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06

第6章 佛教与禅(2)

一禅“数息”——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从1数到10,如此反复,达到寂无他念;

二禅“相随”——由数呼吸次数转到随顺一呼一吸的运气上;

三禅指“止”——从呼吸转向鼻头,专注其上,排除杂念;

四禅指“观”——从头到足观其身,信佛三宝,众冥皆明。

支系之“般若”即智慧,指“缘起性空”理论,借助于汉地人们熟悉的《老》、《庄》的玄谈得以流行。外来的宗教文化要传到异国他乡,必须依附于当地的社会文化才有立足之地,才有可能独立发展。魏晋时期,般若学与玄学两个社会思潮相互影响、融合。

三、中国化佛教

起先,外来的佛教受到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的排斥和打压。为了在中国这片沃土扎根,佛教开始对中国的王道政治、宗法理论采取靠拢、迎合、调和的作法;对道教则以牙还牙,奋起反击。但它们又有相通之处,如道家的“长生不死”、“羽化成仙”。前期的佛教,后期的禅宗其实都深受老庄学说的影响,比如“反本归源”与“反归自然”、“无为清净”,修行方法上的“饥食困眠”。吕洞宾的“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与佛教如出一辙。后来中国佛教也开始借用道家的“无”,说明佛教的“空”,既排斥对方又吸收对方的长处。

中国儒学以人为本,立足点是人;佛学以佛为本,而中国禅宗的佛性则已经落实到现实的“人性”、“心性”上,“自性若悟,众生是佛”。慧能的《坛经》已经儒学化,关注人生的价值,把佛教真正中国化,开辟了佛教在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奠定了佛教进一步兴盛的基础。宋元时代的佛教儒学化,表现为佛教理论紧紧抓住“孝”字,如高僧契嵩五戒中的“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淫邪,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是五戒修,则成其人,不宜孝事?”佛学与儒学都是劝人“弃恶从善”。唐代僧人宗密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途殊,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禅入儒,儒融禅,乃至儒、释、道三教合一。道家吕洞宾,唐咸通三年进士及第,通儒经,有诗句:“为人不可恋嚣尘,幻化身中有法身”,反映了佛道相融。张三丰自称张天师之后,主张“三教同源同法”。儒者行道济世,佛者悟道济世,道者明道度人,三教圣人皆本此以立教。至此,佛教彻底中国化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紧密结合。隋唐之后,中国佛教主张“入世即出世”,为现实而修行,把“治心”与“治世”巧妙地统一起来,逐渐渗透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为用。历代帝王大多也尊崇佛教、弘扬佛法,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即禅的根本精神,一切从利他出发,在利他中利益自己。禅的终极意义是面向社会人生,积极入世的,走向民间,贴近现实,实乃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的理念,经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倡导,逐渐深入人心。人间佛教的特点在于以人为本,立足时代,关注现实社会的进步,净化社会,纠正了过分强调出世和个人解脱,切盼人类道德水准的提高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日日是好日”。把握大众心理,顺应众生。人间佛教是以奉行众善,普度众生为大愿,并跟上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步伐,希望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昌盛,世界和平。

现时代中国佛教的指导原则是:“本着人间佛教的积极进取精神,顺应时代因缘,把我们佛教徒的智慧和力量倾注到当今国土,利乐有情的事业中去。”(中国佛协《决议》)

四、佛教与禅

最初的禅早于佛教,而且为各教派所采用。禅为佛教之母胎,佛教依之方能再展现其内在的生命。释迦牟尼在瑜伽派的修行基础上将小乘禅法加以提升,使之成为最初的佛教禅法,有的称为大乘禅法。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小乘禅法都得到了介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其形成原因可以说是大乘空观与小乘禅观融通的结果。作为中国佛教的禅法,应当从晋朝达摩来中国传道算起。唐末禅宗的南宗开创者慧能提倡顿悟法门,单传独授,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禅”。惟传一心,净化心境。北宗神秀说:“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后来南宗成为禅的主流,中国禅学的代表,主张众生成佛在于自己的本心。中国禅在唐以后主要是指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印度禅重行,重理才是中国禅的特征。唐代禅门兴隆,风靡天下,并浸润儒学。传至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便形成为完整的中国禅学体系,远播朝鲜与日本等国。

禅宗要有宗师指导,大藏经是所依仗的经典。然而,禅的立足点不全在于经教中。它强调以自己的佛心为立足处,“以心传心”,注重实践的行为,所以又名“佛心宗”。禅的“见性”,即彻见自己本来心性的灵机。《六祖坛经》说:“令学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见性,是宗教内生活的根本要谛。所以说,禅是注重向着自己内心来探求的,强调自我净化。禅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征服人心。

禅学是佛教各宗派中共同具有的,关于禅定修习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通过调节身体姿势和呼吸状态,达到心神宁静、意念集中的状态。无论小乘教义实践系统的“三学”(戒、定、慧),还是大乘教义实践系统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占有重要位置。佛教信仰者通过禅定修习,体验佛教的世界观,以解决生死为中心的佛教哲学,把信仰和理论、教义和实践连接起来,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要义。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佛教规定,僧尼的正业是“一禅二诵”,即坐禅、研读佛经。所以对出家僧尼来说,坐禅修定,更是主课。历代高僧大部分时间都在坐禅中度过。

中国的禅学有将近2,000年历史,它从佛教的整体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禅宗教义,乃是中国玄学与佛教禅学相结合的产物。印度禅学给了它肉身与外形,中国玄学给了它骨架和血液。禅宗建立了自己的经典教义,导致一宗独盛,贴近现实,走进民间,受到世人普遍关注。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度产生过“禅学热”,中国禅学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尊崇。进入21世纪后,禅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想懂得一点禅的常识的人为数不少,这也是笔者撰写此书的动机之一,想自度度人。

在现代西方世界,禅则作为东方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以其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自然形态的保护,以及反理性和超逻辑性的色彩,与现代思潮相沟通,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轰动。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深深地呼唤着禅。禅可以把握自己,肯定自我,热爱人生,使人心灵获得自由。当你对人生中的一些烦恼挥之不去,被沉重的工作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去读一点禅学,就可感到轻松,减少忧虑,培养爱心,热爱人生,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佛禅与世无争,涅槃寂静,凭超凡脱俗等种种修持获得精神上的静谧,确能养生长寿。活到90岁乃至100岁以上的高僧大德并不少见,如唐代的赵州和尚活了120岁,近代的虚云大和尚也活到120岁。有的高僧坐化后还留下“舍利子”,延续至现今。有的肉身经年不朽,非常神奇,至今未考究出其中奥秘。比如唐代的无际禅师91岁圆寂(公元790年),肉身在空气中一直盘腿而坐,1,000多年来俨然活人,被视为“世界奇迹”。

1.佛教的三大禅定法系

如来禅——“三学”、“六度”之禅。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单传的大乘禅法,在观息上做功夫,注重禅定——断惑证真——渐门;

祖师禅——即心成佛之禅,专指六祖及后世禅法,改单传为普传,由儒入禅者较多,为达摩所开,来自释尊“拈花微笑”,在观心上做功夫——顿门——大乘禅法;

秘密禅——即身成佛,在“三密”(身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作观想为意密)为用上做功夫,为大乘禅法。

2.禅定分类

1.佛教禅

如来禅——断惑、证真

祖师禅——明心见性

秘密禅——即身成佛

2.非佛教禅

凡夫禅

瑜伽禅

外教禅

外道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