恰说明孩子在成长。随着智力的发展和记忆力的增强,孩子开始知道某些东西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胆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当认知和各方面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孩子能够客观地认识这一事物,或者有能力面对、处理与之相关的情况,就会慢慢摆脱恐惧,不再胆小了。

面对孩子的害怕,我们可以向他解释:“老家大黄狗很凶是因为它要帮着爷爷守门,对它不认识的人才会凶。我们小区的小狗就不太凶了,只要不去摸它们,远远地看,它们不会咬人的。”并且给他做示范,带着他远远地看小狗,孩子发现这样确实没有危险,他的恐惧会小很多。

以前敢做的事,现在不敢做了,是因为孩子懂得了这事的危险性。比如孩子开始怕水,可能是他在电视里看到了有人溺水的新闻。所以,孩子说害怕的时候,是真的害怕!那就不要勉强孩子,让他看到,游泳池里的其他小朋友,没有任何危险;先坐在池边,把脚伸到水里玩玩;在浅水区玩耍……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能克服对水的恐惧了。

千万不要看到孩子害怕就批评他胆小,要求他勇敢。想想我们自己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吧!那会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严重的时候你一定有过喘不过气、哆嗦、手脚冰凉等生理体验。为什么孩子害怕的时候就必须要勇敢呢?害怕又不是犯错,它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害怕的时候,他需要父母的帮助,而不是嘲笑或者蔑视,甚至批评。那样只会让他觉得害怕是不对的,但他又实在无法让自己不害怕,原本的恐惧心理又增添了更多的焦虑。

当孩子胆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让他把害怕的事说出来,小一点儿的孩子说不出来,还需要父母来“猜”——最近看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和他一一印证。找到了害怕的根源,最好别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呀!”而是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拉着他的小手、搂在怀里,帮助他分析、破解这个可怕的“家伙”。最后,我们要想办法帮孩子克服恐惧。确实想不出太好的办法,那就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和他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