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嫦娥揽月
11293200000006

第6章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长征三号”火箭的升级版,能将2.6吨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由于拥有更灵活先进的控制系统,还能在星箭分离前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定向,并提供可调整的卫星起旋速率。卫星为了保持稳定,一般会让其绕自身旋转轴转动,这个旋运的速率名为起旋速率。起旋速率是通过在卫星的表面沿切线方向对称地装上小火箭发动机,并在需要时点燃小发动机,产生力矩而实现的。

经过科学家艰难的研制、研发,全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嫦娥一号”飞天的日子,发射地点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蜀地以西的这片土地,历史厚重的肌理,连绵不绝地书写着司马相如、司马迁、诸葛亮、忽必烈、马可·波罗、杨升庵等名人名贤的脚印,迄今,孔明寨、蒋介石“特宅”等历史遗迹依然存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因其坐落在东经102°、北纬28°,所处纬度低,发射月球卫星,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附加速度,节省运载工具的能量消耗。因而最适合发射“嫦娥一号”了。

2007年8月10日,国防科工委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进场动员会,宣布,“嫦娥一号”发射的时间定为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

秋叶染霜,层林如花。

鸟鸣山幽之处,一种期待在膨胀,含苞待放。

此时,娇容光润的“嫦娥”,端坐火箭之上,也在静静地等待出阁,期待揭开神秘面纱那一刻的到来。

24日中午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阳光灿烂。火箭上端,雾气蒸腾,好似祥云缭绕。其实,这是第三级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氢液氧,储存温度分别是-253℃和-183℃。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唯一采用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发射场,液氢液氧装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第三级,而火箭的一二级使用的推进剂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等。燃料加注时,首先加注一二级火箭的常规推进剂,然后在发射前7小时给第三级火箭加注液氢,发射前5.5小时加注液氧低温推进剂。

尽管燃料贮箱进行了水平极高的保温设计,火箭周围空气里的水分子还是迅速地被冷凝成水汽。为了防止结冰,便要不停地用氮气吹除,直至发射前的最后几秒。

在常温下不断汽化的液氢液氧,会使贮箱的压力越来越高。这种情况悬若累卵,哪怕是一粒沙子从一米高处落下的能量,也能引起燃料爆炸。因此给第三级火箭加注液氢和液氧,必须一边加注一边泄压。从发射前7小时液氢液氧开始加注的那一刻起,两条专用的管路就要不停地把汽化的燃料导入燃烧池烧掉,而燃料的加注也会持续到发射前5分钟。

18时05分,世界会记住这个时刻!

这一刻,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点火发射,伴随着“轰”的一声响,有一种美顿时熊熊燃烧,火箭带着骄傲的翎音,穿越万年的静寂,直冲云霄。

脚下尘寰多姿多彩,渐行渐远;身边云朵花团锦簇,令人欣悦。

“嫦娥一号”带着中国人千年万年的期冀,在喜悦、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中一路飞升,奔向梦想的彼岸……

脚踏祥云,衣袂飘飘。

一个身姿妙曼的美丽女子朝着一轮桂枝婆娑、殿阁仙山的明月飞去……

这幕画面是多么神奇,浪漫,而又不可思议!

古代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留给一代代中国人的印象就是这么诗意。

嫦娥奔月,一个凡女羽化成仙。虽然奔月途中没有鲜花掌声,唯孤独凄清和渐行渐远,但此凤凰涅槃的过程却能将一生变为永远。

“嫦娥一号”奔月之旅也是如此吗?

非也!这个过程风景与阳光并行。

种种数据表明,“嫦娥一号”发射之后,奔月过程一切正常。但“嫦娥”奔月其路迢迢,即使一个小环节出故障,都会前功尽弃。因而,“嫦娥”奔月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嫦娥”奔月技术问题姑且不说,还有太空中一些不可预知的、与技术设计无关的风险在考验着它。

比如防不胜防的太空垃圾,以及如鬼魅般出现的太空粒子。

太空垃圾名目繁多:有弃用的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有运载火箭推进器残骸、意外爆炸形成的碎片,有星箭分离用的爆炸螺栓、卫星包带,还有宇航员“随地乱扔”的垃圾……据粗略估计,目前太空垃圾总重达5500吨。

不要小看这些太空垃圾,由于其飞行速度高达每秒6~7千米,因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即使一块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卫星,也相当于两辆小汽车以100千米的时速迎面相撞,卫星会在瞬间被打穿或击毁!

如果一个在较低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与太空垃圾相遇时的平均碰撞速度为每秒10千米,那么一个直径只有1厘米大小的颗粒在与卫星碰撞时就能释放出一颗手榴弹爆炸的能量;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等,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太空垃圾,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

近几十年来,因太空垃圾造成的空间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还污染宇宙空间。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太空垃圾的存在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件。

那么航天器如何躲避和防范既有的太空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