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卦之“比”,我们不要误会,以为是要合作,要互助,要谈判,要经贸往来,甚至要更进一步发展紧密关系,会不会被并吞了呢?这个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比卦毕竟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合而为一。《说文解字》云:“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比”字像平行线一样,你要做生意,我也做生意;你要表示善意,我也表示善意。如果是采取对抗,各行其是,背道而行,越行越远,那就是北方的“北”,打仗就可能败北。比卦就不容易起冲突,而是附和、联合。
“比”是介乎中间的,他们的利益是平行的,国际上大国与小国是互相依附的,大国需要小国的资源、市场或廉价的生产力;小国也需要大国,就像战后很多国家都投身到美国的庇护下,像日本就占了便宜,自己少养军队,拼命发展经济。那就是比的关系。可是你是你,我是我,各自主权分明,就像一块大石头、一块小石头,并没有融合成一个东西,只是靠得比较近,有彼此利益的互动。这就叫“比”。
在春秋战国时代,师卦的活动与比卦的国际联盟、国际合作,可谓是纵横捭阖,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人才辈出,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天下”。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有纵横家苏秦、张仪,也有兵家孙武、孙膑、吴起。尤其到战国的时候,苏秦、张仪之类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各国,说服国君组成国际联盟,或者合纵,或者连横。苏秦促成六国合纵齐攻一强秦国(尤其是商鞅变法成功之后的秦国),这就是一种国际合作的状态。后来被张仪拆解连横,六国中某些国家转而依靠大国秦国。这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很精彩的国际竞争,也造就大量的人才、大量的故事、大量的职业外交家,也产生大量的战将和兵法家,以及许多精彩的思想著作。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是显学,相关的研究持续不断,尤其现在全球面临息息相关的局面,在战争或外交、冲突竞争与合作之间,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所以师卦、比卦是非常实用的,从个人的小范围而言,若能灵活运用在职场生活、人际交往、组织互动上,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战国时候,鬼谷子是一个颇为神秘的人物,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庞涓是兵法家,苏秦、张仪是纵横家、外交家,都是鬼谷一门传下来的。换句话说,鬼谷子就是师卦与比卦的代表。当然,懂外交的不能不懂军事,因为少了师卦的思维,而要进行比卦的活动,那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懂军事的也不能不懂外交,那些首屈一指的兵书,就有很多外交的思维,《孙子兵法》尤为明显。因为战争是一个综合的活动,一定要有整体的考虑,不能只从军事的角度考虑,还要考虑政治、国际外交等。鬼谷子就是这么一个代表,在富国强兵、彼此互相争霸的时候,他的学问尤为实用。也就是说,要想纵横天下,懂军事的一定得接受外交训练,懂外交的必须懂得战争的攻防,在战国争霸的时代,这才是有用的人才训练。
这些人凭着言谈的话术和揣摩术游走于各国,到底有没有贡献呢?如果你读《孟子》,就会发现,孟夫子对苏秦、张仪这类人是大肆批判,他说这些人不是大丈夫,完全迎合老板的需求,给自己取得高位。这也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因为孟子搞了一辈子,周游列国,啥也没成。而苏秦、张仪提出的国际外交方案,至少维持国际间大概有二十多年的和平,这是最合乎老百姓的需求的。当然这些人的确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不是真的为老百姓,但他们那种智慧设计的方案,对天下情势了如指掌,对于要说服的对象(国君)心理状况也了如指掌,见面一次就搞定,那也是真本事。谈判前的种种准备,临机应变的智慧,这是谈判者一定要学的。这些人既然透过合纵连横的外交努力,缔造了当时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所以还是有实质贡献的,这一点孟子却无法办到。
用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印证《易经》师、比两卦相综一体的意义,就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