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易经?说卦传》
乾是“首”,首领、元首的首。如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以及《彖传》最后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为首,一定是头、领袖,即君王。可以想见,乾在《易经》中的重要位置。再看,坤为腹,就是肚子,肚子就能包容,像大肚弥勒佛、怀孕的妈妈。这是身体的象。
还有就是动物的象,这一点尤其重要。乾为马,坤为牛。乾取象于马,因为马健行,如乾卦《大象传》之“天行健”。坤为牛,牛走得就比较慢了,但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前行军打仗,一定是马拉着战车在前面冲锋陷阵,可是后勤补给就得用牛车,因为牛能载重,古代的辎重车就是牛车。所以古代行军作战一定是前锋、后勤密切配合,这个仗才有胜算。前面是马,后面是牛,正如男主外、女主内,乾主坤从,配合无间。等到讲坤卦时,会发现坤卦从卦到爻没有讲到牛,但它仍然把牛那种负重行远的能耐讲出来了。像卦辞中的“利牝马之贞”一语,乾卦既然是天马、公马,坤卦就是母马,要合群,就得配合公马,公马跑到哪里,母马就跑到哪里,乾主坤从。回到人间来,这就是人与人配合无间的力量。
同样,我们也会发现,在乾卦卦辞、爻辞里面也没有讲到马,只讲龙,如“潜龙”、“见龙”、“飞龙”、“亢龙”,甚至到最后来一个“群龙”。为什么不讲马呢?这就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和智慧了。据说以前马只要健壮、高大,有八尺以上就叫作龙。像《西游记》里的白马就叫龙马,还有成语“龙马精神”。但这些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为马是实际有这个生物,而龙或许是想象、创造出来的,与乾卦的特性很像。它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可能早在轩辕黄帝的时候。古代先民分为各个部落,每一个上古部族都有它的图腾,一个精神的标志,但最后民族大融合,不同的民族要有一个新的旗帜、新的图腾代表,“龙”应该就是如此创造出来的。从过去流传的龙图画,还依稀可以找到蛇的身躯、马的脸、还有鹿角、鱼鳞等。这就是龙图腾的创造,代表兼容并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把过去的东西消灭掉,而是融会到一个更大、更有能量的东西里面,能照顾每一个单一图腾消灭的情绪,大家和平共处。新的图腾兼取各家之长,创造一个水陆空三栖的不存在的动物,天上能飞,地上能爬,水中能游能潜。这就代表乾卦的创造能量,不管环境怎么变,都可以掌握主动,发挥创造力,入地登天,圆融无碍,这就是龙。事实上,实际的动物办不到。真正有三栖功能的动物就是鸿雁,也就是风山渐卦的象。这一卦就取象于鸿雁,鸿雁有蹼能入水;有翅膀能飞,而且飞得还很有纪律,雁行团队,美极了;在陆地上还能走。这是自然界中具体的三栖动物。乾卦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了一个龙的图腾出来。所以龙在中华民族的意象中就是一个正面的、光明的形象,如“望子成龙”等。
由此可见,乾之龙最具包容性、最具创造力,能使天下大同。我们不必把龙当成一个具体的生物看,也不认为以前曾经有龙,现在绝种了;“成象曰乾,效法曰坤”,我们还是把龙视为一个创造性的图腾。不过,有些人对这个说法未必接受,曾有学者考证,龙在过去极可能存在过,只是极难养。对于这些看法,我们且抱着“见仁见智”的态度,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