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12

第12章 日常生活中的禅(1)

一、禅道无所不在

禅并不是很玄妙很神秘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禅意,靠你去感受、体味、捕捉。它所需要的是悟性和体验,是人内在的空灵,是人的思维在另一层面的展开。即使不信佛,也能在生活中参禅。禅的智慧不在念经、礼佛,在于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悟。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我最初读到这首吟咏禅道无所不在的诗篇时,很不理解。自以为禅道一定是高僧大德、禅师们、修行人,或者文化层次很高具有悟性的人才特有,才能体悟到。我等凡人是深入不进去的,难以领悟的,把它神秘化了,是我的无明。

当我孜孜不倦地去研读禅学,自净其心,才渐渐有所醒悟:禅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道”,是个大概念,含蕴深广。一般指规律、法则,伦理道德、普遍性道理。道家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他主张道法自然,天地人共生共荣。儒家的孔子说:“道不远人。”禅宗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融摄了孔孟老庄之道。并提升到人生哲理高度,重视人生价值,洗涮内心,利己利人,慈悲普度,达到涅槃境界。禅道,则是以圣者的智慧为指导,所获得的精神境界。

禅道无所不在,指自然界,人的行、住、坐、卧皆有禅。岂不泛化?记得我在禅学书籍上做过这样的批注。一次在峨眉山报国寺第一大殿右侧,见一老僧黑衣、黑帽,平卧在长椅上,一两小时纹丝不动,以为他已停止呼吸。当一游客走进室内求开光,他才慢慢起身。隆冬时节,我上前惊奇地问:“师父,你静静地躺着不冷么?”“不冷,不冷!我70多岁了,连感冒都没有。”数年后我才证悟到,这位老僧是卧着进入禅境的。现在我也能做到了,躺卧一两个小时身心俱无,听觉灵敏,能思维。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禅意禅境都很浓郁。外出旅游观光,陶醉于水光山色间,怡然自得,禅道就在其中,只是不会去运用它。把禅引向自然界,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了,禅宗始祖慧远开了先河,在诗僧、著名诗人中均有所体现。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集经》说:“若能称念阿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把念佛变成口头禅,生活禅,是行禅。”客观外界的禅道,在于自己是否有颗禅心去体悟。如著名居士苏东坡的诗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他悟出溪水声好比是佛说法的声音,青山有如佛的伟岸身躯。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身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禅道不但为现实所需,而且永远为人生所需。

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不能解除现代人内心的苦恼和空虚,不少人想寻求在喧嚣躁动的世俗生活中,保持一分安宁、有个纯净的精神家园,让自己身心得到休憩和寄托,以解脱自己。只要习禅,就能达到。《坛经》中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1953年净慧法师(现为中国佛协副会长)提出“生活禅”,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的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他说禅就在当下。“山色溪光明祖意,鸟啼花笑悟机缘”。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命过程充满了禅。“夫人所以不得道者……其事略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糜曼,三则甘脂肥浓。”(《法苑珠林》)意即有些人为什么不能悟道,一是贪图权势、虚名、钱财;二是贪妖艳美色;三是贪佳肴美酒。佛家力排这些诱惑,潜心修行。

修行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能够从世间的烦恼中得解脱,有较长时间修身养性才行。菩萨道要发菩提心,在充满物欲、种种诱惑、刺激烦扰的社会大环境中,把握住自己,尽可能去影响他人,慈悲普度。

禅道无所不在,能与禅一体,生活便恬适安详。我们不应当将学佛与世俗生活对立起来,当你被工作、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会让你懂得生活的智慧和艺术。以身体作道器,家庭做道场,是不难做到的。禅就在当下,净慧法师总结出这样四句: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二、平常心是道

只要我们的心正直,戒恶扬善,做事无愧于心,没有贪念和不好的欲念,清清白白地活下去,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以佛的人格为标准,修正自己不利于他人、不利于社会的思想道德品行。以自己的心灵、生活形象,与人相处的表现来感化人,就是在真正的弘法,虽然未皈依,已是佛门中人。我国人民大众自古就有存善去恶的社会公德,自觉地做善事,不做可恶事。我的父亲不信佛,可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募捐修的石板大路,至今还在方便行人。每年冬季他买来柏树皮捆成火把,那些走夜路的来讨火,冬天再冷他都起身点燃火把,给黑暗中的路人照亮前程。平常心成就自在解脱,超出世俗心态,而又不离世俗。

我的同学、同事全都退休多年了,从闲谈中了解到:有的退休工资很低,不与别人攀比,安贫乐道,还捐钱给更困难的人,真乃“身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有的终生不为名利,不图升官发财,大半生坎坷,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现在仍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挤时间做善事,弘扬佛的旨意;有的知恩报恩,认为自己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都是吃国家的助学金,在位时多次出国参观考察,于今还应当发挥余热为国家再作贡献;有的体弱多病,却不贪生怕死,任运自然,能吃则吃,能走则走,困来睡觉,热即纳凉,冷则取暖,快快活活地度日。生死是人生的一大关键,是很多人惹来烦恼的根源。应把生死看做是自然界中的更替,一种回归,自由适意地过完一生。有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心,大学毕业分配去响当当的工厂,而今退休工资不高,心地很坦然;有的非但儿女不成才,还有陷入黄、赌、毒泥淖的;有的一辈子钻进钱眼里,退休前费尽心机捞取到若干万元,而今身患糖尿病,还煞有介事地说,10年内还能抓到多少万元,执迷不悟,甘做金钱的奴隶;有的年轻时用加法生活,收获友谊、爱情、功名、钱财,谁知到了老年以减法生活,儿女回家吃饭不给钱,还得去托儿所、小学校接送孙子,每月医药费几百元,钱罐子的喇叭口向外,心里很不平衡;有的以前有个官位,可呼风唤雨,退休后与他打招呼的人都少了,失落感很大,反而不满社会现实,常发泄内心的愤懑。如此等等,全在于自己是否有颗平常心。

其实很多困扰烦恼都是来自自己,应当拿得起,放得下。从禅的智慧讲,在于保持良好心态,善于调适自己。经书有言:“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无论生活面临怎样境况,人生遭逢怎样的磨难,让快乐的花朵在心中绽放。我在校园的居室是:鸟啼阳台上,花开门窗前,客厅内养有金鱼,天天有鲜花,不亦乐乎。

一同学的爱人是位将军,朝鲜战场上一排人只剩下他们三人。我在电话上对他说:“敬佩您!”他回答说:“现在是老百姓一个。”胸怀是多么宽坦,心态如此平和。我专程去拜望他,没有将军的威严,朴实无华,穿着同普通老百姓一样。话语不多,都很精当。身居高位时,进出有车,还有保健医生,退休后过着平民生活,家具陈设与普通市民并无二致,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他天天默默地做家务,70多岁了常骑自行车去买菜。海能容纳那么多水,是因把自己位置降得最低。把自己放得最低最低,心态就修炼得最平静最平静。

人的根本差别不在贫富贵贱,不在地位高低,不在相貌身材好,服饰华丽,在于抵制物欲的侵扰,有颗平常心,能保持良好天性。把世俗利禄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得舒心一些、洒脱一些,生命就得以延续。

“平常心是道”,始于马祖道一。后来赵州从谂禅师去参拜南泉禅师问:“如何是道?”南泉禅师也答:“平常心是道。”从此,便成参禅入门的闪亮招牌。道即觉悟,生于道,行于道,道就在我们心中。孟子早说过:“道在尔,而求诸远。”

不去计较得失,不拘于成败,适性随缘。“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随缘是一种智慧,恬静的心态。“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秋风送白云。”随缘是一种修养,透支人生的顿悟,人性炼达,洒脱乐观是一种美满人生的心态。股市上的人皆患得患失,很难有颗平常心。应当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房宽不如心宽”,清净快乐,才能调适当今人们愚痴、抑郁、焦虑的心态。

平常心不是要我们去过平庸生活,当个凡夫俗子,作酒囊饭袋。不少人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发财,不仅为己用,还为子子孙孙,成为了赚钱机器,守财奴。平常心,是一种硬扎的坚守。遇上不遂心的事,多从好的方面去看。像高僧无门慧开写的著名禅诗那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日常生活中的禅,令我们超然地面对人生中的烦恼逆境,在生命中发挥出最大本能,在生老病死的常态中超越常人。保持一颗平常心,无所挂碍,自我解脱,超出世俗的心态是一种“中道”人生境界,充满哲思。

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儒家离不开人来说话,立脚点和归宿都落实到人。佛家则站在高于人的立场,超越人来说话,归结成佛。儒家治国,佛家治心。

《大乘起信论》讲:“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真心法门;二者生灭法门。前者作为心的体,纯净无染;后者具有染净二种成分,实指精神,主体功能。前者是后者所依止的本体,后者能摄取一切法,生一切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通过舍妄返净的修行,方“内见心性”,达到觉悟。天性、心性、自性在佛学中有时等同,也就是人的本性。荀子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佛家主张人性善,是先天的,自性清净。由于社会上的染污,蒙蔽了心性,产生妄念故作出丑事、坏事、恶事。世间有佛亦有魔,是魔是佛即自作。“心魔即魔,心佛即佛。”一心向善就做善事,一心向恶,就犯下滔天罪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支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