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11254000000017

第17章 小畜——以小博大

在一个国际合作的机构或联盟中,实力较弱的小国要维护自己的最高利益,寻求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就要善用“以小博大”的智慧。如同杠杆原理一般,只要找到一个杠杆的支点,就可能发挥超出一个小国的实力。我们都知道杠杆,杠杆不是只有财务杠杆,还有运用在人际、国际处事的智慧杠杆。所以“以小博大”之“博”不能写成“搏斗”之“搏”,“搏”是不自量力,你那么弱小,怎么能跟强大的一方搏斗硬拼?所以小畜卦的“博”是“我敢跟你博”,斗智不斗力,利用错综复杂的关系找平衡,像走高跷一样,风险虽高,但是你敢冒险,运用智慧,抓准对方因为心理需求产生的弱点。在“博”的时候双方过招,会比较清楚该如何应付,绝对不能硬碰硬;因为前面是比卦,既然打不过,又不得不交往,所以“比”之后是“小畜”,要斗智才能取胜。所以不是搏斗,而是博弈。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以小博大”的例子,尤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为最典型。不是六个实力弱小的国家一起对付强大的秦国,就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依附秦国,对付其他小国。是和是战,翻云覆雨,都是为了争取最大利益,可见在那个时代,“小畜”的博弈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

孟子就曾明确表示:“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战国时期小国要在大国虎视眈眈的环境下生存,就要运用智慧,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苟延残喘,或是争取较高的利益。而且孟子讲,不只小国要以小博大,大国也要以大博小。因为大国还是需要小国的市场,或是把淘汰的产品卖过去,或是偶尔需要找一些小国为自己呐喊助威。所以大小之间其实是互相需要的互补关系,这种平衡关系就非常值得研究,不仅考验一个人的创造力和爱心——“仁”,还考验他的智慧,亦即“仁”、“智”这两种德行。你的实力小,为了争取奥援,必须事奉强大者,这是“以小事大”,是智者之事也;以大事小则是仁德爱心之举,如果大的一天到晚打小的,既无气量,也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所以孟子还特别强调说,以小事大,是“畏天者”,因为自己实力不如,当然战战兢兢,不敢乱来,但这样就可以确保国家安全。以大事小,是“乐天者也”,坦荡荡,不会一天到晚欺负弱小,这样做可以保天下,整个世界都会自然归向它。孟子的分析很透彻,纵观历史,确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所以小国、大国或者小团体、大团体,不能只从实力较量的胜负看问题,还要考虑种种可能,并努力做到对双方都有利。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这里就提到“以小事大”、“以大事小”的概念。大国吞并小国,搞得天下大乱;大公司吞并小公司,恶意并购,市场竞争非理性爆发,它们到底要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所以老子指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只要不做附庸,就可以和平互动;“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它只是需要拓展资源,使国家正常发展。所以要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双方最好都客客气气的,但是关键不在小国,而在大国是否愿意谦和地照顾小国。所以老子说“大者宜为下”。

以上是老子与孟子针对春秋战国那种错综复杂、战争连绵的国际环境提出的睿智看法;这个看法直到现在,甚至未来,都可以作为处理国际外交或商场合作关系的基本思路。这种思路在小畜卦尤为重要。不管是卦是爻,都仿佛置身在“密云不雨”的状态中,乌云密布,雨要下不下,搞得人心焦灼不安,接下来到底是流血还是下雨?完全不清楚。这是最要命的。不过别担心,“小畜”的阶段不会持续太久,下面就会发展到一切明朗化的履卦,大家按约履行权利义务。由小畜卦的状况不明变成履卦的态势明确。如果大家照章执行,“履”下面就是“泰”。所以小畜卦、履卦、泰卦也可以作为观察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指标,目前看来似乎已经往履卦移动了,双方都希望以和为贵,不仅关系明朗化,还可以数量化,一步一步来。如果大家肯照约落实执行,慢慢就有“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