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观学概论
1145800000022

第22章 八不中道论(1)

(第一节)八不中道概说

中观学派的开祖龙树,以为宇宙万有的真实相(即诸法实相),是非空非有的中道。中道,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曰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派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就《阿含经》教说而言,因八圣道之实践是远离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等偏颇之生活态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故称八圣道为中道。若正确理解十二缘起之真理,因而远离常见(认为众生生命主体之我为永远存续者)与断见(认为死后全归灭无),或有见(自然之立场、世间之常识)与无见(虚无主义)等偏颇之看法,故正观十二缘起,是谓住于中道之正见。前者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时所说,乃属实践上之中道;后者则为思想上之中道。就部派佛教而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成实论》卷十一等,继承《阿含经》教说之立场,谓中道远离断、常之二见。

大乘中观学派之主张,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立场,以远离一切执著、分别而无所得者为中道。据《中论·观因缘品》载,缘起之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八邪、八迷、八过、八计、八谬、八事之戏论),而阐明空之真理;万有以顺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故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著之对象。如此,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此即八不中道、八不正观、无得中道、八不中观。此“八不”即指否定生灭等八邪之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由此得破一切邪执,而显诸法实相。八不之中,不生、不灭是其根本,故特别以不生包摄八不。吉藏《中论疏》卷二就认为,不生是破婴儿阐提,不灭是破邪见阐提,不断是破断见之声闻,不常是破常见之声闻,不一不异是破外道,不来不去是破独觉及初发心菩萨之各种邪见。

三论宗基于此八不中道之说,说三种中道,即《中论疏》卷一中就八不中道与二谛之关系加以说明:(1)俗谛中道(世谛中道),从因缘假合而存在之现象面来说,万法无实体,是空,但却以假有之现象存在,故为无生灭之生灭,生与不生俱不可说。(2)真谛中道,从存在本体之真实面来说,万法皆是假有现象之存在,本体毕竟空,故生灭之无生灭,不生与非不生俱不可说。以上两者称二谛各论之中道。(3)二谛合明中道(非俗非真中道),所谓无生灭之生灭或生灭之无生灭,其实既非生灭,亦非无生灭,而是超绝言语思虑之毕竟空。又据《三论玄义》卷下谓,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别。即以中道为唯一清净道是为一中,中道配以二谛而论,分“世谛之中”、“真谛之中”是为二中,再加以“非真非俗之中”是为三中。四中即:(1)对偏中,对断、常等偏见所说之中,而显出中道之意义。(2)尽偏中,即指灭尽上述之偏见,而显出中道之意义。(3)绝对中,所显现之中乃超绝言语思虑之不偏不中者,故假名为中。(4)成假中,由非有非无之绝对中,反能成立现象假有之存在(有无),为教化众生之方便。

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出)八种概念,是就缘起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把其执著实在,坠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中。所以龙树对于缘起诸法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否定这些实在论的见解。在我国之天台宗、唯识宗,其对中道的见解亦有其独特之处。

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之说,主张一切诸法乃超越空、假之绝对,且其中体非为言说思虑之对象,此即中谛。此中谛为化法四教中之别、圆二教所说,但别教视三谛为各个独立之真理(隔历三谛),空、假二谛为现象面,中谛为本体面,此种释法称之为但中;圆教则视三谛并非孤立,一谛之中具足三谛,三者圆融无别(圆融三谛),为即空、即假、即中之中谛,故称为不但中。通教虽不言三谛,但所说之空理中,已包含中道,故通教亦称含中之教。此外,天台宗主张中道之理为宇宙之真实相状,悟其理即能自由自在趋向佛乃至地狱之十界,此即应受教化者之机而变化姿态,以应化之本源含中道之理,故称作中道应本。藏教与通教之菩萨并不具此种能力。前者唯伏见思之惑,而不断尽,以此惑为因受生三界(伏惑因行);后者以誓愿力扶持烦恼之习气,生于三界而教化众生(誓扶习生)。

唯识宗立有、空、中等三时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二边(两极端),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称为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称为不了义教。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即:(1)凡夫所以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皆因迷情之妄执所致,故是“情有理无”,为“非有”。(2)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即识是“理有情无”,为“非无”。(3)万有无固定之本性(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即空是“真空妙有”,为“非无”。依此,宇宙之真相即以“非有非无”(非有非空)之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张者称为中道了义教。据三性之说,此所谓之我与法即为遍计所执性,识为依他起性,空为圆成实性。

于日本方面,执空说之南寺主张三性对望中道(三性相对中道、言诠中道)之说。即依真如之圆成实性(实有)而有依他起性(假有)之现象,再有遍计所执性执其现象为实有,故遍计所执为性为非有,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为非无。此三性乃同立于一法(一事物)上之三性,若由三性相望之立场言,则此法系“非有非无”之中道,此即三性对望中道之义(离言中道)之说。即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义。例如遍计所执性是情有,故非无;然因其理无,故亦非有。亦即自具中道之立场言;三性之每一性皆显中道之义。但亦有人主张,一法中道说之遍计所执性乃属凡夫之迷情,故不可立于中道。

主张三性相望之中道,以系于言说之上而论中道,故称为言诠中道。一法中则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来实相,乃是断绝言语思虑、非有非空之中道,亦为绝对存在之中道,故称离言中道。二者合称二重中道。前者是教化他人之中道,后者是表显自内证之中道。

从上述可以了解到中观学派之八不中道与天台、唯识等宗派的同异,但在中道的实践上,体悟中道,要有缘起空有无碍的正观。因此八不的研究就更为重要了。

(第二节)八事四对之解说

八不中道是中观学派理论与观行的中心。龙树的思想渊源于《般若经》类经典,《般若经》力说一切诸法当体性空,破除由于假名(即概念)认识所执著的实在。龙树的立说,更发扬性空而无碍于缘起的中道妙理。依他,缘起的诸法当体空无自性不可得,然而“空”并非“无”的异名,“空”的意义是“不”,“不”是泯义、破义,并非对于“有”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的“中道”。他为彰显此无所得中道实相的妙体,把《般若经》等散说的不生不灭等,归纳为“八不”一颂,即《中论》开篇所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事。这八者,是两两相对,即分为四对:生灭、常断、一异、来出。

先说生灭: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与“生死”同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刹那刹那者。生灭在佛法里是重要的术语,三法印的诸行无常,即依生灭而说明的。此生与灭,或说为有为法之诸行的四相:生、住、异、灭。本无今有为生,有而相续为住,变化不居为异,有而还无为灭。如生的成胎为生,从成胎到发育完成健在为住,一天天的衰老为异,临终的死亡为灭。或说三有为相:生、异、灭,住相含摄在异中,因为一切法都在不息的变化,没有绝对的安住性,不过在生而未灭的当中,称此为相对的安定为住。此安住是变化不定的,所称为住异。或说生灭二相,依一般的事物相续看,可有生灭当中的住异相:若从心识的活去体察,是“即生即灭”,竟无片刻的安定,只可说生灭。说生灭有四种、三种、二种的不同,然其基本原则,都说明诸法从生至灭与生了必归于灭的过程,所以每以这基本的生灭说明无常。对于无常生灭的一切,细究起来,可有下列三种。

一、一期生灭:这是最现成的,一般人都所能明了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这是在一期相续的生命中,呈现出的诸行无常相。有生必有灭,有情是这样的,无情也是如此。世界刚形成的时候是生,后来经过很多劫的相续到毁坏是灭。这生灭相续中,如前所说,分为生、住、异、灭四相或者生、异、灭三相。

二、刹那生灭,也称为一念生灭:不论是有情的、无情的,一切都有生灭相,即存在的必归于息灭。推求到所以生者必灭,即发觉变化的并非突然,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中。由深睿的智慧观察时,即追求到事物的刹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时间,也还是在生灭变化中的。佛法说“一见不可再见”,因为一眨眼间,所见的似乎一样,而早已不是原样了。庄子说“交臂非故”,也是此义。

三、究竟生灭,亦称大期生灭:这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有情的生死流转,是无始以来就生而灭,灭而又生的,生灭灭生,构成了一生生不已的生存。因为我们知道,一念——刹那生灭,灭不是没有了,还继续着生灭灭生而形成一期的生灭。由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生死,同样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以称之为生。到生死解脱的时候,才名为灭。这如缘起法所说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流转,总名为生;“此灭故彼灭”,即是流转的还灭,总名为灭。这种生,包括了世间的生死法,灭包括了出世的涅槃法。

更进一步来解说与生死有关的有与无。“有”与“无”,依现代的术语说,即存在与不存在。此有无与生灭,有着同一的意义。缘起法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这可知有与生为一类,无、灭又是一类。外道及一般人,每以为有即是实有,无即是实无,即什么都没有了。此一见解,即破坏了因果相之和合与相续。佛法对这种见解,称之为有见、无见而加以反对。这种有见、无见,佛法以生灭来否定它、代替它。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无,不过是因缘和合与离散的推移;存在与不存在,不外乎诸法缘生缘灭的现象。即一切有为法为新新非故,息息流变的有为诸行,从不断生灭的无常观,吐弃了有(即实)、无(即实);或有者不可无,无者不可有的邪见。一类世间学者,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为宇宙根本的存在是有的,与有相对的不存在是无;从有到无,而后成转化生灭。这是以为先有无而后生灭的。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离却因缘和合生,即不会是有的。因此,因中有果论者的“有而未生”,为佛法所破。《观有无品》说:“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这是说,依有法的变化趣于灭,无即无。离了有法的变异即没有灭,离了灭即没有无。若灭是存在的灭,不是存在的缘散而灭,那就连无也无从说起。所以《观六情品》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这样,有与生,灭与无,是有同一的内容。生起就是有,灭去即是无。一般人对于有与无,每落于静止的观察,所以都想象有与无约体性说,以生灭为约作用说。其实,体用如何可以割裂?佛法针对这点,以生灭为有灭,如《观三相品》说。中观学者深研生灭到达刹那生灭,所以发挥生灭即有无,确立动的宇宙观。但从念念生灭而观相续的缘起,那么有与生,无与灭,也不妨说有相对的前后性。如十二缘起支中说的“取缘有,有缘生”即是有在先而生在后;有即潜在,生即实现。灭了而后归于无,也好像灭在先而无在后。但这都是约缘起假名相续的意义说,否则会与外道说相混。此生与灭,含摄了哲学上的存在与不存在,发生与消灭等命题。

佛法中弹斥外道的有无,多用生灭;而断常、一异、来出,为当时外道戏论的焦点,所以多方加以破斥。

再说常断。常,在佛陀时代的外道,是约时间变异中永恒性说的。断,是中断,即不再继续下去。例如,外道执有神我,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从前生到后生,从人间到天上,前者继后者,这种有我论者即堕常见。如顺世论者,不信有前世后世,以为现在虽有我,死了即甚么也完了,这是堕于断见的断灭论者。这里就简要地将常见和断见作一个介绍。

所谓常见,又作常邪见、常论,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大慧书》谓:“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说此常见之外道,则称常见外道。常见之见解有多种差异:即认为过去、未来之我及世间为常之见解中,计前际(过去)之我及世间为常者,有一分常、一切常之别;计后际(未来)为常,而分有想、无常等之别。六十二见中,十八种为前际分别见,其余四十四种为后际分别见;其中以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属前际分别见)、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想非非想论(属后际分别见),及极微为常住之极微常住论,总为计常论。断见,又称断灭论,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一生之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之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即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之报,被称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佛陀既不偏于常(有)见,亦不偏于断(无)见。至于灵魂不灭说,即属常见之一例。虚无主义为断见之一例,佛陀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总名边见,乃五恶见之第二。

根据对常见和断的理解,可知常和断有两个意思:(1)一期的,在时间的连续上,起初是这样,后来还是这样,这就是常。在前后的连续中,完全解体,就是断。(2)究竟的,从世间的生死来说,常在生死中就是常,断除种种烦恼,断生死就是断。但在佛教中,凡是世间法,是不大说成常的,大多称相续,因为常容易与梵我论相混淆。从出世间法的解脱边说:解脱生死的涅槃,本来如是,所以也说为常,但这常是超时间性的。断烦恼而显证,也偶尔称为断。但是害怕其与断灭见相混,所以大多都说成“空”、“寂”、“离”等。