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30

第30章 儒家养生法

孔子《中庸》里的“大德者必得其寿”,为其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庸》上还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即养生之道的前提是,要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首重养德。因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性格豁达,光明磊落,内心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养德即养气血,气血盛则筋骨强。我们应把道德修养视为养生之本。

养生必先养德,心脏病患者中,恶人是善人的五倍。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多人进行14周年调查表明:常做好事,人际关系好,有益于延年益寿,孤独寂寞的人死亡率要高出25倍。

孔子又说:“仁者寿。”什么是仁?他自己说“仁者爱人”。董仲舒解释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勿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佛家说成慈善之心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宽厚仁慈,乐善好施。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不要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样去立身处事,定能高寿。若是私心杂念太重,处处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贪赃枉法,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许慎也说:“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指乐善好施,解别人之困,使别人有所得,而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促进心理免疫力增强。纵观古今中外的寿星,无不与人为善。贵州的龚来发活到130多岁,长寿秘诀是“与人无争,与人为善”。广东的孔英活到120多岁,她的要诀是“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中医养生之道同样认为,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涵养,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

在修身养性上,孔子总结人的一生要做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试问,违反法纪的有几人不是犯在这几点上?性命都丢掉了,谈何养生!我从当学生起,就把孔子这几句话抄写在笔记本上,谨言慎行。参加工作后,又写出贴在墙壁上,以警示自己。

在食养方面,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不只是吃饱,还要吃好,食品制作要精细。强调通过细加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人体易于吸收。过去穷苦人糠糠菜菜吃得多,摄入营养少,所以面黄肌瘦。对吃住,孔子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们常说,房宽不如心宽,佛家的淡泊名利,寡欲清心与之一致。

孔子还主张“坐忘”。静坐时身心皆忘,感到失去了肢体,与茫茫宇宙成一体。“静者寿,躁者夭”。静心养神,以静制躁,是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重要条件。《淮南子》上说,“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儒家重视养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气比饮食重要,人死称为气绝身亡。气血相依,有气便有血,孟子已认识到并且做到,可说是他在养生方面的突出之处。孔子的弟子子夏(春秋卫国人)说:“食气者,神明而寿。”董仲舒讲:“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

中医(又称儒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聚,悖则气乱,恐则气下。”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少生气,少怄气,自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