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05

第5章 佛教与禅(1)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尤以佛教创立最早,经籍有8,000多部,教义体系最庞大,哲学意味最深邃,影响也最深广。恩格斯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据粗略统计,当今全世界的佛教徒已超过6亿人,尤以中国人为最,而且成迅猛发展趋势。胡适先生曾说:“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产生

什么是佛教?一般指释迦牟尼的言传身教。佛,是人格的最高标准。佛所说的经典、佛典,及其所昭示的义理规则,是一种道德教育。在印度,佛就是“觉”,即大彻大悟的觉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中国佛教把“觉”解释为心灵的自我直觉。与生俱来的本体觉悟,称为“本觉”;在修养中得到的称为“始觉”。由“始觉”实现“本觉”,进入佛的境界,即可实现自我超越。说穿了,佛教就是在教育我们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视它为迷信,是大大的误解或无知。

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婆罗门教是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上下)正统的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它把所有的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僧侣或祭司),是当时社会知识的垄断者和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被誉为“人间之神”;武士和军人为“刹地利”,是世俗政权和王权的支柱;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被称为“吠舍”,属当时社会生产者阶层;雇佣劳动者和奴隶被称为“首陀罗”。婆罗门是从“梵天”(好比上帝,万物由它创造)口中生出的,天生高贵;刹帝利从梵天肩上生出,低一等;吠舍从梵天膝上生出,再低一等;首陀罗从梵天脚上生出,地位最低。后来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自由思想)纷纷出现,释迦牟尼在出家前,对96种外道都涉猎过,认为全非彻底了生脱死之法。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族姓乔达摩,释迦为其种族名,牟尼是教徒们对他的尊称,即“圣人”,有如中国的孔子(两人几乎同一时代)被称为“孔圣人”。释迦牟尼大约生于公元前623年,卒于公元前543年,是尼泊尔(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贩王的太子,母亲名摩耶,属刹帝利种姓。

成语“借花献佛”,一般人理解为献给佛祖释迦牟尼。恰恰相反,是他前世(善慧仙人)闻普光如来出世,觅花献佛,至普光佛所散五茎花,花于空中化为花台。普光佛授记善慧: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载《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

传说临产的摩耶皇后回娘家途中,繁花盛开,婆罗门树枝垂到了她身边,她伸手握住端然而立,悉达多太子就从她右腋降生。他生下来就能说会走,向东西南北各走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有真理至上)。”他浑身金黄色,有32种异相,其父为他取名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占相师见了断然道:“如果出家,能证成佛果。”他从小接受婆罗门教育,有绝世的睿智,少年博识,遍寻远古哲人的遗教,十二三岁时已精通当时的各种学问及武艺。

17岁时父亲要他继承王位,娶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一子(后随他出家)。他生性悲天悯人,观察到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目睹印度战争的相互残杀,想寻求一个真正和平的途径。见有病、老死者最终成为白骨一堆,见托钵持杖的修道比丘怡然自得,十分羡慕。这些都促使他思考如何解脱世间痛苦。29岁时,他于十二月初八半夜偷偷出家去修道,以求得宇宙人生的真谛。

阿陀罗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他掌握了苦行术后,“离情去欲”,和树林中的苦行人一起,6年而不得解脱,就到尼连禅河洗身,接受林中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供养。父亲劝阻他无效,只好在亲族中挑选侨陈如等5个弟子随他去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去苦修。他仍未找到解脱之道,放弃了苦行,独自到10里外的一棵毕钵罗树(后人称为菩提树,“菩提”意即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下坐禅,铺上吉祥草,盘腿打坐,发誓“不证到无上正觉,终不起坐”。

七七四十九天后的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时他豁然大悟: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因一定条件而产生(因缘而起),只要条件发生变化,该事物将不复存在。由此而生彼谓之因,依此而成彼谓之缘。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宇宙万物皆无自性,自己不能决定自己,依赖于某种因缘(条件转移),便是“空”。同样,人生在世不过于执著,生、老、病、死、苦等所有烦恼自然也就解脱了。这条“真理”就是后来佛教学说的基础理论——“缘起论”。从他修道过程来看,不太注重信仰、苦修,更重视“智慧”和觉悟。他“从老死逆推至无明”,大彻大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最终证成佛果。悉达多太子的诞生乃至出家成正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时已经35岁,后收徒传法,到鹿野苑去度化离他而去的侨陈如等5位弟子,初转法轮(首次说法),并开始建立教团。他的堂兄弟阿难陀提婆达多,异母弟难陀,儿子罗怙罗都随他出家。随后他又到印度北部、中部的恒河流域说法传教,就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摩揭托国王、拘萨罗国王都皈依拥护他。后来徒众越来越多,他便制定出家弟子集体生活的戒律,宣扬“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佛(释迦牟尼),梵语为“布达”;法(释迦牟尼宣扬的佛法),梵语为“达玛”;僧(以侨陈如为首的弟子),梵语为“僧伽”:三宝齐备。

他80岁时,自知寿命将终,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婆罗树林中架上绳床,枕着右侧卧,安静地进入涅槃。据史书记载,释祖涅槃后众徒火焚尸体而不燃,“转作虔诚祈祷,尸中自出火焰焚烧,……得舍利”。舍利为周边八国分享,建塔供养。我国西安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于唐宪宗时迎来供奉,以保国泰民安,消灾避祸,延年益寿。1986年在塔基下发现了4枚佛指舍利,震惊中外。

中国曾有四处接受舍利,其中三处下落不明,唯法门寺佛指骨独存。仅一枚是真身灵骨,另三枚为保护真骨而特制的影骨。有经书记载,史实可鉴,为世界佛教界所公认,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人生问题是佛教的出发点,其思想旨趣是求得个人解脱,发展为大乘佛教才注重“慈悲普度”。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是已故的先辈。《中阿含经》说:“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他没有创造宇宙,不主宰万物,只是“解脱一切苦,济彼苦众生;安乐众生故,演说于正法”。他生前也反对人们把他当作神,只是后来的信徒们奉他为神。塑像供奉是展示他伟大的人格,有目共睹,以感化众生,不能当作天神,如同我国的孔子修有孔庙供奉。中国禅宗也认为“心外无佛”,“佛者,心清净是”。《六祖坛经》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二、印度佛教的传入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便有月支国(伊犁)口授《浮屠经》,由丝绸之路商队传入。正式传入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明帝梦见金人项有日光,飞在殿前,问群臣为何神?道人傅毅说是天竺得道者,号曰佛。他就派人去西方求佛法。在月支国碰见印度僧人的佛经便用白马驮回,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名震中外。另一条路线是从海上,随着商人的船舶来到广州,从此遍布华夏。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播,汉桓帝在宫中设华盖,以祀黄(帝)、老(老子)、浮屠,把佛混为神仙。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增多。安(世高)译系统的小乘禅法,注重修炼精神,接近仙家。支(娄迦谶)译系统的大乘禅法,宣传性空的般若学,侧重实践,开创了大乘佛经的先河,如《道行般若经》,两者皆为质朴的直译。信奉佛教从宫廷始,是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最初萌芽。

安系之禅学,即“安(吸气)般(呼气)守意(专注)”,不令心浮躁、散乱。所译《安般守意》中即有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