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观学概论
1145800000021

第21章 二谛义(2)

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开展,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大师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家说,即:①二谛之体为一,②二谛之体个别,③二谛之体的中道。其次,吉藏于《二谛章》与《大乘玄论》卷一揭示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①“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又分为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②“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实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真教谛”。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本节专门讨论我国三论宗关于二谛的论说。

空有二谛

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就是真俗二谛。但缘起性空为矛盾的统一原理,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真谛,即所说的第一义谛或胜义谛;俗谛,又称世谛或世俗谛。真谛说空,俗谛谈有,因此又叫空有二谛。三论宗认为,解释二谛有两种不同:一是以真谛为理,即诸法皆空的实相之理;以俗谛为教,即世间缘起假名的语言文字。世间的语言可以表达法性真理,如来借此缘起事物说法,以表达真如法性真理,都是从世俗谛法说,所以俗谛是教。二者非空非有是中道,说空说有,空有二谛都是教,叫做言教二谛。仍然是真谛说空,俗谛说有,真空俗有是佛所说,故二谛是教。

《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批判自性,建立缘起,所以空有二谛也是无自性的,对空说有,对有说空,所以空有都没有自性,只是相对而言安立的假名。言教二谛的空和有,乍一看名相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如《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空。”色空不二就是二者的统一。“色即是空”,指事物是缘起无自性;“空即是色”,指本性空的事物才能随缘生起,性空不碍缘起。因此说有,是不离开空的有,言空是离不开有的空,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空有不二,虽然对立而又是统一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所以经中说“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客观事物就是这样的。具有中观见解的人,看见空有常常是统一的,没有观见解的人,看见空有总是相对应。中观见就是佛菩萨的中道正见,中道正见就是经中所说的般若智慧。如果看见有就认为是实有,说无就以为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执空有二边是实的偏见,是生死的根本。现在说的二谛的空有,是相对缘起的空有,相对空而说有,针对有而说空,说空不住空,说有不著有,空有圆通,相即无碍,不同于一般人定性对立的空有。这是我国中观学派三论宗空有二谛的基本内涵。

于教两种二谛

我国中观学派三论宗有二种二谛,就是于谛和教谛。于谛和教谛这两个名词,是三论宗所专有的,在其他各宗派著作中很少见,甚至见不到。三论宗把真俗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并且主张二谛是“教”,这是其特点。

三论宗把真俗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是根据“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第一义谛。”青目解释这个偈颂时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谓有,‘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性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三论宗根据这段长行和这段长行中的二个“于”字而在教谛之前建立了“于二谛”。其于二谛的大意思,诸法实相,非空非有,世间诸法,也非定有定无,本来是不二相的。但是说它是有,“于”世人是实,世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世谛”;说诸法是空,“于”出世二乘圣人是实,出世圣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真谛”。诸法实相,既是非实非有,但是对“于”凡圣二种人来说,就成为是“空”、是“有”的两种谛实,这两种谛实,就是空,有二谛,这种二谛,就称之为“于二谛”或者“二于谛”。显而言之,“于”的意思就是指“于”诸法实相上而有凡圣不同的理解,各自认为是实,不合乎诸法自身真实的真实,就叫做“于谛”。

青目解释“于二谛”后接着说:“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三论宗据此句而建立“教谛”。吉藏的《中论疏》对有关于“教二谛”说:“问:云何是二于谛?云何是教谛?答:所依即是二于谛。以‘于’凡圣皆是‘实’,故称二于谛,亦是于二谛。谓色未曾空、有,于二解是实,故云于二谛。能依即是教谛,诸佛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皆是诚谛之言,故称为实。”三论宗虽然建立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但其主要的还在说明和主张二谛是“教”,而二于谛只是说明其是两种不究竟、不合中道的两种偏执,都是佛陀说法遣破的对象,教谛是言教的手段。

《大乘玄论》卷一,为了建立二谛是教,提出五点理由:第一,对不二中道是理实,所以说明二谛是言教。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不二中道既是理实,二谛是假施设的差别名相,所以是方便言教。又非有非无是中道,为了破除众生执空执有的毛病,而说有说无,这自然是言教。所以说二谛是教。第二,诸佛如来观照缘起的事物,并不一定把他看作是有或者是无,因为缘起的事物并非是实有或者实无,纯粹是以中观实智,直契诸法实相。诸佛了解众生执有执无,不能理解真如法性的真实性;以方便力,说空破有,说有破空,令众生悟入非空非有的真如实相。以说为教,借教显理,所以二谛是教。第三,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二谛是理,既然是真理,就不能违反,不能动摇,这样便成了定性二见,不能反映缘生事物无常变化无自性的真相,反而障蔽中道实相的启悟。现在要想拔除二见的病根,故说有无都只是方便,有无都不究竟,不应住在有无中,所以说二谛是教。第四,有无是众生多邪见的根本,经论中强调批破有无二见。有和无是两种偏见邪见,如凡夫执有,二乘执无;贪爱多的人执著有,邪见重的人执著无,九十六种道所执都不出有和无。诸佛出世,如果再说有无两种定理,反而增加众生的执著。现在明白地学习有无二谛,就能通达不二正理,所以说二谛是教。第五,学佛的人,听说二谛是方便教,便作不定解,免于执著。又能由此通达正道,超凡或圣,有这些利益,所以说二谛是教。

《摩诃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龙树解释说:“菩萨为著有的人说空,为执空的人说有。”《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既依二谛说法,说法即是说教,说教实际上是为了利益众生,真实不虚,所以叫教谛。三论宗自摄山僧朗以来,即主张二谛是教,而不是从嘉祥大师才开始的。《大乘玄论》卷一说:“山中兴皇和上(尚),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这里说的山中、兴皇,指的是僧诠和法朗。法朗没有见过僧朗,所以没有传述,是经过僧诠辗转述说才可以转述,故说:“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二谛章》卷上说:“自摄岭以来,并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僧诠)师于本疏说:‘二谛者,乃表中道之妙教,穷文章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在我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相传,由来已久。

四重二谛

真俗二谛,有时也叫作有无二谛。中国中观学派三论宗根据经典中的不同说法,建立四重二谛。但真俗二谛的名称出于经论,为佛教各宗所共用,那么三论宗所说的真、俗、空、有与其他宗派有什么不同?这须要用《初章义》来检别。所谓初章,即初学入门的第一章。初章是三论宗用来论证和区别是自性还是缘起的一种方法。《初章义》说:“他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即无不由有,有是自有,无是自无,此种有无名自性有无,即定性的有无。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可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非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相对缘起,假名有无。”这是显示自性与假名的不同。所以《初章义》是破除自性的利器,彰显缘起的假名,入中道之要轨,显示无碍的圆融。通过初章可以认识其他宗派以二谛为定理,便落在实有自性中。三论宗所说的二谛是相待缘起假名,名称虽同,而含意迥异。依这相对的假名为基础,建立四重二谛。

中国中观学派三论宗为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建立四重二谛。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毗昙家之说。第二重以“空,有”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成实家之说。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系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

吉藏大师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苽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与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这四重二谛,如果从教理上分,都可以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辗转随缘,灵活运用。虽然有四重二谛,但早朝的中观学派多用第一重,后来三论宗多用第二重,所以三论宗常说《般若》若空若有都是教,非空非有是中道第一义谛,说二谛是教,就是根据第二重二谛说的。如其他宗派说,“三论”、《般若经》是通教,虽谈二谛,不说中道,三论宗讲第二重二谛,已说非空非有为中道。第三重中,若二谛,若中道,空、假、中三谛都是本宗的俗谛,非三、非不三方是真谛。摄论师说,三性(三谛)是安立谛为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现在讲明,凡是有言说的都是世俗,言亡虑绝才是真谛。

建立四重二谛者,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接受悟解有所不同,为适应根性不同的有情,所以建立四重二谛。又为了解释经论,建立四重二谛,经论中或说有为世谛,空为第一义谛。如《摩诃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空为第一义谛。”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意思。《道树品》说:“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就是第二重二谛的意思。《华严经·性起品》说:“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摩诃般若经·十善品》说:“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这是第三重二谛的意思。《华严经·十住品》说:“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发初心。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发初心。”这是第四重二谛的意思,因为经典中说二谛不同,为了解释经典里的含义,今学者易于理解,所以建立四重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