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嫦娥揽月
11293200000002

第2章

当两个科技大国斗得乾坤倒转,胜负难分之时,中国的探月事业,却如正在牛耕锄种的吴伟仁未来的科技事业一样,还是一张白纸。

起点很重要,起点也不重要。中国人妇孺皆知的《龟兔赛跑》,便能回答这个起点为什么既重要也不重要的问题。

吴伟仁从污浊昏黄的稻田里洗脚上埂,筚路蓝缕地走向了中国科技大学,从零开始学习航天科技。

中国探月工程也在春风渐吹的过程中渐渐萌芽……

嫦娥、玉兔与月亮的故事充满无限美好,多少人在嫦娥、玉兔、月亮的故事中成长。

虽然后来长大了,也知道长辈所讲嫦娥的故事、兔子的故事都是虚构的神话。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多少人却反而对月球的神秘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月球上就算没有嫦娥,没有兔子,那月球上到底有什么?要是哪一天,自己能够去揭开这个谜底该多好啊!

月华如水,淡淡地洒在天地间。鸟嘤、蝉鸣,虫豸的欢歌,各自腻润。

劳作一天,熬到晚上,终于可以躺在临时放在房前晒坝里的凉席上乘凉,真惬意。

浩瀚的夜空,繁星点点,圆月高挂。吴伟仁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1958年5岁那年夏天,回到了父母给他所讲的月亮与嫦娥的神话之中。

心情,被柔月牵引……

一个月亮,两个时空。

苦寂的童年被蓊郁的大巴山牢牢囚困,梦想和未来只能被神话的彩笔勾勒。

在娱乐为零的岁月里,月亮无论华丽明亮,抑或暗淡卑微,都充斥着人间烟火气。

渐渐长大,吴伟仁得知,父母所讲的嫦娥和兔子故事,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和期望,不过是神话传说,正史无考。

……

这是1974年的一个夏夜。在以后多少个夜晚仰望月亮,吴伟仁都会回忆起童年时父母给自己讲的与月亮有关、与嫦娥有关的美丽而又凄惋,且弥足珍贵的故事。

一个双腿沾满泥土的身世卑微的天才,被破衣和汗臭包裹着的身体,疲惫地躺在古朴的凉席之上,思想却穿过乡邻们一阵紧似一阵的鼾声,在月亮、在星空,在浩瀚宇宙的最深处飞扬,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传说的本真与尽头。

吴伟仁是大巴山的儿子。

1953年10月的一天,吴伟仁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得胜区得胜公社独柏大队第四生产队(后更名为得胜镇独柏村4社)。

如千千万万拙朴的大巴山人一样,吴伟仁的降生毫无亮点,有悲、有欢、有无奈。

吴伟仁有七兄妹,他是家中老大,下面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

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大山对望,或温暖,或火热,或如那个年代澎湃的运动。然而直射如思想的阳光却并不能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

跟同龄小伙伴比,吴伟仁有些木讷。1961年9月,8岁的吴伟仁自己去独柏大队小学报名,开始上学。成绩很好的他一直读上去,直到读完高中,回村当了生产队长。

吴伟仁没想到自己竟然与月亮结下了缘分。

由于吃苦和拼搏的精神,1975年,吴伟仁被县里推荐上大学,荣幸地成了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的一名学生。

1978年11月,大学毕业的吴伟仁因成绩优异,被分到当时顶尖的科研机构——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当技术员。

从这一天起,吴伟仁便决计凭自己的双手去钻研航天科技,揭秘沉睡在月亮里、沉睡在太空里的秘密。

寂寞与热情是孪生姐妹。吴伟仁的追求注定了他寂寞与热爱的矛盾。

也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高不可攀的蟾宫,正从远古走来,一米一米地降低它与中国的高度。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开启了中美历史崭新的一页。而在《中美建交公报》诞生之前,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派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并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只有1克重的,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将这块穿越古今的神秘石头,转交给了科研部门,作为科研样品。

于是,这个任务落在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肩上。

欧阳自远生于1935年10月,是我国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

1960年,一颗陨石坠落在中苏边境,让欧阳自远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1976年3月,吉林出现罕见的陨石雨现象,欧阳自远带队主持了系统性的陨石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

样品被安全送到贵阳后,欧阳自远请来了全国近百名有关专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专家们在对月球岩石进行研究后,发表了14篇研究文章,并推断出此石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

中国科学家得出的检测成果,让美国人很信服。

沉稳坚定的眼神高度关注着一块石头的喧哗,蓄势待发的脚步开始了行进前的准备。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是屈原《天问》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彰显了人类对星空、宇宙发自本能的探索欲。

据古籍记载,我国第一位尝试制作风筝的是墨子。《韩非子》里记述:“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没有成功。他的学生公输班继之。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便有了飞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