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论语演义(一)
11253600000011

第11章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1.14)

白话试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上不求饱足华美,居住不求安逸舒适,对待事物敏锐知机而能说话谨慎,永远主动地向大德高手请教指正自己。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讲评

这一章是《学而篇》第十四章,夹在“有子曰”与“子贡曰”中间,是孔子的另一段话。

“无求”,不假外求,人到无求品自高,就像打麻将完全靠自摸。佛教八苦之“求不得苦”,求,太苦也!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且要“敏于事而慎于言”。“慎于言”比较好理解,讲话要审慎,尤其是公众人物,有些台面上的人物,常常是多言贾祸,讲话不恰当,容易造成坏的影响。

真心为“慎”,所谓的审慎不是过分小心,也不是保守,只要你真心想爱护一个人,自然就会审慎,不会随意乱讲话,以至于让被爱的对象受到伤害。如果真的了解人生,那就需要审慎,绝不能大而化之。

“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迁就,移樽就教。佛教讲要亲近“善知识”(梵语,意思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就是“就有道”,如果他是有道之士,我们就可以以他为榜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即“就有道而正焉”。这与《易经》蒙卦中的“童蒙求我”一样,一定要找真正的有道之士,只有他们才能“正”我们。

“可谓好学也已”,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认为的“好学”。这个“学”不一定是去学很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儒家确实很重视知行合一,“好学”所讲的都是实际行为,都是做事,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学习的“学”,觉悟的“觉”,效法的“效”,是朱熹所注重的。朱熹认为要学那些过来人的经验,要从好老师那里学,即“效”。“觉”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要开导出来,那才是透彻的学习。但孔子主张的这种“学”的精神,没有讲什么空洞理论,也没说你必须得去读尽天下书,而是学习怎么做人,掌握生活的智慧。

本则前面讲的是一般生活中的食与住,基本上满足就可以了,不要太刻意讲究。如果刻意讲究衣食住行,哪还有时间去认真地学习求道呢?对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要注意的是,不要误解,人的一日三餐还是要吃的,如果要挨饿才能显示学习精神,大家都去学颜回,很多人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吃够、吃饱,而是“饱足”,是指人刻意要求吃的品质。如什么地方有特别好吃的,尽量求其华美,以饱口腹之欲,那才叫“求饱”。孔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刻意追求吃得好,如果哪一餐很不错,有人请客,你也可以尽量吃,不是说故意不吃饱,或者故意不吃好的。有好吃的也吃,有美味也尽可以品尝,但是不要刻意去追求,因为我的用心不在这里,我是要谋道而不是谋食。谋食没有止境,如果组织一个饕餮团,专门找好吃的,把人生的很多心思浪费在这上面会很可惜。有什么吃什么,最好。“居无求安”,是指不一定要求住豪宅,有什么住什么即可。如果“食求饱,居求安”,人一辈子就会陷入无止境的物质逸乐。所以孔子提示我们对物质的要求完全可以看得很淡,即不要刻意排斥,也不用故意去追求,因为求一定有求而不得之苦,需要花太多的心力。的确如此,人一旦在饮食起居上做到了“无求”,就会省下很多心,主动去“就有道而正焉”,这就能称得上是“好学”了。

然后是“慎于言”。慎言,这个很简单,很多人都有这种习气,口很顺溜,一下子就会说错话,一下子就得罪人,所以这一点值得一提再提,因为这是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讲《易经》中的兑卦则不同,一个有修养的人,养生有素、养心有素,就如《大象传》所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什么叫“敏于事”呢?我们看很多的解释说是,做事很快,很敏捷,这就错了。这里说的不是敏捷,而是敏感,是指对事情的感觉要敏锐,要深入分析,而不是手脚敏捷,那种敏捷很可能会出错。“敏”就是《易经》中所说的“知机应变”,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力能像坤卦第一爻所说的“履霜”就“坚冰至”,也就是所谓的见微知著,不轻举妄动,那才是“敏”。比较迟钝的人眼看事情就要爆发了,他才意识到:“哦,原来是这样!”这就很不“敏”。“敏”追求的是掌握先机,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征兆,但很多时候征兆并不明显,大部分人是迟钝的、麻木的,不爱惜、不关心别人,不关心周遭的一切,看到也跟没看到一样,就是没有用心,不具备“仁”所昭示的核心创造力。一定要等到事情败坏到不可收拾的时候,才后知后觉。这不是“好学”,而是没学好、没学通。我们做事情一定要防微杜渐,预测、判断都很准确,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那才称得上“敏于事”。遇事知机应变,眼光敏锐、犀利,用《易经·系辞传》中的话讲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一个人如果掌握了这种功夫,做事情就能掌握先机,及早趋吉避凶。“介石知机”也是一样,是指平常不动声色,细心观察,时机一来,他抓得比谁都快。

“好学”的人,会越来越敏锐,感应力越来越强。如果你一天到晚把心思都用在吃好、住好等享乐上,对事物本质的感觉很可能会迟钝。“君子食无求饱”,那个“无”其实就是“潜龙勿用”的“勿”,指的是不要刻意去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尽量把功夫和心思都用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另外,“敏于事”的同时还要能“慎于言”,“而”不是“能”的意思吗?既然已经看准机会了,嘴巴怎么可以乱讲呢?那不是制造竞争者吗?所以一定要谨言慎行,尽管你已经开始布局,还是要保密,没成功以前,有些话不能乱讲。

“就有道而正焉”也是精益求精,永远要向那些前辈、善知识、佛菩萨、圣贤请教,让他们来“正”我们。《易经》中蒙卦中的“正”字特别重要,“以正法”、“以养正”,这才叫“好学”。不负责任的翻译,常常把“敏”字解释成字面的意思,认为是敏捷,做事勤快,完全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