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详解易经系辞传
11253700000006

第6章 无远弗届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致虚守静

本章延续前两章的基调,对易象易理的神妙功能推崇备至,从乾坤二卦的基本特性入手,阐发天人变化的奥秘,最后归结于系传首章所称的易简。

按传统的说法,当年伏羲画卦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累积了长期自然观察的经验,才创造了《易经》。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一切人文建设未兴的上古之时,远眺星空及山河大地,的确会让人兴起广大无边、悠悠无尽之感。李白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杜甫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此情此境,遥想羲皇当年,应复如是。

科技大兴之后,现代人的宇宙观和天地观有了修正:天是什么?地是什么?空间和时间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天是指星系星云,那真大的可观,远超过古人的想象。地若仅指人类所居的地球,其实小的可怜,称不上广大二字。若将地的意义扩充到一切凝成固态的星球,那么天又是指什么?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时空转换与光速有关。人透过高倍率的太空望远镜往外看、往远看,其实看到的是宇宙的过去,哈伯望远镜近年来已录到一百几十亿年前的星尘旧事,已很接近开天辟地时的情景。不过,宇宙的未来还是看不到。

易象易理摹拟天地,与天地准,与天地相似,天地广大无边,易也广大无边。用易理去讨论再远的事象,也不会有任何障碍。有占卦经验的人亦深知:易占无远弗届。可占近,可占远,可占古,可占今,不受时空距离的影响。占古欲解读历史真相,占今重预测未来。但这是如何而可能的呢?答案或许就在本章:以言乎远则不御,可以理解;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指的是什么?又为什么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孟子有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子亦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为人心,同时亦见天地之心。依据本书前两章有关仁德的分析,可知孔孟此言,皆与复卦之旨相通。复的螺旋线曲进方式,既见于宇宙星云、星系的运转,亦见于生命体内基因的组成。人只要虚心体察,便可了悟天人同构、万化若一的真谛。

以言乎迩,用易理探究人的内心世界;静而正,虚静无扰才能达到止于一的意境。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能复即能明,明已明物,故而言乎远不御,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以易占而言,运思专诚、心无杂念,也是获致精确结果的要件。蒙卦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虚静自守,正心诚意,才能突破蒙昧与迷执,而契入事理的真相。

复卦卦辞云:“反复其道。”初九小象:“不远之复,以修身也。”无妄卦起心动念,真实不虚,卦序紧接于复之后,正是孟子所称“反身而诚”之意。无妄之后为大畜,《大象传》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不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吗?《易经》卦序排比之精,义蕴之深,真是令人惊叹。

生生之门

乾坤为易之门,乾坤交合才有易之流行,往下即以动、静二相描述之。静专动直、静翕动辟,是以大生广生之理,若由男女两性交合时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去想,瞬间即可了解。易象近取诸身,以明生生之义,自伏羲画卦以来,就是相当明确的传统。

其静也专的专,有专一、专精、谨守之意;亦有解释为抟的,如此则有环绕、盘旋、紧聚之意。孟子有云:“不专心致志则不得。”老子则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其动也直的直,有勇往直前、理直气壮之意;也代表不矫饰、不迂曲的自然态。孔子有云:“人之生也直。”静专动直,有屈有伸,有盘整有岀击,极富节奏之美。

其静也翕,其动也辟,代表势的开阖。形势不利时,全然闭合以自保;形势通畅后,积极开拓以利他。坤卦六三含章可贞、六四括囊无咎,即其静也翕;六五黄裳元吉,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即其动也辟。

本章阐明乾坤皆有静有动,就像占法中有少阳7、老阳9,以及少阴8、老阴6一样,非常合理,一般阳动阴静之说太粗泛。乾其静也专,专气致柔又有坤之象,阳中藏阴;其动也直,坤卦六二又云“直方大”,阴中蕴阳。由于阴阳互涵,动静相依,所以乾坤交合能生生不息。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配字值得研究。《说文解字》释配为:“酒色也。”配酒、调酒至酒的颜色恰到好处。配字更早是用妃字,取女与己合之意,所谓“嘉偶曰配,怨偶为仇”。凡两物相对,密切互动,进而结合成一体即称配。丰卦初九爻辞云:“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小象称:“过旬灾也。”旬有均意,资源丰沛不宜垄断,必须注重平均分配,否则必启争端,而酿后灾。欲建丰功伟业,也得找人搭配合作,福同享,难同当,维持彼此关系的均衡。鼎卦九二有云:“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小象称:“终无尤也。”国家建设本宜朝野协力,却因中央与地方争权,难以和衷共济,同志反目成仇。

既称配,即非一物,除了期望和合生新外,仍得尊重彼此的独立性。豫卦《大象传》:“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上帝无形无相,祖考有灵有貌。二者当然不同,但在隆重的祭天大典上,却可以二者同祀,以崇德报功。同样,广大、变通、阴阳之义、易简之善,均属抽象的功能特性,与具象的天地、四时、日月、至德并不相同,但后者可以体现前者的意涵,故而称配。

科技进步,使现代人眼界大开,不再拘囿于传统的天地观,但广大之义其实不受影响。系传原文是以乾坤谈广大,乾坤以天地取象,并非等同于天地,这点《说卦传》已解释得很清楚:“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并非是,"as"不同于"is"。至于乾坤究竟是什么?《说卦传》的回答为:“乾,健也;坤,顺也。”健、顺只是两种功能或势用,配合得宜,可以开出三千大千世界,细若微尘,广如星海,皆乾坤拓延之功。

若依熊十力先生见解,乾为生命、心灵,坤为物质、能力之总名,则乾坤合德,实有心物合一之义。广大配天地,天地属宇宙论(cosmology),广大由乾坤互动而生,则具存有论(ontology)的色彩。

变通配四时,《易经》尚变,变的目的是为了通。古代农业社会最重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变易中又呈现不易的规律。革卦彖传称:“天地革而四时成。”节卦彖传云:“天地节而四时成。”恒卦彖传称:“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豫卦、观卦之彖传皆言“四时不忒”。乾卦《文言传》推崇大人为“与四时合其序”。

阴阳之义配日月,日本身发光,月借日光,日似阳之义,月似阴之义。《文言传》称大人“与日月合其明”;离卦彖传称“日月丽乎天”。恒卦彖传则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易简之善配至德,《系辞传》首章专论易简,结尾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至德即中庸之德,见《论语?雍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易简之善是指什么呢?为什么说配至德?

《中庸》有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凝即具体实现,结合为一,正与配之义相当。至德凝至道,易简之善即为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