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6辑)
11254400000019

第19章 《易经》中的“闲”与“品”

“闲”是门中有木。家人卦初爻云“闲有家,悔亡”,“闲”就是门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来的,要设门槛、门禁,要甄选资格。大畜卦第三爻的千里马想出去闯,但“日闲舆卫”,没通过毕业考试就不准出去。进口要管制,出口也要管制,这就是“闲”。一个团队、一个政党、一个组织,前门有人管,后门也有人管,不是想进来就可以进来,也不是想走就能走。加入任何组织,当然要有忠诚度,不然怎么做人?然后“闲邪存其诚”,把关要严,要有纪律,要有忠诚、伦理,不然哪来的组织战力?乾卦第二爻“见龙在田”就是要“闲邪存其诚”,绝对不能让坏分子进来,把组织搞得乱七八糟,或者盗取组织资源。当然,也不能保证经过门禁管理之后一定都是忠诚、可靠,或者对组织都是有贡献的同志,所以进来之后还要管制,要训练、培养、互动,这就是从“闲”字到“品”字的意义。

“品”字很重要,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要分级、分档次,类族辨物,都要重视“品”的分别。所以坤卦就讲“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姤卦则说“天地相遇,品物咸章”,还有巽卦第三爻的“田获三品”。如果没有“品”,就会高估或低估,怎么打组织战呢?可见,光是一个“闲”、一个“品”,对人生来说,太有实用价值了。关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孔子称得上是中华第一人,在中国人口没有多少的时候,他却有弟子三千,而且那时交通不便,很多弟子都是外国人;再加上这三千弟子是来自各个社会阶层,所以他有教无类。但是三千弟子,最后成材的,也就是在历史上有点儿名气的才七十二个。所以说不良率超高,瑕疵品一堆。假如你是孔老夫子,面对百分之二点四的成功率,你会怎么办?对于这三千弟子来说,想入孔门学习当然是有门槛的,必须“自行束脩以上”,至少束脩就是门槛,像颜回可能交不起猪肉,就要申请特殊待遇。但一定不可能来了就收,一定有考核,但最后的教学成果还是只有百分之二点四。而这百分之二点四的成材弟子中,我们能记得十个就不错了。

在孔子的学生中,也是有“闲”有“品”,有人适合干政治,有人适合外交,有人适合军事布局,还有人适合搞学问。本来林子大了就一定什么鸟都有,那就叫“品”;然后不能什么鸟都放进来,那就叫“闲”。但这七十二弟子当中,孔子心目中可能只有一个颜渊是可以传衣钵的,那么合格率就是三千分之一,而不幸颜渊又早死。你看,孔子花了这么多心思,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如果用孔子这么高的标准去要求,那孔老夫子恐怕得累死、气死。可是为什么历史的事实还是如此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出来了。孔老夫子是不是靠束脩维生我不知道,如果孔老夫子要靠学生缴学费维持生活,以他的高标准,只收颜回一个学生,他能不能生存?当然不能。或者他只收七十二个稍稍有用的学生,同样这七十二个学生也养不活他。所以三千弟子中,大概有两千多人是缴学费供养他的;如果只收精英班,那肯定得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