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谈一下师卦中的“兵机韬略”思想。“机”是《易经》的重要思想。机者,当机立断、见机而作、随机应变,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计、谋、韬、略、策、猷。对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智慧谋略有兴趣的人,不管在政坛、在商场,还是在人生形形色色的变化中,这六个字的意义都值得高度重视。师卦、比卦的思维也不离这六个字。
首先我们看“计”和“谋”。《孙子兵法》第一篇是《始计篇》。我们在讼卦就讲过了,“君子以作事谋始”的“作”就是《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谋”是《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始计”是沙盘推演、精确计算;“作战”是军费预算,若经济实力不足,焉能有强兵?因为战争是非常大的消耗,该准备多少钱打仗,都得先算好,不能轻启战端。“形”是第四篇《形篇》,“势”是第五篇讲《势篇》,“虚实”是第六篇《虚实篇》。形、势、虚实,正是《易经》的核心思维,阳实阴虚,阳大阴小,阳刚阴柔;然后“品物流形”讲“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势”。《孙子兵法》讲形、势、虚实,有形就有势,有了形势就有虚实,那是兵法的核心。前面讲真正作战前要有深谋远虑,先确定大致的作战方针;到《谋攻篇》时,就提出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是兵不血刃,和平解决。这是西方的兵法思想所没有的,也是孙武独树一帜之处,他用最低廉的战争成本,争取和平,保全所有资源,不仅保全我方,甚至也保全敌方,保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这个思维就很高了。
“计”跟“谋”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言之十”,十方,佛教讲十方,就是面面俱到。“言之十”就是没有任何遗漏,我方的、敌方的、天地自然环境等等,所有该算到的在战前全部要算到,这就是“计”的意思。“谋”是提出一个理论,发表一些言论主张,提供一个企划,它是“某之言”,不是全方位的。全方位的“计”是在刚开始就提出所有可能的好几个方案,可是最后不可能每个方案都执行,必须经过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来执行,那就叫“谋”。所以一定先有“计”才有“谋”,如果没有经过比较,直接就“谋”,怎么能确定哪个最好?比较过后形成的才能叫“谋”,并且确切执行。这就是由计到谋的意思。三十六计也跟《易经》关系很深,里面就有《易经》的卦象,虽然不是很高明,但光一个“计”就有三十六种,真的是“言之十”。
我们再看“韬”和“略”。“韬”是阴谋,要有包装,不要让人家知道你的真实意图。“韬”的本意是兵器藏在“韦”之中,“韦”是熟而软的牛皮。平常利器是不出手的,藏在皮套子里,就像坤卦的“含章括囊”,等到时机成熟才出手,一出手就要达到目的。因为隐藏得很好,所以平常别人根本无法察觉,这就叫“韬”,所以它是阴谋。有一本重要的兵书叫《六韬》,意思就是如此。还有一本叫《三略》,据传是黄石公的著作。“略”的原意是各人有各人的田,国界、疆土一目了然;衍生义就是不必太详细,只要纲要清楚就好了。就像现在的简报,尤其给最高领导人的简报,通常都严格限制不可以超过一页A4的纸,纲举目张,帮助最高领导人快速掌握大局。要是写得又长又臭,重点也不清楚,任何领导人都无法立即决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他严格要求下面给他的简报不可以超过一张纸,有时只准写半张纸。这就是“略”的功夫。
另外补充一下,《六韬》是非常重要的兵书,伪托为姜子牙所作,其实成书年代约在战国时期。武王伐纣是革命战争,必须小心隐藏自己才不会被镇压,所以不可能是姜子牙所作。而《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里面记载姜子牙跟周文王、周武王讨论伐纣的革命战策,后面还有取象于动物的《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接着看“策”和“猷”。占卦的蓍草一根就叫“一策”,像《战国策》,也是战国时代很有名的书,是政治活动的经验,对当时国际形势、国际问题提出整套方案,经过周详的计划,对那些国君进行游说,还要可执行、可操作,不能只有计划。所以“策”字也有鞭策的意思;提企划的人,要有说服力,老板同意了,你就要负责执行。从企划到执行是整套方案,从理论到实践,如果进度落后,还要鞭策,这就是“策”。《战国策》就是记载这些东西,将游说的方法、进行的步骤等作严密的量化数据。“猷”则近乎一种“谋”,但不只是从军事方面考虑,而是更全面地为定国安邦作出整体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