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
11253100000004

第4章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于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其为相也,则无去无来。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其行;慈悲喜舍,四无量法运其心。方便之力难思,圆对之机多绪,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无得而称者,其唯大觉欤。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祯绝瑞,既日至而月书;贝牒灵文,亦时臻而岁洽。逾海越漠,献賝之礼备焉;架险航深,重译之辞罄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指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有学无学,志绝窥觎;二乘三乘,宁希听受。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普光法堂,爰敷寂灭之理。缅惟奥义,译在晋朝。时逾六代,年将四百。然圆(1)一部之典,才获三万余言,唯启半珠,未窥全宝。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文。粤以证圣元年,岁次乙未,月旅姑洗,朔惟戊申,以其十四日辛酉,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敬译斯经。遂得甘露流津,预梦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戌之辰。式开实相之门,还符一味之泽。以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缮写毕功。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顿教,普被于无穷;方广真诠(2),遐该于有识。岂谓后五百岁,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所冀阐扬沙界,宣畅尘区;并两曜而长悬,弥十方而永布。一窥宝偈,庆溢心灵;三复幽宗,喜盈身意。虽则无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然而(3)因言显言,方阐大千之义。辄申鄙作,爰题序云。

注释

(1)“圆”,大正本原无,今依明、宫本增之。

(2)“诠”,大正本原作“筌”,今依明本改之。

(3)“而”,大正本原无,今依明本增之。

【白话语译】

据闻:在宇宙造化之初,天地尚未分立之时,借由观察龟纹、龙麟以了解天象的意义,人类才开始有了文明。虽然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并历经七十二位君王,共同登临这个有待整饬的领域,但是又哪里能了解佛法无边的义理呢?

人们由于被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所迷惑,而轮回在六道之中;也因为被贪、嗔、痴、慢、疑五盖所覆盖纠缠,而沉溺、淹没在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三恶道之中。一直到了灵鹫山耸立在王舍城的西边,象征佛法的白象御驾东来,才有了解脱的希望。

智慧如太阳般的法王——佛陀,他已超越了地、水、火、风四大的境界,居于最尊贵的化境。他的教化范围包含铁围山之大,而时间历经了恒河沙劫之长。

尊贵的佛陀,以不生不灭为体,以无去无来为诸法的实相,以四念处、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为他的所行,以慈、悲、喜、舍四种无量法门来运转其心。方便而不可思议的教化力量,圆满地应对众生的无量根器,而混融广大的虚空以为其数量,这哪里是算数所能量计穷尽的呢?他能趋入像芥子那么微小的东西之内,其中的奥妙深秘,不是一般的名相、言词所可以述说的,也无人能与他相称,他就是伟大的觉者——佛陀。

我因为往昔以来所种下的善因,承蒙佛陀为我授记。在《大云经》中,有偈句先表彰了佛陀的授记之言;又《宝雨经》继之在后,有记载玉扆披祥的文记。再加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凡事毕恭毕敬的亲自参与,一切事情才得以宛如地平天成般的安排,并使国家清明、百姓安乐。殊胜吉祥的好瑞兆,如日月之象般接踵而来,而这部贝叶灵文的墨典《华严经》,到达之时亦刚好与预言的年岁吻合。在越过了广大的海洋、沙漠之后,献上了这部珍贵的礼物;并且经过了艰险深峻的过程,这部经终于重新翻译完毕。

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乃是诸佛甚深的秘密法藏、如来的体性大海。但是,读这部经的人,都不能得到要旨;想研究它的人,也几乎没有人能测知它的边际。无论是有学位还是无学位的小乘圣者,几乎都不能生起听闻这部《华严经》义理的志向;而二乘、三乘的行者,愿意听闻的也是少之又少。然而,最殊胜的一切种智,诸佛庄严的行迹,却是因为这部经典才能得以兴隆;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的愿行也是因此才得以圆满。这部经典的一句文辞之中,就包含了无边的法界;在一毫之中,便能安置诸佛的所有刹土,而且丝毫不会感到狭隘。首先,在摩竭陀国,开始兴起这个胜妙聚会的因缘,并在普光法堂内,敷陈甚深寂灭的法性义理。

回忆这部圣典的深奥义理,最先是在晋朝时期翻译的,已经历了六个朝代,大约有四百年之久了。但是这一部经典,总共才得到三万多字,使我们就好像只看到半颗明珠,无法窥见所有的宝藏。听说这部经的梵文本,原在于阗国,最近才迎请到中土,使我终得看见这百千句微妙的偈颂和十万字的正文。在证圣元年,岁次乙未,时值三月,朔日在戊申,并以其辛酉十四日之时,在大遍空寺,亲自颁受修正文字之职,恭敬地翻译此经;并在庚申日之晚有梦兆预示,后来得到了甘露流津的示现,经后延及壬戌日之辰时,并有降雨丰沛、滋润大地的吉兆,这真是启开了实相之法门,而且还能符合一味之法泽的因缘。

在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十月壬午朔月,己丑八日,缮写完毕,增添了法性大海的清净波澜,廓清了法界的疆域。大乘的圆顿教法,广大地加被了无穷的众生,方广经典的真义,应该有人能够了解了!哪里能够想到,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忽然奉了佛陀金口之言,在娑婆境土中,短暂之间便开启了龙宫珠函的华严奥秘。我所期望的,是这部经典能够阐扬到恒河沙般的世界中,宣扬至犹如微尘般的地方,和日月一般恒久地高悬在虚空之中,遍满十方,永远流布。也愿读者在窥见宝偈之后,吉庆溢满心灵,再三体会它幽微的宗旨,身心欢喜充盈。虽然无说、无开示,才符合不二法门的义理,但以文字的因缘显示,才能阐扬大千的义理啊!

以上是我所申述的卑微鄙作,顺便作为这一部经典的题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