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3辑)
11254100000004

第4章 全临全观

观卦不只代表宗教,但绝对属于终极关怀,是人生的全面观照。所以“观”也代表思想文化、知识分子或舆论媒体对政治权力的制衡;最重要的是,不能与政治合而为一,否则就是权力的大怪兽。临者虽然有观,但不能打压文化思想,观者就要守住客观立场,不要卷入政治之中。像台湾有些电视台和所谓的名嘴本应保持“观”的立场,却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临”的角色,变成某些利益集团的喉舌。临、观的平衡,表现较好的是台湾大宗教团体之一的“慈济”。他们有所谓的十戒,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慈济信徒不要参与政治,也不让政客到慈济拉票。

临卦带你身临其境、亲身参与,有可能当局者迷;观卦是旁观者清,所以有提醒的作用。一天到晚在临卦里争逐世俗权力,有时候就需要观卦的清净心;反过来也是,观卦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要普度众生,不就要亲临现场,深入五浊(佛教用语,指人类寿命次第缩短时代中所起的五种滓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世吗?临与观的关系,就是如此奥妙。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真能做得到绝对的客观吗?恐怕办不到,一定会受到教育、成长背景的影响。我们很可能会从本位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包括个人情绪、主观成见等,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所以在“观”的过程中,要练习面面观,多听别人的想法,纠正我们过于偏执、过于主观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公正,才能对问题作全方位的观照。如果站得越高,当然就看得越远、越周全,这一点从观(觀)字就可以看出来,像老鹰飞翔在高空中,用鹰眼俯瞰大地,所能见到的绝对比在地面上看得丰富全面;就像佛眼观众生就看得比较透彻。如果身临其境、陷在地面上看问题,往往就有盲点,这就是临、观的区别。“观”要求高度、广度合一的全面的透视力,可以从观察自然现象的真谛,看透人心之机微;不仅观外界,也观内心。那临呢?临(臨)字左边是臣,右边是品,对于一个君临天下、领袖群伦的人来说,他面临不同才具、品第的“臣”,想到的就是要如何有效管理,让他们自由发挥。

身临其境就无法作全面客观的观照;完全没有涉入其境,空有理论,缺乏实际经验,又不免隔靴搔痒。所以临、观需要互补。就像我们辛辛苦苦学《易经》,那些卦辞爻辞,即使你已经烂熟于心,却没有一个爻曾在实际人生中遭遇过,那就不是真懂。等到哪一天你碰到跟那个爻相应的事件,那个爻肯定会让你觉得它淋漓尽致,因为它不是理论、观念,而是实际人生。那就叫做临。所以按照卦序,观卦在临卦之后是有道理的。

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人退出工作场域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事情,他所提的观点通常就不会落空;释迦牟尼提出很多对人生的观点,因为他“临”过,他结过婚,生过小孩,他看生老病死的“观”才能打动人心。如果小和尚出家,一辈子什么都没“临”过,他的“观”,我们会听不懂。临卦前面是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的蛊、随、豫三卦,这些都完整经历过,然后才有领袖群伦、君临天下的条件;有临卦的管理经验,再退出来之后发表的“观”,才够成熟。

临、观二卦又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临”,我们一定在某种处境中,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是“临”的状态。在各种处境中,我看你,你看我,那就叫“观”。所以你无所逃于临、观二卦的天地之中。任何处境、任何一卦、任何一爻你都在“临”;你在那个处境中,东看看西看看,谁跟我承乘,谁跟我应与,可能产生什么变化,那就叫“观”。这就是所谓的全临全观。临卦六个爻都有“临”字,代表临的方式不同;观卦六个爻都有“观”字,代表“观”的方式不同。不管你是退休还是刚生出来,都在临、都在观。你在一个处境待久了,你就习惯是那个观点;大家处境不同,观点就不同,所以要交流,求同存异,避免启动观卦后面的噬嗑卦。不要认为你所有的“观”都是真理,都可以大公无私,那不大可能,所以需要沟通交流,需要言论、思想、宗教自由。任何人对世界的观察都可能偏颇,我们要有这种自我认识;不但人文社会的观察如此,连科技探测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就是提出“测不准理论”,再精密的仪器在探究原子等基本粒子时,会碰到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即不可能完全确定它的位置和速度,因为观察的仪器也在“临”的处境中。换句话说,这个不确定,就是因为观察者也在“临”。任何一个观察行动都会影响被观察的对象。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因为“临”,怎么可能有全面的观察呢?所以“远看成岭近看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诗人无意的一首诗,却道尽人生的基本处境。

所以,作为一个执政者,就需要旁边的人提醒,设身处地体会人家的难处,就可以让临、观保持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