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毓老师说易经(第3卷)
11256200000002

第2章 咸卦第三十一

《说卦》云:“山泽通气,天地定位,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正位,山泽通气,化生之资,所以咸。

咸卦卦体:兑为泽,艮为山,山泽通气,泽山咸。咸,皆也,卦德:咸,感也,“初六”与“九四”、“六二”与“九五”、“九三”与“上六”,皆阴阳相感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序卦》:“男女之道,不能无感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

“男女”,指两性,男女交相感,皆主动。“咸,感也”,无心之感,才真诚,故用“咸”字。感,非单方面的,来子注(“来注”或“来子注”指来知德《周易集注》,下同):“咸,有皆义。”戏台想媳妇,非咸,得双方都感,皆主动。一头愿意,没用!两相情愿,即咸,第一步;“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下传·第六章》),生生不息。

《杂卦》:“咸,速也;恒,久也。”

“咸,速也”,无心之感,故速也。“恒,久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中庸》),夫妇之道在久,故继之以恒。

《易经》分上、下经,上经首乾、坤,代表天地,天地为万物之始,是道之本,体;下经首咸、恒,指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讲君子之道、人之道,用。咸、恒二卦互综,男女感应以相与。夫妇之道,以悦为主,以恒为常,历久而弥新。

咸,亨,利贞,取(娶)女吉。

咸,有亨之道,但得有条件:其利在于贞,才能娶女吉。缺一都不吉,大标准。罗振玉(1866—1940)号贞松老人,有贞松堂。“利贞”,利于正固,以正为固。男女都得贞,男女之道,通而正,则吉。贞,就是节。结婚失了一次节,而守住这个节。

读《易》,练习如何用脑。注非金科玉律,有智慧则可以“造谣”。

“《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篇》),阴阳,即公母、两性,有两性才能生生不息。社会有好就有坏,有成败、生死、存亡,没办法改变。浑蛋想躲开必然,求长生不老的绝对自私。

“兴神物以前民用”(《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发明家发明东西,叫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人活着就等死,没价值了就是消耗品。何以一活生生的人要天天做等死的事?活着,为“以前民用”。熊夫子第一个重视中国文化,大声疾呼,要人重视中国文化;看其《原儒》,就知“讲学”的都是骗人的话!“知耻近乎勇”(《中庸》),有人瞪眼净说假话,说人是“混凝土”。

文化最低是精神,进而是生命,所以可以再起。

万物,就两性,没有两性,就不生生,“生生之谓易”。“《易》与天地准”(《系辞上传·第四章》),天地有什么,《易》就有什么。此天地,非指宇宙,乃大自然的整体。慢慢玩味,善用脑子。不真懂,但摸点边了,就有点成就。都懂,那还得了!对待,有黑就有白,有是就有非。六祖如何传经?就知对待。根据这个去想。

这盘棋就看我们怎么摆,眼前有诸葛亮,后面有刘伯温,今天世事多变,何不演活这盘棋?如能,就“时乘六龙以御天”。天下无论怎么变,都离不开天、地、人三个圈。功满全期一般同。不是谁骂谁,而是谁结束,视才智如何。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隔山听不见野猪叫,照吃不误。诸葛亮骗刘备说“天下三分有其一”,但刘备是想“光复汉室”。宇宙是一盘棋,就看怎么摆棋谱。得有应乱之智,天下没有太平。

《杂卦》云:“否泰,反其类也。”否和泰,没有距离,转弯的空间都没有。有泰必有否,就是两个观点。今天岂止两个?这么败家!如有成事的能力即泰。无否无泰,非《易》也。有兴必有衰,乃必然的。人的欲望无穷,有泰就不想否。“保合太和,乃利贞”为药方,但持之以恒难。药方出了等于无,“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总不叫人绝望,《易》终于未济。社会的不平,不必担忧,历史就是兴衰。有人用数学推《易》,无误。乾、坤,阴阳之定位;咸、恒,阴阳之交感。

《易》读一辈子都不懂,如大海水,肚子能装多少就多少,皆自得也。许多人喜望汪洋,应反求诸己,试问自己能装多少?自试,自明,自得也。

希望有几个发心的持之以恒,从头至尾学。要脚踏实地,不怕吃苦,按部就班学。三年入门,可以读一辈子。得经常写读书报告。宋末出理学,二十一世纪焉知不出毓子?士尚志,赶上好时代,可以正视中国文化。清儒“维民所止”造成文字狱,杀了多少人?

我“长白又一村”,接着熊十力跑第二棒,来台办山地学校。目前文化最大失败乃忽视中国文化,承认熊先生是第一个懂中国文化的,他留下许多问题有待后人解决。应正视国家、民族问题,我每天推演,有自己的构想。人类是生生不息的,也应留点东西“以前民用”。熊先生一辈子的境界,但其影响力无如电灯的普遍。

不等死,要拼命。人愈忙,活得愈有劲。前途如何完全在乎自励。中国一百多年,你们才刚好交运,不要变成否运。

《彖》曰:咸,感也。

《彖传》解得特别好,有一番功夫。

少男、少女的感是无心之感,所以用咸,因“感之专,应之至”。年纪大了,就有心而感。

中国造字有深意。咸,感,都也,男女皆相感。少男、少女,少年缺理智。以前结婚,可以相差十岁。恒,长男长女,用理智行事。

交感,一个物的乾坤。交往半年,吹了,因为“咸”没有“心”,所以要加“心”,感了,才不吹。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亲)。

“柔上而刚下”,阴阳相感应以相与。气数之所感,而生了那么多的浑蛋。

昔日女子结婚时,要开脸,在眉清目秀。

开脸,是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开脸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谓“全福”妇女进行操作,在上轿前于女家进行,也有到男家后进行。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

何以在远古中国人的头脑即如此致密?什么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中国有许多治事的成方如《战国策》,何不另整理成一治天下之策?整理,有才智也必要有耐力。诸子百家,各家均有所长,以时事印证各家之长处,将成果留给后人。诸子都能强一时,但不能自保。一个人不能自保,乃最大的失策。

就为了写论文?何不自辟战场,走智慧之路?中国有无尽藏,就看自己如何去开辟。如将天下事看准了,岂不是百发百中?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必要拿出一套属于21世纪的,做无人超过的代表物。20世纪的代表物是什么?

如没有绝招,能够求胜?要以智取,不以力敌。你们不笨,就是精神散漫,乃用不上。遇上一个精神集中者,一致百虑,你准吃大亏。

重视“华夏思想”是什么。中国的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尚公。中国文化的基础:均平、无私。均平,是自消长、进退、存亡来的,无经这几个阶段,均平如何来?“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即消长、进退、存亡。

史上几大名序,如《说文解字·序》《文献通考·序》《史记·太史公自序》,必要仔细读。

许慎之所以作《说文解字》,于序中自谓:“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序》中谓:“引古今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文献通考》。”

司马迁于自序中述其作书之本旨,概述各篇之旨趣:一、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二、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全书纲领体例,莫不灿然明白,如《周易》之《系辞传》,《毛诗》之《小序》,皆关系一书之体要。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止而说(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娶)女吉也。

泽山咸,上兑下艮,兑为悦,艮为止,止而悦,止才能悦,能成。

止而悦,有所止,感之专,应之至。男女交相感,首重相悦,大家有同一目标,“知止而后有定”(《大学》),才能悦。

无心之感,咸;有心之感,私。吵架得有分寸,材料不足怎么吵?离开原则,就不舒服。

“男下女”,男的得主动,以高下下,对女性尊重。“是以亨利贞”,亲迎之礼,乃重始也,“续莫大焉”(《孝经》),延续香火,故娶女吉。

《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男女,人伦之始。人类为万物之灵,所以知有夫妇之礼,“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秦汉以前,父子在君臣前。父子、君臣、上下等人伦关系,“然后礼义有所错”,错,置也,礼义由此而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重视两性,否则社会就没了。原则:男下女。中国人结婚必亲迎,即男下于女。今天结婚简单,所以离婚率高;以前人结婚,简直是遭罪。

结婚必得亲迎,到女方家庙迎娶,岳母亲手将女儿交给女婿。中国非封建,而是太懂得礼,亲迎,“续莫大焉”,延续家族的生命,此乃人类中最重要的事。祖宗留下的文化不能糟蹋。

娶时,男的到人家家庙磕头,感谢人家,所以,以前人离婚不易。有如此尊重女权的?京剧中夫妇走时,说“夫人请”,夫人走在前头。现在婚姻来得容易,离婚岂能不容易?

我以前教外国学生,最好程度比硕士,但没有中国人性,难懂中国之微妙。从有毛到无毛,至少几千年。千万不能祖宗作孽,儿孙做贼。

中国人何以“尊生”?物物都有一太极,即乾元,都是第一代,所以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同一个公司出品的。可能各家派系不同,用词乃有别。

男女与乾坤,有何区别?要知其所以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元者,善之长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传·第五章》),做恶人,但仍有“善”的种子,改了即“金不换”。所以,儒家称“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改了,就止于至善。治国、平天下,不可以一尺量尽天下人。

“亨利贞”,大小事想亨,不守贞,绝对办不到。是邪门的无不垮,看历史可知。讲人权的,何以侵略中国?不正,就没法亨。亨,乃通行无阻,信义才可通行无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每个人都说自己对,事实上愈描愈黑。是非自有公论,聪明人就不描了。

有智慧捣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时,有人背后骂我,我画给他,盖上此章:“残翁无颜面苍生,留得背影俟后评。”

自己要下功夫,天天弄,也不过一家之言。说话要特加小心,不要失了分寸。朱子称《周易本义》,本义如此乎?来子(来知德)按自己对《易经》的了悟写出,可以不中汉《易》、宋《易》之毒。

了解多少是多少,智慧产物是公产,有益于我们就读。“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自己还未立,何必去立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有言者可能缺德,不必有德。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是在培养自己。性无量,在于自己去发掘,有如探深山的宝藏。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此非空话,观万物之所感,就知万物之情。研究蜜蜂、苍蝇,可知它们也有情,会谈恋爱。

汉儒强调阴阳气。“天地感”,“《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第十章》),“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天何言哉”,就感而化之,“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天地不言,四时之运,万物化生。天地相交,万物资始、资生,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含弘光大,品物咸亨”,“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生生不息。

天地之感,“显诸(语气助词)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系辞上传·第五章》),天地不言,无忧;“圣人感人心”,有所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天下之不和平。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系辞上传·第八章》)。圣人贵通天下之志,“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故能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以文化天下,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而天下和平。

六爻,每一爻皆有应与,一阴一阳。有目的相感就完了!真相感,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就一曲《凤求凰》。

读完咸卦,应知怎么养群德。不感人心,能够和平相处?政治之道术,在咸、恒、萃三卦。

来子重“错综其数,非其中爻不备”。宋儒讲“消息盈虚”。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无论怎么讲,都是个人的了悟。宇宙的智慧,利用其原理,还原都对了,此即自然现象。

文王何以要演伏羲之《易》?孔子何以又演《周易》?盖有所不足也,所以来个“十翼”。但后无来者,故两千多年乱哄哄。

我第一次到山东,骄傲。老了再回去,慢慢看山水,在孔林坐一上午,想:何以会出这么一个人物?五个教主中,唯一完整无缺的。从刘邦以来,帝王祭孔年年增加,始终没有断。孔子埋在泗水,桥下没水。(洙泗)河一干,必有大变。

又到泰山,看一看何以出那么多人才。管仲,集大成的人物。发源则在甘肃、山西、陕西。人的智慧不一样,要多发现。

人世之无常,细想就冷静。师心自用,绝对感动不了任何人。你们要奋斗,但必要有目标。要客观研究才可以。想法不适今,但可能是先时。干,无抓到痒处,还不知检讨。没有师心自用,何以没有反应?冷眼旁观,可以知民心之向背。

你做的事有没有人应与?必好好检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号召力,但何以百姓没有反应?以此了解百姓的趋向,此即“通天下之志”。一潭死水,就一粒小石子也会起波澜。研究明白,则知民心之向背,知道怎么做是智慧。圣人贵通天下之志,才能除天下之患,必要投民之所需。

做事,要一步一步做。下棋,一子就定江山。读多少书,自己用不上,没用。必要自知。

看百姓真正的动向,一失策,成功都得失败。动不好,一家做买卖。许多事不要盲动,绝非善策。战争就是斗志,民心一散乱就坏。发挥作用,要懂环境。

不是多,而是要恰到好处。胜一盘棋,是一子之功。漫观天下事,演一演。必须做事,但要懂得做法。不知百姓所想、所需,早成死棋子。

动的范围一定。有爱国的热忱,还得有智慧。许多事必自根上了悟。想容易,做可不易,必具备胆、量、识。

小孩是你们未来的生命。崇德,即积德;辨惑,惑不辨,惑永存在。

世态,即由人的表态来的。有事都得参入,否则不了解。

圣人之情自哪儿得来?“圣人之情见乎辞”(《系辞下传·第一章》),“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辞在达意。字面了解了,还要了解辞中之情。人有人情,事有事情,如看得透彻,可以办得好。

你们走错路,还不如学科技。学文史哲是立本之道,“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真有才智,也得经严格的训练。

我绝不卖祖宗东西。我的北宋陶器,可以办十个文化大学。我怕见穷人,在患难中曾办三个学校。

在这块土,你们要脚踏实地做,不要虚张声势。爱说话,绝不能成事。好说话,是有心人都不用你,言多必失。有些人是“做了再说”,有些人“做了不说”,有些人“说了不做”。

必要有所为,知为何而活。不可以一年一年白过。许多人不敢面对真,就胡扯!

做任何学问就是实用,皆实学也,不是宗教,净讲空的。一锄下去,永不许再长草。立千古基业,要做实际的。

先把脑子训练好。虽忙,严格训练一年;立志,一年可以多出些臭皮匠。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不论是天地感,或是圣人感人心,观其所感,就得结论:天下万物之情可现矣。

科学家找出“所”的观念,“无所不用其极”。感,交相感。《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性情合一,性即情、情即性。

《易》特别注重“情”字,“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易经·乾卦·文言》),“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天下万物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中国智慧之由来,不由宗教,而由经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传·第二章》),先法人,后法自然,“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画八卦的目的,在通德类情。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山上有泽”,山上有凹陷的空间,足以容泽水,泽水可以滋润草木,生养万物。

《易》的“君子以”,皆切于生活。君子自“山上有泽”之象,领悟“以虚受人”,有纳气,能容人,“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才能为天下先。

此“虚”字,特别不容易!不虚,外边什么也进不来。心如铁石,则什么良言都听不进去。没修到“虚”之德,绝不能做领袖。能受全国之人即为领袖,而非耍手腕来的。

虚,不能满,满则溢。空,才能容,有容乃大,“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经·乾卦·文言》)。

以虚,才能受人。这个“虚”有多大,就有多大的容量,君子不器。最缺德,亦必有容一人之量,小两口才能过。两个人过得好,在能“以虚受人”。既在一起,应专看长处,如对方个子小,就不要往脸下看,此为真理。女孩就怕嫁错郎,不能“以虚受人”,连家都过不了。彼此相处,要看美处,即《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但一般人是“莫知其(己)子之恶”。

成功的,旁边无不有一团体。要用贤能,选贤举能。最重要得有智慧,“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中庸》),得有智、仁、勇,亦即胆、量、识,缺一不可。怎么干,不贪污,就对得起祖宗了!曾文正得力于幕府,没有智囊团,焉能成事?有小聪明者,聪明外露,多半误其一生。虚,不存私心,乃能受人之善。

读《易》,要具沉静的心。无真实的修为,绝不能成事。虽有智者,不虚又如何受人?真会一卦,实行之,就成功。只要你懂得还有别人,就有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必要做有用的人。

虚才能受,何以不能容?看人家好,心里是否不舒服?“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韩愈《原毁》),此一心理太可怕!应是“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而容之”(《大学》)。

既不可以嫉妒,也不可以助人为恶。虚心受人,但绝不助人为恶。“鸣鼓攻过”,即绝不许助人为恶。不可以盲目地受,否则即助人为恶。

初六。咸其拇(足大趾)。

“初六”居感之初,虽志在“九四”,但感之未深。

“拇”,动之机。人走路时,大拇趾先用劲,没脚趾头就成踊(跳也)。此为“近取诸身”,人为一小宇宙。

由最低入手,了悟到最高境界。感大挴趾,乃吵架,必再往上感。感的对象错,怎会有反应?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拇”,被动之物,迟钝,不当令,不能自进、独立行动。没有感觉,又有何吉凶?人事亦然,一感就有吉凶。没有深厚基础的爱,如同瓦上霜。人无所谓好坏,正应即情投意合;所好不同,则非正应。强求没用,强扭的瓜不甜。“老伴儿”,深入!

以静感,不以言感,一切尽在不言中,就有力量,言教不如身教。“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中庸》),以言化民者,末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六二。咸其腓(小腿肚),凶。居吉。

“腓”,足肚,虽较拇渐进,但仍为被动者,自己不能做主,必随上身而动。其用不足以应事,如反居主动,则凶;居,守其位,被动,则吉。

“居吉”,非寂然不动,但不妄动耳!要感,也得看对象。“六二”与“九五”相应,得等“九五”有暗示,再去。

每天办事有对象,想成功,得分析对象,才知怎么对付,成功与否在乎智慧。不妄动,真知。动的目的,是要成功,非开玩笑。就是买馒头也有对象,知如何选。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六二”为中正之才,本质善美,居艮之中,当感之时,戒动以顺时。

“顺不害”,反之,逆则害,要顺环境、顺时,才不害。顺,不逆,为避害之不二法门,一步一步来。

“六二”“九五”相应与,都“利见大人”,但层次不同。不要妄动,年轻人不要急功近利,否则有时是功不补患。成就少,毛病出多,冒失鬼,没有修养。虽有潜在的能力,但也得俟人有所表情,再动。顺,所以不害也。

人皆要趋吉避凶,就不要妄动,要以中正之顺,不靠哪一边。年轻,眼看不清,一旦靠边靠错了,就难以东山再起。

一个东西,大家了解的深浅不同,评价乃有别。到任何环境,要随时自试。了解深刻,不动则已,动就能主动。“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由一小错,才知此人之忠厚。就因错了,才知其可取。有时是诈,一件错,知其人有可用之才。

九三。咸其股(髀,足上、腰下部位),执(专主)其随,往吝。

“股”,足上、腰下部位,随上身而动,自己不能做主。

“九三”居下卦艮之上,在艮之终,不可向上感,“男下女”。“执下”,为下二阴之主。本身没有力量,为进爻,志在随人,受外诱之私而动,虽无大过,亦吝也。

《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为那时的环境单纯,所以床也做例子,以“剥床以肤”(《易经·剥卦》“六四”),比喻切肤之痛。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虽是随人用事,但如随得不当,就有所失矣。其义:在养己之志,养志、培德,“以贵下贱”。

“小人怀惠”,不足怪也,但知识分子不可以净“随人”,如自年轻就趋炎附势,那人格何时独立?

无自信,焉能领袖群伦?

以看的事做印证,万般不与政事同。政治无法以常道论之,其诡谲,非常人能办到。

读多少书,要点抓不住,如何用事?不必多,熟能生巧。现有智慧者要“时习之”,台湾真是千古所未有!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上卦兑,少女;“九四”,为少女之初爻,在人位。此少女得“贞吉”,才能“悔亡”。“悔亡”,自讼,“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守正固之道,无害、无悔,成功。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许多注讲不通,都推为“心”,但讲不通。不思不虑,当然不指心。我坐屋中没事,哪句话都不放过。

“憧”,《说文》(《说文解字》简称,下同)释“意不定也”。“憧憧往来”,心神不定,摇摆不定,就没有贞,因心有所系。没有定见,就彼此朋从。

“朋从尔思”,“思”,心之所发,心之微动处。无论社会怎么乱,必从己之所思,不盲从。“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因精义入神了。

《系辞下传·第五章》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始于一,终于一,一致百虑,又何思何虑?人世是非善恶,是必然之事。人家骂你,应该的,应一笑置之,岂不就解决了?有时,思虑是多余的。天下本无事,何必庸人自扰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系辞下传·第五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又有什么奇迹?因为天天如此,明就不断,岂不是“继明”?咸卦生生,即接着“明”(上经离卦)。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四时之运,寒暑相推而岁成,岁计、岁会,以岁会考岁成。

“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社会上有屈必有伸,要能屈能伸,屈是为了伸,大丈夫不吃眼前亏,要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才能“无入而不自得”。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积)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人生之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大禹谟》),每天都在“危、微”中,对一切事情彻底了然,“惟精惟一”,能先见人所未见,防未然,制危显微,故能“允执厥中”,“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传·第四章》),随所遇而安其所为。

要想“神而化之”的事。有定理之事,何用再去想?你不正经,人亦报以不正经。演习,要小心,否则“致寇至”。许多必然的事不必想。有些人就爱多说话,肚子里不能装点事。一屈一伸,一紧一松,好处自此来。潜水艇不露,“以存身也”。人家不说话才可怕!大而化之,当然发挥不了作用。世事瞬息万变,天天净想必然的事,婆婆妈妈的,吵得乱七八糟。

“九四”的毛病出在净“习”,而对“出神入化”的事不知。居大臣之位,习之以私,感于净“习”,还能成大事?每天净系于私欲之中。

刚来台时,我去做客,医生净说“上酒家”。

都在大环境中,谁也逃不出去。得自求多福,要趋吉避凶,必得有术。出家不过是改变生活方式。在大环境中学智慧,顺就不害,要念兹在兹,完全在乎自己。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未感害也”,未受外感之害,自有主张,向着一个目标跑。

“憧憧往来,未光大也”,没有真精神,能光大其事?

得愈弄愈活,才是活棋,否则是死棋子。一切吉凶,皆生于动,“反者,道之动也”(《老子·第四十章》)。

九五。咸其脢(méi),无悔。

“咸其脢”,“脢”:一、《说文》曰:“背肉也。”与心相背,心之反也,没有反应的肉;二、《玉篇》:脢者,心之上,口之下,乳房。

“九五”君位,担天下之重,有既中又正之德,终不妄动,故“无悔”。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志末”,志之末梢,不能发挥己志,感于偏小,故曰“志末也”。

“九五”阳居尊位,担天下之重,当“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但只与“上六”相比,“志末也”。

人的志很重要,如二三十岁就“志末”,要活那么长,那多痛苦!是“末”或是“初”,全视人的智慧,事实证明。“志末”,就“后夫凶”。先觉者,志初也。

你们要想方设法趋吉,学渔人之智,但并非人人能办到。

开始就错,有些人最大的短处,私心太重。

二十一世纪经济绝对是中国的。必要跟上时代,但最难,要能干,慢慢做。

民主时代,大家有决定事情的权利。政党、群众,就是一个“感”字。无心之感,发之于性;有心之感,发之于利。感情用事坏!感之不深。感之以情,有应、有不应。

上六。咸其辅(口辅)颊(脸颊)舌(舌头,接吻)。

“上六”处感之终,居兑之极,感人以口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无实,令色无质,就靠张嘴骗人!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张口放言)也。

此一毛病,大可以毒天下,小可以毒人。口说,焉能感人?

内圣外王有何关系?要如何入手?与人生有何关系?视个人智慧如何,而看法有别。

你们的毛病,嘴必要说,不能打入核心,乃嘴不紧。多言,永不能在团体起大作用。

咸卦无一爻是吉,感其非宜也,应感人心。不感人心,净旁门左道,乃“志末也”。

不以时事比方,你们能够明白?没感人心,就只欺民。

《易》下经首咸。少男、少女的感情既然那么好,何以咸卦没有一个吉爻?读书,得自问。

感什么,应冷静看。会活用,就能应一切事,出牌。去谈判,对方出大挴指,能谈?看出来的人就知,人家根本没想和你解决事。招待周到,但就谈不了事。看对象,就知今天能否达到目的,必细分析对象是什么。智慧明白,放于四海而皆准,又何必抱着《易经》不放?不卜而已矣。

谁会利用时间,谁是智者。以前我母亲要求,坐马桶时要会背首诗。要利用零碎时间看报纸,国际版、舆论版、地方版都要涉猎。千古文章一大抄,了无新意。新的不喜,但也要看。分配时间,琢磨之。社会就天天冷战,《孙子》(《孙子兵法》简称,下同)用上的机会多。懂得战,就懂得用术。

《四库全书》中,《易》的相关著作就有四百种之多。来注,非汉《易》亦非宋《易》,以“错综其数,非其中爻不备”解经。

《五经》读完,再回头看《论语》才懂,《论语》都是结论。《四书》除《孟子》以外,最为难读,真明白可不容易。自己不能读书,没有用。看《十三经》,一件事串在一起,言之成理,还要“易简”,容易行。提出“华夏精神”,重振华夏精神。

就中国言,为子孙忧,要做清道夫,要扫除垃圾。各种学说的实验场,受苦的则是百姓。中国东西本身并无错误,而是错误在人。重整华夏精神,使之系统化。扫垃圾,以华夏精神作为扫帚,要做一有用的扫帚,扫除垃圾,此为读书人的责任。

一个时代过去了,在历史上能留下几个人?又有几个是有用之人?真能影响时代、发挥作用的有几人?得做,立定志向。一边立说,一边扫垃圾。

赢一盘棋,就在一子。最要贵乎有勇。儒家思想是为别人而活,修己的目的在除天下之患。见之于行事,创造历史。有盼望,活着就有劲。有实验机会都不易,得全力,既会做扫帚又会用。

是看多少书,而非买多少书。一本书看完,全家可以过得美满。希圣希贤,是在做,而非说。

以一家之言做参考,并非金科玉律。应善用头脑,事业随着你的智慧。现在电视才子佳人的议论,平庸,太庸夫了!

既不读书,又不能冷眼旁观,庸俗,狗嘴吐不出象牙,只是混时间,拿钟点费。

事情才开始,得“无意、无必、无固、无我”(《论语·子罕》),“无意”,臆度能准?千万别站在一己立场看世界,净以主观衡量宇宙事。

少男少女,情投意合,脱离“苟合”(男女年龄悬殊,如孔子父母相差甚大)。

何以要自脚趾感起?脚趾感得最慢,还不如手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没有神秘!祖与宗,乃生殖器崇拜。

想问题,要冷静。“宁静以致远”,宁静了,指哪打哪,绝对是功夫。“淡泊以明志”,淡泊了?骗人!否则何必“六出祁山”?

中国已步入强国之林,如花开般,愈来愈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一般人绝不能成就非常事业。历史就这么残酷!

今天不知努力,还天天自我陶醉,能够团结?上下不能合作,怎能做事?要养群德,不要净想当领袖。无一人能成事的,现应痛定思痛。冷静,慢慢谈,别净说梦话。

守敬,居敬才能立人极,言亦得敬。我和外人不接触,不谈。

社会事如火车,均有轨道可循,天天研究,可以知其发展。

我在屋中静思五十年,绝不想做不到的事,吃的绝不比学生好,就吃饺子、喝饺子汤。人不是靠什么,就是要正常,生活不违背自然,绝对长寿。我喜吃生菜,但注意农药问题。生活正常,不要标新立异。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宁静,就什么嗜欲都没有。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此话包含许多深意。我不谈怪力乱神,十年不上床了,什么也没有看到。老佛也不来,人就是人。想的都是假的,才编织出很多东西。我在台教五十年书,有许多教眷。

你们每天除考试以外的书都不摸,但这些书全无治国平天下之道。《周官·天官》(即《周礼·天官》)云:“设其参而傅其伍。”五家为轨,五人有伍,五人互相管理、监视。自《周官》可以看出中国人长于政治,中国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