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坤:刘君祖讲乾坤大智慧
11250400000001

第1章 自序:天上人间

《汉书·艺文志》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六艺”即“六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熏陶教化中国数千年。心神和乐、正言守礼、广听断事,为人生经世致用的恒常德行,皆源于《易经》所揭示推演的自然法则。《易》为群经之首,创作时代最早,影响也最大。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乃至医兵农卜各门技术,都不脱《易经》理气象数的深广范畴。

宋代之后,《四书》的重要性提升,成了知识分子必修的经典。其实,《四书》的根柢仍在五经。《中庸》《大学》原来只是《礼记》中的两篇,而《礼记》还只是“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之一,严格讲不算真正的礼经,传述发挥的性质居多。《论语》《孟子》为语录体,孔孟因机问答,往往说出结论而省略辩证的过程。学者欲探求其思想真相,必须深入研究《五经》,依经解经,依传解传,才能触类旁通,一以贯之。之所以如此,当然与孔子晚年专心编纂著述、垂教后世有关。所谓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修《春秋》,经过统合处理后,华夏古典思想已呈现崭新的风貌。孟子称孔子集大成,为圣之时者,相当精准掌握了经学的主旨与脉络。子思在《中庸》里总结其祖父的学问体系:“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也点出孔子思想既师法古圣先王,又仰观俯察天地自然,而更有许多创造发明。《易》为《五经》之源,自然法则包容涵摄处理人事的许多道理。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确为讲论中华学术非常重要的特色。

孔子晚年喜《易》,行止坐卧随时翻阅,将竹简翻破多次,这对他学思大成必有帮助。《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爻变所成的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息息相关,必须前后反复参照印证,才能通彻义理。《易》以乾、坤两卦居首,阴阳相交,刚柔互动,由此生出震、巽、坎、离、艮、兑六卦,并进而演变成其他六十二卦,称为父母卦,又是核心的核心。习《易》不知乾坤,茫然无所得;读经不知《易》,条理不能贯通;不通五经,无法真懂《四书》。由此看来,乾、坤两卦实为学习中华文化的基础与门槛,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易传》处处称“子曰”,为孔子习《易》通悟的宝贵心得。《说卦传》称:“乾,健也;坤,顺也。”刚健柔顺为乾坤的基本属性,散而为宇宙人生的万象大用,则如:“乾为天,为君,为父,为首,为龙为马为心,为金为玉为圜……坤为地,为众,为母,为腹,为牛为物,为文……”深悟其理,巧妙运用于人生的各个场域中,趋吉避凶,乃至开物成务,必有奇效。

《序卦传》乾先坤后,告诉我们开天辟地的自然秩序;《杂卦传》称“乾刚坤柔”,教我们善体善用以立身行事。《大象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人效法天地之道,努力不懈,敬业乐群,清华大学的校训典出于此。《彖传》赞叹:“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更是周严圆融,推演出宇宙最高的道理。《文言传》专论乾坤两卦的处事智慧,诚恳剀切,敦笃务实。《系辞传》首尾多章阐发乾、坤大义,生动精彩,令人寻味不尽。

本书依此架构,细讲详解乾、坤两卦的经传全文,帮助读者进入《易经》之门,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安身立命于波谲云诡的二十一世纪,精强气壮,福寿无疆。

刘君祖 自序于乙未年夏历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