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嫦娥揽月
11293200000003

第3章

《唐逸史》载,唐开元中秋之夜,道士罗公远邀唐玄宗游月宫,掷手杖于空中,手杖变为银色大桥。玄宗踏上大桥并行数十里,见一大城阙,匾书“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对玄宗说:“我们到月宫了。”进入月宫,有数百仙女,穿白纱裙跳舞,舞曲空灵。玄宗默记此舞曲,回到人间后,整理并命名《霓裳羽衣曲》。此曲从此流传,以至于今。

月球上神秘的东西太多了,因为神秘未解,人类才对之产生了诸多神话,以及对其研究与探索充满了浓厚兴趣。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地球卫星,星体直刺苍穹,石破天惊。

这一事件让美国人既惊又怕,为赶超前苏联,1958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月球探测器,但接连4次发射,均告失败。

自此,美国和前苏联两大科技高手狭路相逢,开始了“华山论剑”。

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1976年8月9日,最后一个“月球24号”探测器发射,并于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回170克月岩样品。

这期间,美国也争先恐后地发射月球探测器。

1964年7月28日,“徘徊者7号”发射成功,在月面云海着陆,拍摄到4308张月面特写照片。随后1965年2月17日发射的“徘徊者8号”和1965年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9号”,都在月球上着陆成功,并分别拍回7137张和5814张月面近景照片……1969年7月20日,美国再造辉煌,“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载人登月。

美国探月成就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格局,结束了人类此轮、更准确地说是美苏两国的探月争霸赛。

雄关漫道,纵然荆棘丛生,但既为英雄,何惧路有坎坷?

此时,中国的探月工程在哪里?

尘寰静寂,已有暗香萌动……

人生不能永当看客,自己的历史得自己好好书写。

如果不奋斗,那生命将会平淡无奇,索然无趣。

人如此,国如此,探月科技孰不若此?

在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工作后,风吹雨打没有斑驳吴伟仁那颗矢志不渝的进取之心,稍纵即逝的时光全被孜孜不倦的苦读苦学占据。

从1978年11月进入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工作后,吴伟仁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工程组长、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总体室主任和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建华仪器厂厂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司副司长、司长、国家科技规划论证专家组副组长、国防科技中长期规划论证办公室主任等职。

1993年起,吴伟仁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空探测器着陆返回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空间智能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10余部,培养博士10余名。

就在吴伟仁从一个生产队长成长为一个航天专家的那段时间,我国的空间研究技术也在递进式地发展:

1978年,拨乱反正后的中国科学界迎来了和煦暖心的春天。

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宣布了举世震惊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即被新闻界称为“星球大战”的计划。

为应对这一计划,世界科技强国应势而动:法国提出了“技术欧洲”计划;苏联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日本、巴西、韩国、印度,甚至南斯拉夫,都制定了航天技术发展计划,欧洲开始“哥伦布”空间站研制……

但在这一轮太空竞赛中,中国依然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航天一词犹若遁形。

1986年3月,四位著名的老科学家——“中国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中国自动化学科创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中国卫星测量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联合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在这份建议书上作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

中央很快便组织了200多位专家就此事进行论证。之后,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计划、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这就是“863计划”。

1986年10月,中央在批准“863计划”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而其中的40亿,被用在航天领域的项目上。中国再一次站到了航天的起跑线上。

尽管如此,一个严峻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国家领导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不要搞航天,如何起步?于是当时的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但由于专家们存在较大分歧,这场争论又持续了5年。

1991年6月,以时任中国航天领域科学家屠善澄为首席专家的专家委员会向中央专委作了第一次汇报:中国是一个大国,备受世界瞩目的载人航天技术不能不搞。

同一年,时任“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闵桂荣院士提出,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