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论语印心
11254600000002

第2章 自序二

《论语》是一本很奇妙的书。千年来的中国人都读《论语》,但似乎总读不尽。不同年纪的人读《论语》,有不同的体会,但也总是意味盎然,总读不透,意犹未尽,读了再读。有趣的是,不同时代的人读《论语》却又似乎都体会相近,可以互相交流。现在不仅是中国人读《论语》,外国人也读《论语》,也都读之不尽、取之不竭。这必然要能触动人心最基本的频率,同时具有智能上的深度,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个人从十几岁开始读《论语》,二十几岁开始跟毓老师学《论语》,到三十多岁开始跟人讨论《论语》,一直到现在还跟年轻人讨论《论语》,也是越琢磨,越觉得好。常常发生一件事情,突然之间才体会到,原来那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意思。又有一层新的体味,一层新的进步。

最近,跟年轻人接触多些、深入些,发现大部分的年轻人只有逻辑,但没有架构。就像是会算数,但不知道该算些什么事情。年轻人经常很苦,心中一团混乱,连问题都搞不清楚,遑论解答了。这么多年下来,我知道是因为现代的教育,只偏重知识传授,另外,除了一些基本的教条,几乎就没有教学生建立一套有系统的“价值观”。本来嘛,要有一套完整、有系统、高明的价值观哪是容易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四书》的伟大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可以连绵不断,虽然疆域代代不同,朝廷主人族类不同,但一直是一个整体,是同一种文字,是同一个文化,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就因为我们有一个统一而协调的价值观。

这些,是孔子划时代的贡献!是孔子深刻的智慧影响着千秋万代!

逻辑是没有对错的,但是价值观有善恶、对错。要有了价值观,逻辑才能帮着分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因此,需要有了价值观才能开始有智慧。中国古圣先贤讲的都是价值观,都是该怎么做人、做事。这,就是智慧的起点。有了智慧,才开始是个人,才开始能有自己的生命,生命才能有意义、有目的,也才开始多彩多姿。

要学功夫,都是从“套路”开始,一招一式地学。打熟了,师傅再改拳,改了再打,打熟了,再看、再改、再打,一直打到滚瓜烂熟,不需要想就可以出拳,就开始渐渐有功夫了。写毛笔字,也是要一笔一画写。每一笔都有笔法,轻、重、用劲一丝不苟,练着练着,练到纯熟,才开始有自己的风格。即令有了自己的风格,还是要临帖,还是一丝不苟。唱戏,要一句一字的唱。怎么运气,含气、吐字、咬字、用劲等等,一个字一个字学、一句一句学,有无尽的细节,都练到纯熟了,唱起来才有功底。学一个技艺都是如此,人生智慧不也一样吗?我近来深深感悟到,圣人经典章句,一章章、一句句,就是智慧的套路,必须弄得滚瓜烂熟,然后应用起来,才能一句句跳出来,才能有用。必须弄得滚瓜烂熟,然后让老师指点,才能事半功倍,也才能渐渐有智慧。这就是借古人的智慧,作为我们的基础。但是,没有细致的功夫是不行的。

虽然圣人经典这么多,我个人学佛、读老子、学孔子,但还是觉得《四书》最好,《论语》最好。将来若是我有能力创办个佛学院,我会用《四书》作为基础必修。《四书》纯熟了,再往上学道、学佛。

多年来,遇见很多学生、年轻人对我说,虽然他们想读《论语》,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读。一章一章读,看了解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孔子为什么要那么说。因此,读着读着读不下去,就又放下了。

的确,两千多年来,学习《论语》只有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就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花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做这个工作。《四书集注》在章句的集成、考据、解释等方面,做得很好。但是,还缺了一本重要的工具书,就是“以经解经”的书。《论语》章句解释,要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解释(包括孔子的思想传承,譬如《四书》、《易经》、《史记》关于孔子记录等),这样才能把孔子的思想整个烘托出来。《论语印心》首先就是以这个为宗旨而写的。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一贯而协调的。儒、释、道三家,其实是并行而不悖,同时互相发明的。因此《论语印心》第二个宗旨就是稍稍在适当之处,做一些与道、佛的互通、发明。

我在企业里工作数十年,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生活中、在企业里、在管理上(政治)上的实际应用有非常多的优势,一般人因为不熟,因此不会用,就像拳法套路不熟,当然无法技击、对敌。熟了,非常好用。中国几千年来的读书人治理天下都是用这些智慧,怎么说不能用呢?因此《论语印心疏钞》的第三个宗旨,就是讨论许多《论语》章句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因此,《论语印心》有三个重点:以经解经、儒释道同类发挥、现代生活应用。

《论语印心》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达,“钞”是用白话发挥“疏”,并且强调《论语》智慧的应用。《论语印心》不作章句解释,因为解释章句的工具书太多了。了解章句是每个要学习《论语》的人的基本功。《论语印心》只以前面说的三个宗旨,专注在经意上发挥。由于《乡党篇》是记录孔子生活细节,在义理上的发挥较少,因此我多年来跟学生讨论《论语》,都省略了这一篇,这《论语印心》也是如此。偶尔有几章,自己没有特别的体会,也就从缺,不为了写几句话而写。

千言万语,还是得进入细节。就请大家试着进入《论语印心》一窥圣人堂奥,看看能不能给自己一个崭新的世界,更进而有一个崭新的生命,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

尹建维2013年12月15日于上海(写于出版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