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普希金绘画
11441200000010

第10章 俄国官吏像

尼·尼·拉耶夫斯基(1771—1829)

1820年5月初,普希金走上被放逐南方的路,到基什尼奥夫南俄移民总监英佐夫将军处报道。与他随行的只有他的仆人科兹洛夫。路途遥远,沉闷单调,气候变化无常,途中普希金患了病,所幸遇到了皇村时的相识小拉耶夫斯基。

拉耶夫斯基的父亲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他们决定把患病的普希金带在身边,一同前往克里木半岛和高加索山区去疗养。那里天广地阔,空气清新,山峰耸拔。普希金还有机会在海上航行,碧波万顷的黑海给诗人平添了奇异的想象。

普希金与拉耶夫斯基将军相识,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识。他从将军的口中听到有关叶卡捷琳娜女皇的轶事、关于俄国几次战争的胜败背景、关于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事细节。

普希金后来回忆那一段生活时,说:“在尊敬的拉耶夫斯基将军家人当中,我度过生平最幸福的时刻。”

南方壮丽的河山和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的热情款待,使这位被流放的诗人感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普希金在俄罗斯的北方从没有机会见到这种绮丽的景色。高加索白雪覆盖的卡兹别克山峰,大海隆隆的涛声,柏树、杨树、桂树和葡萄园,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民,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使他写出《致大海》《高加索的俘虏》《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等不朽的作品。他在这里留下了他的呼吸、他的脚步声,以及他的诗在困境中形成的过程。

普希金把老拉耶夫斯基视为最崇敬的前辈。他称老拉耶夫斯基是“1812年的英雄”,是“伟大的人物”,说他“头脑清晰,心灵美好”。

普希金根据老拉耶夫斯基的要求,为他的外孙——沃尔孔斯基早年夭折的孩子写了墓志铭。普希金为老拉耶夫斯基画了几幅肖像,极力刻画出他的智慧勇气和善良的心。

伊·尼·英佐夫(1786—1845)

普希金与伊万·尼基吉奇·英佐夫中将相识于1820年。当时普希金21岁,被放逐到南方叶卡捷琳诺斯拉夫。英佐夫44岁,是在俄国南部负责外国移民的长官。

1820年9月,普希金到达沙皇为他指定的服役地——基什尼奥夫(现在的摩尔多瓦共和国首都)。基什尼奥夫原为土耳其领地,1812年战后被俄国占领,成为俄国向南扩展的一块疆土。

普希金来到英佐夫处报到。英佐夫将军深知诗人对祖国文学的意义,因此对他非常关心。普希金初次来到这里,只待了很短一段时间。

普希金在《与亚历山大一世假设的交谈》(1824)一诗中描绘了英佐夫的特征。英佐夫翘鼻子、凸眼泡,有时戴眼镜,卷曲的头发,为人善良。普希金不止一次把这位关心他,爱护他的人画成漫画形象,十分传神。从普希金的笔法不难看出,他善于抓住人的面部特征。

1821年3月,普希金回到基什尼奥夫。

基什尼奥夫是一座亚洲城市。在19世纪20年代还很贫穷落后。市内既有名门望族也有穷苦百姓,除了俄罗斯人外,尽是摩尔多瓦、希腊、土耳其、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人。

当时普希金身无分文,英佐夫热情地接待了他,留他住在自己官邸,吃喝全包了。

普希金在书信里多次提及英佐夫将军,认为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善良的老人”,说他是个“地道的俄罗斯人”。

普希金在基什尼奥夫时正赶上希腊人大暴动,他同情希腊人,常接触一些俄国革命军人,如南方同盟首领彼斯捷尔等。他还参加了当时的革命组织“共济会”,彼得堡得知这些情况,要求英佐夫“严格监视他的行为”。英佐夫将军替他担保,说“普希金先生是军队办公处的职员,行为十分端正”。

普希金在基什尼奥夫虽然只待了两年时间,但经常与人吵架、决斗、斗殴,在那里留下不少仇恨他的人。只有英佐夫将军每次都出面保护他。

普希金要求调回彼得堡,沙皇不同意。于是他要求英佐夫放他到别处散散心。恰好这时普希金在彼得堡的朋友们也替他说情,请沃龙佐夫伯爵“拯救诗人的灵魂”,让诗人的天赋有所发展。沃龙佐夫确实把普希金带到敖德萨去了。可是英佐夫将军深感不安,抱怨说:“(普希金)同沃龙佐夫在一起是不行的!唉,他为什么要离开我?我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爱护他!”

现在只有普希金的书信和画像纪念那么可亲可爱的将军。

米·谢·沃龙佐夫(1782—1856)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沃龙佐夫伯爵是叶卡捷琳娜时代俄国驻英大使的公子,在伦敦长大,受过英国贵族教育,二十来岁回国。他养成一副英国绅士派头,举止矜持,言语冷漠,表情高傲,艳遇频繁,但确实有比较渊博的学识。

沃龙佐夫在部队工作时,立过功,是一位勇敢的军人。俄罗斯与土耳其交战时,他二十一岁,从攻打碉堡的火线上救出过负伤的战友。1812年俄法战争期间,他骁勇善战,根据库图佐夫元帅的军令,强渡多瑙河,迫使顽敌遁退。在鲍罗金战场上,他为祖国流过血。

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人,沙皇很器重他,派他到俄国南方担任总督。在任期间他显示了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才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他为人的另一面。

沃龙佐夫细高挑身材,面部轮廓鲜明,目光非常平静,薄薄的嘴唇,总是带着似乎亲昵、实际狡黠的微笑。他对待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态度,越是憎恨的人,他越显得亲切。对他越想处分的人,越是友好地跟对方握手。对方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遭到他事先计划好的打击。

沙皇将桀骜不驯的诗人普希金交给他管教,总督求之不得。这位总督对诗人并没有兴趣,但很想借助“保护”著名诗人普希金之名提高自己的影响。

沃龙佐夫热情地接待了普希金。普希金经常出入他的官邸,出席他家的沙龙聚会、聚餐会等。沃龙佐夫的书房是普希金最常光临的地方。普希金与总督夫人——比他年长七岁的漂亮少妇伊丽莎白——有了较多的接触,最后伊丽莎白成了他的情妇。

沃龙佐夫伯爵成了普希金嘲弄的对象。他写诗讽刺他,画像丑化他,他根本没有把这个大权在握的人物放在眼里。他在诗中写道:

一半是英国贵族,一半是商贾,

一半是聪明汉,一半是无耻之徒,

一半是无赖,但很有希望

最后成为十足的这类家伙。

这首讽刺诗在好友中间流传开,但心怀嫉妒者把讽刺诗抄送给伯爵,使得这位大人决心将普希金弄走。

于是沃龙佐夫利用了普希金被派去调查蝗虫灾害时表现出不满并提出辞呈一事,又将他同情无神论者等罪名上报沙皇。最后沙皇指令将普希金从南方放逐到北方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普希金为沃龙佐夫夫妇画了不少速写像。他的诗稿旁留下几幅总督的肖像,有头像,有胸像,也有打台球的像,很难说清楚普希金当时复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