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嫦娥揽月
11293200000005

第5章

在“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的带领下,“嫦娥一号”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为了让“嫦娥”飞越迢迢旅途顺利奔向月球,研制人员先后攻克了卫星轨道设计、大幅度提升远距离测控技术等多项技术难关。

传说中嫦娥奔月的过程甚为寂寥,原因在于一路凄清,缺少关注的目光。

“嫦娥一号”奔月,虽形单影只,却情牵万千目光。这隐形的“情感线”,便是“嫦娥一号”与地球的信号交换系统。

“嫦娥一号”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很多,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信号的接收。

地球最高的卫星是3.6万公里,但月球离地球38万公里,“嫦娥一号”的信号传到地球时将会有百倍衰减,既有的天线将无法遥控,更无法令其对月球进行测控。

为解决此问题,解放军总装备部在青岛和新疆喀什分别建了两个大天线,直径从12米加到18米,并利用法国卫星检测,证明其测控能力能与“嫦娥一号”般配。

科学探索从来不可能凭一种愉悦慵懒的姿势,享受岁月静好的闲适,便能取得成果。要有一番建树,你得有猎豹飞奔的动力,鹰隼高远的眼力和蜜蜂不辍劳作的精力才行。只有成倍的汗水付出,才可能收获成倍的鲜花和宁谧。

“嫦娥一号”卫星经历了很长的摸索、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不断交流、碰撞、协作,使很多棘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仅以月食为例,便可见“嫦娥一号”研制工程的多舛:

到2005年上半年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各种方案基本确定,大家本以为可舒一口气。谁知,此时从气象部门预测得知,“嫦娥一号”在一年的寿命期内不可避免会遭遇两次月食!

这是又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个考验甚至可能推翻之前已然成型的成果重新开始设计。

月食是指在有月光的夜晚,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太阳射到月球的光线被地球所遮掩,月亮变成黑暗球体,不能反射光线到地球时的一种天文现象。

“嫦娥一号”绕月之时,主要依靠其太阳能帆板接受太阳照射发电,如果月食发生,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将因黑暗而无法工作。另外,没有太阳的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最低可达-130℃,卫星上的仪器也有可能冻结。

最重要的是,“嫦娥一号”在轨运行期间的阴影期需要从原来的45分钟延长到3小时,而在此期间需要运用蓄电池实现电源的供给,对蓄电池的要求也要高许多,且要接受低温下放电的能力、温度的维持能力,以及耐受低温的性能等更严峻的考验。

突然的打击始料不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在短暂的沮丧之后,决定调整“嫦娥一号”的整星工作模式,对卫热设计和数管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尽量让月食期间功率负载降下来;同时调整热控,以弥补整星热量的欠缺。

就这样,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嫦娥一号”终于成型!

这位新时代的“淑女”可没有曼妙的身姿:重达2350千克,是一个方头大耳、呈立方体状的胖妞,“三围”分别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

此胖妞还是个长翅膀的天使,翅膀为分布于头部两侧、最大跨度达18.1米的太阳能帆板。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一号”将搭载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这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

2007年是月球探测工程的决胜年。决胜在即,万事俱备,只欠发射。

什么时候让“嫦娥一号”这位柴禾妞破茧成蝶一飞冲天,成为万众瞩目的仙女?

跟发射地球卫星不同,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时间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一个正确的发射时间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原因是,月球探测卫星在奔月、绕月飞行的过程中,其姿态、供电、能源和测控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在必须符合月球探测的诸多条件的前提下,一年内一般只有4月和10月两次适合发射——这两个月里,地球离月球最近。

但这两个月的发射窗口非常窄,如果都错过的话,那就只能等到第二年才能发射。

发射窗口是什么?发射窗口是指适合运载火箭发射的一个时间范围。窗口宽度有宽有窄,宽的以小时计,以天计;窄的只有几十秒钟,甚至为零。发射窗口是根据航天器本身的要求及外部多种限制条件,经综合分析计算后确定的。因而,即使发射同一类型、同一轨道的航天器,发射窗口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何航天器的发射有时在早晨、有时在傍晚、有时在白天、有时在夜里。

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将原定的4月份发射,调整到10月份发射,充分利用半年时间,反复检查,以提高工程可靠性、各大系统准确协调性,完善故障预案,以首发必成为宗旨。

从凡人华丽转身为仙女,当年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是长生不老药让她身轻如羽。

那么“嫦娥一号”借助什么法力飞升呢?

是“长征三号甲”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