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论语演义(一)
11253600000007

第7章 追求 享受学习的快乐

我们前面讲了《学而篇》第一章,从教到学,从学到教,讲得很系统。其中有个核心的观念就是“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彼此都在成长,因此变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同时,还不能脱离实际,要活学活用,“学”要做到不落空而能“时习之”,做到这些,那真的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是《易经》中兑卦的意涵,兑卦《大象传》说“君子以朋友讲习”,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吗?

可见,《四书》跟《五经》是息息相通的。我们学习经典,一定要知道它的来历,明白它到底是在讲什么。孔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说明人们完全可以像他说的那样去追求、享受人生学习的快乐。而所谓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一种学不厌、教不倦的创造性的学习境界。在孔子看来,这种快乐人人都可以体会得到,所以他才把这一经验很自然、很朴素地讲出来,希望我们也能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作说话的“说”解时,也是《易经》中兑卦的概念,兑卦的卦辞一样,“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有困惑的人当然要不远千里而来了。

蒙卦中谈到,就算你把某一个道理讲了,有很多人不见得马上就能懂,所以教育要以“包蒙”为主,要包容人家的蒙昧无知,因为学懂、学通一个道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学习者一时不了解、不明白,你也不能不高兴、不痛快,要包容,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是一种教学的风度,何况人家有那么高的热忱,千里求道,不能轻易“击蒙”。也就是说,一个当老师的必须做好个人的情绪管理,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才是君子。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易经》里面也有很多关于“朋”的概念。人怎么做才会有好朋友呢?要包容,也就是坤卦的“厚德载物”,其卦辞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如果一个人很严厉,动不动就发脾气,就会“丧朋”。《易经》中复卦等就讲到“朋至”、“朋来”,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吗?人生的教学互动是非常难得的交流,学问、学问,就是用一种健康的、愉悦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无止境的学习。学了之后,自己觉悟了,再去引导别人觉悟,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学与教,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讲经论道最怕支离破碎,讲得不完整,扭曲原典,像我们说外语,有时没有精通一门语言,说什么都是不典雅或者不完整、不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去买买菜还勉强凑合。如果要想深入那个地方的文化,用外语表达就有困难了,那就需要下功夫系统地学习这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